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其他类型 > 毒士帝婿,朱元璋你别怂 > 第14章 这小子太毒了啊!
    文试开始。</p>

    李祺坐好之后,</p>

    一众勋贵子弟全部到齐。</p>

    徐达当即命将士取来了笔墨纸砚,依次分发了下去。</p>

    “你们都听好了!”</p>

    “这一场文试,考的是策论,考的是你们自身才学!”</p>

    “为将者,不能只会武功,只会使一身蛮力,这样的人不配为将!”</p>

    “将领身担三军将士之性命安危,一将无能累死三军的例子比比皆是,尔等当引以为戒,绝不可视将士性命为儿戏。”</p>

    徐达这番话,可谓是出了他自己的心声。</p>

    他出身农家,自幼习武,练得一身好功夫,后受汤和邀请参加义军投身郭子兴部,随即就是追随朱元璋开始了戎马生涯。</p>

    打仗这种事情,徐达是不怕的,但是打着打着他就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尤其越是身居高位,徐达就越能意识到肩上的担子重大,好在他遇事善用脑筋,所以一有闲暇就会研读兵书,诚可谓是不释卷。</p>

    所以本着提携后辈的心思,徐达直接把心里话都讲了出来,希冀着这些勋贵子弟能够早日醒悟,奋发向上继承父兄衣钵。</p>

    “皇上已经出题!”</p>

    “来人,把题目取过来!”</p>

    徐达话音一落,便有一个宦官举着牌子走到了人前。</p>

    那牌子上面正有几个金漆大字,赫然是“何以平北虏”!</p>

    李祺一见到这个题目,顿时就笑了。</p>

    不出意料,这就很朱元璋。</p>

    大明王朝现在局势确实不妙,胡元朝廷是被赶跑了,可是人家又不是只有一个朝廷,还有大量分封在各地诸如山西、陕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仍归元朝统治。</p>

    卧榻之侧,还有强敌酣睡,老朱同志只怕半夜都要惊醒,觉都睡不好,不北伐才怪!</p>

    而且那胡元伪帝北逃上都(开平)后,其实一直逗留在大明的边境地区,并二次南侵以图夺回原来的大都(北京)复辟,去年更是迁都应昌府,和位于燕山的大都不过两三天的马上路程。</p>

