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其他类型 > 洪武大帝?本太子的傀儡而已! > 第91章 不考四书五经?
    刘伯温走后。</p>

    朱元璋再次来到了东宫。</p>

    而此刻,被他派来盯着朱标的朱棣,正在和朱雄英一人一把木剑玩得不亦乐乎。</p>

    而朱标,则是坐在一边品茶,一边看书房那边新送来的稿子。</p>

    朱元璋进来看到这一幕,一张脸阴沉地简直要吃人。</p>

    “老四!”</p>

    “咱让你过来盯着你大哥,让你到这帮他带孩子来了?”</p>

    随着朱元璋一声爆喝。</p>

    被吓得不敢动的朱雄英顿时嘴一撇,紧接着就嚎啕大哭起来。</p>

    看到自己吓到了好大孙,朱元璋顿时恨不得给自己个嘴巴子。</p>

    他连忙一把扒拉开朱棣,陪着笑抱起朱雄英连忙哄道:</p>

    “雄英乖,别哭别哭,爷爷不是冲你吼,爷爷是在骂你四叔。”</p>

    闻言,朱棣不由得有些羡慕朱元璋怀里的朱雄英。</p>

    看看看看,什么叫区别对待?</p>

    大哥不干正事,你吼我干什么?</p>

    好不容易哄好了朱雄英。</p>

    朱元璋命人将其抱下去玩。</p>

    等到东宫的宫女将朱雄英带走之后。</p>

    朱元璋看向朱标兄弟两人的脸色顿时再次黑了下来。</p>

    朱标和朱棣一脸郁闷。</p>

    隔辈亲要不要这么明显啊?</p>

    朱元璋黑着脸看向朱标问道:</p>

    “你子不是累了,回来睡觉吗?”</p>

    朱标两一摊,“老四盯着我,睡不着。”</p>

    朱棣连忙解释道:</p>

    “大哥你别乱,我可没这癖好。”</p>

    朱标朝朱棣一瞪眼,朱棣立马泄气。</p>

    “好吧,我有。”</p>

    朱元璋眼神古怪地看了一眼朱标和朱棣。</p>

    “行了,咱不是来听你来插科打诨的。”</p>

    他大喇喇地找了椅子坐下看向朱标问道:</p>

    “咱问你,你开那个书局,是不是有什么打算?”</p>

    朱标耸了耸肩。</p>

    “你觉得有,那就有喽。”</p>

    朱元璋怒道:</p>

    “你子少跟咱打马虎眼。”</p>

    “你又不缺钱,开书局也不是为了赚钱。”</p>

    “咱方才问了刘伯温,他,你准备开科举?”</p>

    闻言,朱标连忙收起脸上的笑容。</p>

    “这是刘琏猜到的?”</p>

    朱元璋摆道:“那子哪有这本事?”</p>

    朱标连忙正色道:</p>

    “是刘先生自己猜到的?”</p>

    朱元璋点了点头。</p>

    “他他也不确定,让咱来找你问问。”</p>

    “这老东西,猜咱的心思,一猜一个准,猜你的,他却拿不准。”</p>

    “就像是上次内阁,还有削藩,他都猜错了。”</p>

    “倒不能是猜错了,而是猜的不够全面。”</p>

    </p>

    朱标点头道:“这次刘先生确实也猜着了,但是依旧不全面。”</p>

    闻言,朱元璋的脸色顿时多云转晴,一把拉过自己好大儿的笑道:</p>

    “咱就,你子肯定不会放着这么一个烂摊子不管的。”</p>

    “快跟咱,你有啥打算?”</p>

    “哎呀你是不知道,吏部那些人,现在每天给咱上折子诉苦,甚至都要一起请辞了。”</p>

    朱标也不再卖关子,直接道:</p>

    “如今大明不是无人敢入朝为官吗?”</p>

    “但是那些人,都是些什么人?”</p>

    朱棣抢过话头道:“不是显贵之后,就是当地名流。”</p>

    朱标点头道:</p>

    “父皇可知,这是为何?”</p>

    朱元璋叹息道:“还能是为何?”</p>

    “如今朝廷选官,只有以一条路子,那就是通过个地方举荐,咱也不是没想过科举。”</p>

    “当年,不是开过一次吗?”</p>

    “咱当时啥心情,你又不是不知道,那是激动的好几宿没睡着觉啊。”</p>

    “可是你看结果呢,简直是大明最大的丑闻了!”</p>

    洪武三年的那次科举,可以是朱元璋直到现在,最大的心病了。</p>

    大明开国的第一次恩科,本以为是天下英雄入吾彀中,谁承想却成了大明再也抹不去的丑闻。</p>

    所以朱元璋才停了科举,这么多年来,朝廷选拔官员,皆是举荐入仕。</p>

    举荐的弊病,朱元璋不是不知道。</p>

    但是他宁愿出现朝中山头林立的情况,也不愿大明再闹出一次丑闻。</p>

    他还清晰地记得,当初甚至有学子在宫门前痛骂大明只有半壁江山,这是要淮河以北文教不兴。</p>

    这话,朱元璋至今不敢忘,每每想起,就像是一根利刃刺在朱元璋心口。</p>

    所以听朱标要重开科举,朱元璋心中的阴影,就再次被提起。</p>

    他也想要天下文人归心,但是万一再闹出一次丑闻</p>

    想到这里,朱元璋不由得问道:</p>

    “那标儿,你可想好了?”</p>

    “万一”</p>

    朱标自然知道朱元璋在担心什么。</p>

    “开科一事,事关重大,而且其中牵扯太多。”</p>

    “那部白衣卿相,就是为了调动天下人读书人的心,让他们挤破头都要入朝为官。”</p>

    “但是仅仅如此,尚且远远不够。”</p>

    朱元璋叹息道:</p>

    “咱当然知道这不够。”</p>

    “这些读书人,积极性虽然有了,但是真正的学识不够扎实,一旦开科,依旧会出现南方碾压北方的情况。”</p>

    自从当年宋朝南迁之后,北方饱受战火,能人志士全部跟随朝廷迁往南方。</p>

    因此南方便逐渐成为华夏的经济文化中心。</p>

    而当年,朱元璋也是先统一的南方,又进行的北伐。</p>

    所以当年北方尚未从战乱中恢复,即便是北方学子参加恩科,也只会是被南方学子碾压的局面。</p>

    朱标神色自若地道:“父皇的担忧儿臣都明白。”</p>

    “如今已然过去了这么多年,北方的文化与人口恢复,学子的学识自然已经今非昔比,这是其一。”</p>

    “其二,我要进行科举,选拔的乃是真正的人才,而不是百无一用的书生。”</p>

    朱元璋不由的好奇的问道:“你这是啥意思?”</p>

    “不考四书五经了?”</p>

    朱标点了点头。</p>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p>

    “儿臣还记得,当年父皇让学子们分辨三袋稻米,却无一人能分辨出来,难道父皇还想朝廷新开恩科选拔的人才,也是这种无用之人吗?”</p>

    ????z?>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