海棠小说 > 都市言情 > 1976步步生莲 > 第76章 小小的赚点吃喝用度
    七十年代的冬天,绝对比八九十年代更冷。这是时间进入十一月中旬后,曲卓非常笃定的判断。</p>

    在他的印象里,最冷的一月份也不过如此了。</p>

    知青点的房子本身就不保温,连着两场雪过后,就算把炕烧热了,屋里也能冷死个人。</p>

    尤其是晚上睡觉的时候,被褥挡住了热气发散,身</p>

    为了节省柴火,几个子顾不上忌讳四号屋死过人,卷铺盖又搬了回去。通开伙房灶台里面的挡板,再挡上伙房独立的烟囱,做饭的同时就能给四号屋的火炕加热。</p>

    杨宏斌不在,李爱国也死皮赖脸的挤进四号屋。几个人又在屋里架了个铁皮炉子,顾不上天寒地冻,和泥把门窗的缝隙堵了堵,总算把屋里的温度提到了人能待住的程度。</p>

    问题是,温暖是短暂的。柴火和煤就那么一点点,烧没了就完犊子了。</p>

    要一帮人就是不长记性,每年都闹这么一出。入秋时一个个的犯懒,入冬后就开始犯愁。</p>

    实在没东西烧了,就想办法出去“弄”。</p>

    所谓的“弄”,白了就是偷。去林场偷,去家具厂偷,去煤场偷,去公家单位的锅炉房偷。偷到了过两天好日子,偷不到就全靠年轻火力壮,围着棉袄披着被干挺着</p>

    眼下知青点烧的煤是去年剩的陈底子,柴火是春天拆无主的旧房子扛回来的木料。</p>

    陈煤朽木都不好烧不,也没剩多少了。</p>

    通常出去“弄”柴火,都是知青点组长制定计划并组织实施。几个子之前打算再挺挺,等杨宏斌回来再。</p>

    但现在看,杨宏斌什么时候能回来已经不好了。而且就算回来了,身上的官职也多半得被撸。</p>

    来也是杨宏斌点背,走后没两天,他叔叔去临市出差,当稍拐个弯过来探望他。</p>

    结果,到了之后得知侄子居然请假了。至于请假理由杨宏斌的叔叔差点骂娘。</p>

    老太太六几年就没了,他回去探个屁的病呀。</p>

    开始时大伙也不能肯定杨宏斌撒谎。不排除他着急错了,或者姜福友记错了,也可能是家里其它哪个老人摔了。</p>

    杨宏斌叔叔赶紧打电报回家询问情况,一番焦心的等待后,家里回复了六个字——全健康,斌未归。</p>

    一番调查后,先确定了杨宏斌走那天搭车去了市里,然后在客运站买票去了省城。</p>

    这没问题,去省城坐火车回老家很正常。</p>

    问题是,按时间算他就算在路上打个来回,现在也早就应该到家了。</p>

    虽然还不能彻底确定情况,但领导们基本已经认定,杨宏斌跑去当黑户了。</p>

    认定的原因不能公布,但该知道的都知道。这子一直积极表现想上大学,结果今年都第三年了,还是没轮到他。估计是绝望之下,脑子一热冲动了。</p>

    据县里某位领导已经定了调子:“可以理解,但绝不姑息!等找到人,必须严肃处理以儆效尤!”</p>

    从姜福友那听到消息后,知青点的几个人把最后一点煤渣子倒进炉子里,开了场会。</p>

    “咋整?”马向芳看了一圈,最后锁定曲卓:“红旗,你。”</p>

    “我听大伙儿的。”曲卓不想抻头。</p>

    “啧别呀。你不想招,指望钟海还是李爱国?”马向芳一开口,钟海和李爱国全都低下头。他们一直是革命群众,听招呼干活那伙的。</p>

    </p>

    “那你呢?”曲卓问马向芳。</p>

    “我?”马向芳缩了缩脖子:“要是找门路买,我有招。可弄的话,我没招儿。”</p>

    “那就买!”曲卓当着大伙的面从棉袄内兜里掏出钱,点了三张十块的扔桌子上,豪气的:“我出三十,剩下的你们想办法。”</p>

    马向芳看了看桌上的钱,不吭声。三十块钱不是个数,要是有煤票的话,就算不够烧一冬天也差不了太多。</p>

    问题是没有煤票,黑市买的话价钱就贵多了。</p>

    再,也不能光烧煤呀。烧大灶做饭,还是得需要柴火。</p>

    如果四个人每人都出三十,那肯定足够了。可马向芳掏得起,但不舍得。钟海和李爱国俩穷3,加一起连五块钱都凑不出来。</p>

    屋里沉默了一阵,钟海讪讪的对曲卓:“红旗,你借三十。等年底工分钱发下来,我还你。”</p>

    “你能开出三十吗?”马向芳嫌弃的:“你自己算算,这一年你买颜料、买笔。春天时看病还借了一回钱。</p>

    咱们今年从大队支了四回五回粮。全顶完账,你还能剩下几个钱?不,你前年好像还欠着饥荒呢吧?全扣完都不一定能够!”</p>

    “”钟海低着头不吱声了。</p>

    马向芳把钟海数落了一通,又瞅了李爱国一眼,兔崽子一声不吱的不敢对视。</p>

    他岁数,干不了工分比较高的重体力劳动。一年下来本来就没几个钱,除去摊的借粮钱,剩不下几个子儿。他还想过年回趟家呢,没多余的钱买柴火。</p>

    “我们都知道你仗义疏财,可这是大家伙的事儿。你能当一次宋公明,还能回回当及时雨呀?”马向芳看向曲卓。</p>

    “那你咋整?”曲卓摊:“还是你拿主意吧,我们几个肯定全力配合!”</p>

    “对!马哥最有招儿了,我们全指望你了!”李爱国马屁拍的贼溜。</p>

    “我真没招。”马向芳半点不受忽悠。</p>

    主要是不管偷煤还是偷柴火,弄少了不顶啥用,弄多了容易被查到。“曲红旗”抻头,出事的话曲振江能罩着。他要抻头,被拉出去顶雷怎么办。</p>

    虽然可能性不是很大,但也不得不防啊呀。</p>

    于是,四个人陷入了沉默。</p>

    曲卓坐那似乎恍惚了一会儿,醒过神后:“这样吧,还是想招买吧。”</p>

    见马向芳想话,曲卓抬打断他,问道:“眼下这时节,好像挺多结婚的吧?”</p>

    “那肯定的。”李爱国个兔崽子,脸上的青春痘肉眼可见的涨红了,劲儿劲儿的:“反正搁家里待着也没啥事。与其五脊六兽的,不如娶个媳妇。把炕烧热乎的,天天闷屋里造孩子玩,多得劲呀!”</p>

    “”马向芳和钟海同时白了眼李爱国,一副嫌弃的模样。</p>

    虽然李爱国贱兮兮的招人烦,但话的没错。</p>

    和后世五一、十一扎堆结婚的情况不同,眼下这年月,尤其是农村,大多喜欢入冬后办喜事儿。</p>

    主要是这年头结婚,最重要目的是传宗接代。趁着冬天没啥事,两口赶紧把孩子造出来。转过年入秋后出生,正赶上有粮的时候。娘吃得饱奶水足,孩子更容易养活。</p>

    “这样,我出关系,想招弄点金贵东西回来。哥几个出力气,四里八乡哪家结婚就上门问一嘴。</p>

    等东西卖出去,咱用赚的钱买柴火和煤。如果还有富余的,再整点吃的备上。咋样?”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