    老朱同志这眼睛一闭一睁,第二天发现北疆没了,当场气死</p>

    李祺笑得正开心,冷不丁被人一巴掌拍在了脑门上面。</p>

    “你这混账,笑得那么下贱做什么?”</p>

    “还不快点答题!”</p>

    徐达收回了,神情古怪地盯着李祺。</p>

    这个“大孝子”,他娘地越看越不对劲!</p>

    然后喝道:“来人,把老夫的椅子搬过来!”</p>

    下一刻,徐达就堂而皇之地坐在了李祺对面,二人大眼瞪眼,谁也不服谁!</p>

    眼瞅着徐达又扬起了巴掌,李祺顿时认怂了,乖乖低头开始答题。</p>

    这策论策论,的简单一点,就是皇帝问策,考生进言献策,给出解决办法。</p>

    要是策略赢得了皇帝与文武重臣的认可,那这勋贵子弟距离飞黄腾达也就不远了。</p>

    勋贵子弟们看到“何以平北虏”这道题目,那真是个个目中放光。</p>

    毕竟他们可都是功勋子弟,而北虏之患又是老生常谈,这些子弟里面大部分人的父辈兄长,都在军中任职,都曾有过出塞征战、鏖战鞑子的经历。</p>

    所以,这题目对他们而言,那简直就是送分题啊!</p>

    怎么揍蒙古鞑子,这需要思考吗?</p>

    老子能给你写出来上百种不一样的姿势来</p>

    于是勋贵子弟们个个面带喜色,当即提笔研磨,兴冲冲地就开始答题。</p>

    倒是朱棣一直皱眉不展,陷入了沉思之中。</p>

    这个题目,确实很是简单。</p>

    但就是因为他太简单了,所以反倒是大大提高了难度!</p>

    你要知道,出这道题目的人,可是父皇啊!</p>

    还有谁比父皇更了解北虏之患吗?</p>

    还是父皇的眼光见识还不如自己这些勋贵子弟?</p>

    朱棣自己都笑了。</p>

    所以啊,这其实不是送分题,而是“送命题”!</p>

    是以寻常那些老生常谈的办法,在这儿根本就上不得台面!</p>

    只怕父皇想要的,不是一次两次地击败蒙古鞑子,他想要的是永绝北虏之患!</p>

    </p>

    不得不承认,朱棣确实是天生将种,他的军事眼光远非常人可比。</p>

    但难就难在这个地方,如何才能永绝北虏之患?</p>

    哪怕以朱棣的军事战略眼光,他都很难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p>

    因为,这个问题,不可能会有答案!</p>

    为什么?</p>

    因为不是只有大明才有北虏之患!</p>

    历代中原王朝,都曾面临过同样的问题!</p>

    霸秦,强汉,盛唐历代中原王朝,都不能彻底解决来自游牧部族的威胁!</p>

    而他朱棣现在唯一能够想到的,就是从大明实际情况出发,首先要做的并非是发起战争,而是重铸北疆防线!</p>

    围绕着这个核心思想,朱棣也开始动笔了。</p>

    徐达环顾全场,最后惊讶地发现,只有眼前的李祺还在沉思,始终没有动笔。</p>

    这个“大孝子”,他想做什么?</p>

    难道他真想交白卷不成?</p>

    这可是皇帝陛下亲自出题啊!</p>

    你丫敢交白卷,那就是不尊皇上藐视皇上,怎么死的都不知道!</p>

    一想到这儿,徐达就忍不住轻咳了两声,想要提醒一下李祺别犯浑,老老实实地赶紧答题。</p>

    然而徐达接连咳嗽了好几声,李祺却都是置若罔闻。</p>

    甚至他还注意到,李祺此刻的脸色很是异样。</p>

    没有先前的那等轻浮懒散,他好像在做什么很艰难的决定似的,正陷入了痛苦的挣扎与纠结之中!</p>

    其实,徐达猜得没错,李祺现在确实非常纠结,或者正在犹豫要不要认真作答。</p>

    随便写写,糊弄一下,既不用出风头,也不会引人注意,可谓是两全其美的好事。</p>

    但问题在于,李祺想这样做,他的良心好像不答应啊!</p>

    北虏之患,始终伴随着大明王朝。</p>

    从太祖朱元璋十三次北伐开始,再到太宗朱棣五次御驾亲征,这两代帝王可谓是倾尽全力打出了一个万世太平!</p>

    可是结果呢?</p>

    朱元璋十三次北征,北元朝廷被削成了草台班子,分裂成了鞑靼和瓦剌。</p>

    但鞑靼和瓦剌却依旧常年寇边扰境,劫掠袭扰大明边镇,屠戮边镇子民。</p>

    而朱棣五次御驾亲征,打了鞑靼又打瓦剌,打了瓦剌又打鞑靼,按下葫芦浮起瓢,打了一辈子的仗都没有享受享受,最后自己病逝在回师途中。</p>

    而鞑靼被他打残了后,瓦剌趁势崛起,在马哈木、脱欢、也先三代人的发展之下,终于一统整个草原,随后就是那场土木堡之变,大明王朝一战丧失了精锐战师,盛极一时的大明王朝也自此逐步走向衰亡!</p>

    其实,武力并非平定北虏的最好方式。</p>

    那些钱粮辎重不用在战争上面,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啊!</p>

    李祺长叹了口气,在徐达的注视之下,终于提笔了!</p>

    只见他一挥而就,洋洋洒洒地写了好几大篇文字,看得徐达眼睛都瞪圆了。</p>

    最后李祺投笔于案,起身潇洒离去。</p>

    该的都了。</p>

    希望老朱同志能够听进去吧!</p>

    徐达没有直至李祺离去,而是下意识地看向了桌上的答卷。</p>

    “臣有上中下三策,可平北虏!”</p>

    看到第一句话,徐达不由哑然失笑。</p>

    果然还是年轻啊!</p>

    “平北虏”这种话,他徐达都不敢。</p>

    好大的口气</p>

    然而等他目光看到最后的上策!</p>

    卧槽!</p>

    等等!</p>

    这子太毒了啊!</p>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