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都市言情 > 1976步步生莲 > 第879章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下午一点多,曲卓将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共十七个章节中的前六章,完成了纠错和增补修改。</p>

    休息了一个时,活动了下身体,简单吃了点东西。</p>

    两点多,继续对第七章进行修改和完善时,屋里的人开始不断变多</p>

    有昨天与曲卓见过面的几位,也有弯大的教职人员和中研院接触或研究集成电路的科研技术人员。</p>

    总之,但凡得到消息的人,全都跑来看稀奇。</p>

    别看屋里聚了那么多人,但始终保持着安静。连有人咳嗽时都捂着嘴,尽量将声音压到最低。</p>

    来人轮流站在某人身边或凝重,或新奇,或不可思议的驻足观看,随后轮番传阅已经写好的内容</p>

    哼哈二将已经混的连座位都没有了,被挤在角落里,可怜巴巴的杵着。</p>

    俩人真心无聊的要命,上午时还能看到某人在那闷头不停的写字。等到了下午,视线里全都是高矮胖瘦秃与不秃的后脑勺。</p>

    陈嘉慧今早出门时,特意换了双漂亮的半跟皮凉鞋。好看是好看,但站久了脚是真的累。</p>

    足弓实在疼的不行,悄悄往旁边挪了挪。确定没人看她,顾不得形象的斜靠着窗边的桌角。</p>

    一只脚支撑身体,另一只脚稍稍提起慢慢活动脚踝时,余光瞥见一个眼熟的身影进屋。</p>

    大脑还没来得及根据视觉信号对号入座,身体已经下意识绷直了。</p>

    来人是食饭的青仔不对,她爹!</p>

    很可惜,陈嘉慧的应激反应白费了。陈履安进屋后压根没在意自家闺女在干嘛。</p>

    蹭到曲某人身后,隔着椅背和后脑勺驻足看了一会儿,从别人中接过几页稿子翻看。</p>

    随后,用眼神示意屋里的两位到走廊里话。</p>

    不知道仨人声了一阵什么,有工作人员进屋,悄没声的叫走了一些人,同时带走了已经写完的文稿。</p>

    过了一阵,又有几个人被叫走。</p>

    其他人搞不清楚什么情况,见接连有人离开,意识到总杵在这儿似乎不大好,一个个放轻脚步走了。</p>

    快四点时,人走的差不多了,哼哈二将总算混上了椅子。</p>

    刚坐下还没两分钟,陈履安就进来了。</p>

    扫了眼依旧在闷头书写的某人,轻轻点了下自家闺女肩膀瞪眼,示意空了的水杯。</p>

    陈嘉慧瘪嘴,委屈巴巴的起身时,薛少谦抢先过去续水了</p>

    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共十七个章节,越往后知识点越深入,涉及到的实践内容也越多,需要修改增补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p>

    曲卓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搞定了前面的十二章。</p>

    饶是他的右长期高强度书写下,已经算是千锤百炼了,也有些酸的厉害。</p>

    晚上快七点时停笔看了眼时间,起身直了直腰,对表情呆滞的薛少谦,和困得眼泪叭嚓的陈嘉慧:“我去嘘个嘘,完事咱找地儿吃饭。”</p>

    “我爸他们等你吃饭呢。”陈嘉慧要散架了似的起身。</p>

    “你爸?”曲卓纳闷的问。</p>

    “我爸一会你就知道了啦。”陈嘉慧语竭,气鼓鼓的不知道该怎么。</p>

    曲卓压住笑,没戳破“青仔丛”的事,问薛少谦:“一起?”</p>

    “哦”薛少谦起身跟着曲卓往外走。</p>

    到了走廊里压低些声音感叹:“你好厉害呀?”</p>

    </p>

    “厉害?”曲卓一下没反应过来,随后醒过神,嘚瑟的:“你对厉害俩字,一无所知。”</p>

    “还有更厉害的?”薛少谦傻呵呵的好奇。</p>

    “就像你刚上学一年级的侄子,看到你不用巴拉指头,就能十分钟做完一百道十以内加减法。然后对你:叔,你好厉害呀。”</p>

    “”薛少谦嘴角咧了咧。</p>

    跟在曲卓后面进到洗间,放水时才完全想明白刚才那番话到,底是什么意思。</p>

    又好奇的问:“那你算是计算领域,最厉害的那批人吗?”</p>

    “呃”曲卓甩了甩收工,洗时很认真的:“如果我自己是计算领域第二梯队的人。那么,我们脚下这颗星球上的人类,没人敢自己是第一梯队的。”</p>

    “啊?你那么厉害?”薛少谦表情夸张。</p>

    “嘘这是个秘密。不要对别人讲。”曲卓嘿嘿一笑,往外走。</p>

    “哦,哦哦。你放心,我肯定谁都不。”薛少谦赶忙保证</p>

    晚上请饭是陈履安,一起吃饭的还有几位专业内的老家伙和中青代学者。</p>

    几人一直在走廊另一侧的房间里,研究曲卓写出来的东西。</p>

    主要是推敲他翻译的专业名词和名词解释,以及根据现有资料,查找确定内容中提到的文献。</p>

    毫无疑问,曲卓写出来的东西,都是内陆专家组逐字逐句反复推敲出来的,涉及的文献也都是一再查证确认过的,就不可能挑出问题。</p>

    此时一帮人谁都没意识到,以后两地起码在集成电路和计算领域,涉及到的中文定义和表述,悄无声息的完成了统一。</p>

    而且,如果追根溯源,是弯省在学习内陆。</p>

    毕竟他们的相关教材还在编纂当中,而我们的教材,今年已经应用到了各高校。</p>

    好吧,此时一帮人根本意识不到这代表着什么。他们只知道,这位内陆来的年轻人是有真才实学的,而且专业领域内的博闻强识让人惊讶。</p>

    就冲这份扎实,技术水平就不可能差了。</p>

    饭局上除了对曲某人多有夸赞外,顺理成章的进行了一番专业性的讨论。</p>

    理工科的学问做不了假,也容不得玄而又玄的夸夸其谈。正应了那句话,行家一出,就知有没有。</p>

    起初是中青一辈以讨论和交流的语气,提出的考校。</p>

    一番提问后,几个老的发现完全难不住某人,忍不住开始发声。</p>

    话题的专业深度不断提高,继而开始向相关领域横向拓展到了最后,几乎是在刁难式的提问。</p>

    很不幸,饭桌上的几位,不论是相关知识的广度还是深度,跟曲某人都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甚至差的不止一个量级。</p>

    等饭局过半时,几个上岁数的为了不露怯,已经不吭声了。</p>

    至于几位中青代,依旧在不断的提问,但语气已经完全是在请教了</p>

    等转过天曲卓再到弯大时,已经不需要他亲自动笔了。</p>

    一边翻阅检查完成的稿子,一边动嘴话,两名专业的记叙员一时轮换一次,写字写的头晕脑胀。</p>

    没办法,这边用的是繁体字,笔划多不算,内容还是记叙员完全不熟悉的领域,记录时格外费神费脑。</p>

    至于吃饭,一堆人专业教职和科研人员,背地里争抢着排队请客。只为了得到一个并不算长的,可以请教的会。</p>

    至于哼哈二将,从早到晚,包括吃饭时间都在被动听完全听不懂的鬼东西,无聊的都要吐血了。</p>

    一直持续到第三天,曲卓依旧在高效率的捋顺,甚至可以在原有框架下重新编撰教材,周建全那边绷不住了。</p>

    晚上掐着时间打电话到曲家大宅,让曲卓明天提前些结束,他和几位长辈要请饭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