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皇同意了?”</p>
李祺略显欣喜。</p>
毕竟能让老朱陛下同意,难度还是很大的。</p>
老朱这个人吧不坏,可毕竟出身贫寒,因此还是农思想占据主导,难以接受新思想新理念,比如海禁就是最好的例子。</p>
咱把大海一禁,关起门来过日子,你们这些倭寇余孽还能怎么办?</p>
所以老朱陛下能够同意,属实让李祺颇为惊喜。</p>
太子标脸上看不到任何喜色,反而叹了口气。</p>
“文和,这一次咱们可不能输啊!”</p>
着,太子标将老朱的原话一一道出。</p>
饶是李祺听后,也是感慨万千。</p>
洪武大帝朱元璋,这一辈子,确实称得上是爱民如子。</p>
别什么他掀起了洪武四大案,杀了个血流成河、人头滚滚。</p>
关键是,这四大案杀的不是士绅缙绅,就是武官勋贵,毫无例外。</p>
再者,老朱甚至亲自撰写大诰,开启了“以民纠官”的先河!</p>
什么是大诰?!</p>
这是老朱陛下亲自写定的刑典!</p>
明初洪武十八年,老朱陛下发布大诰,也就是整理这一年审判贪腐方面的重大案件,以诰文的形式向全国发布,告诫官吏们,不要重蹈覆辙。</p>
要知道这大诰可是他朱元璋这个开国帝王亲自编写,并且依靠政权在明国推行,是以传播范围极其广泛。</p>
而且老朱规定,“一切官民诸色人等,户户有此一本,若犯笞杖徙流罪名,每减一等,无者每加一等,所在臣民,熟观为戒”,“务必家家有之,敢有不敬而不收者,非吾治化之民,迁居化令归,的不虚不”。</p>
甚至,百姓持大诰,可以直接进京告御状!</p>
穷苦出身的朱重八自然知道“天高皇帝远”的这个道理,有些官员在地方上横征暴敛,百姓深受其苦。</p>
于是朱重八同志下旨,鼓励地方上百姓进京告御状,甚至允许百姓将官吏逮捕,押送南京,然后交给他亲自处理。</p>
百姓可以逮捕官员,这放在古代任何一个朝廷,那都是相当炸裂的事情!</p>
毕竟,自古以来,士农工商,阶级森严!</p>
官员士大夫身上可是披着朝廷的皮,代表着朝廷的脸面,而这种行为无异于是弱化了朝廷的威严,但朱重八同志偏偏就这么做了!</p>
当时交通条件落后,从地方到京城要路过不少关卡,百姓经常受到官吏们阻拦,甚至是勒索、逮捕。</p>
为此,朱元璋再次下旨,“其正官、首领官及一切人等,敢有阻挡者,其家族诛”。</p>
洪武十九年三月,嘉定县百姓入京告状,结果在淳化镇遭到巡检、弓兵的勒索,这件事后来被朱元璋得知,老朱陛下勃然大怒,将阻拦的官吏斩首示众,满门抄斩!</p>
可惜的是,大明只有一个爱民如子的朱重八,这之后的建文皇帝朱允炆、永乐皇帝朱棣等等后续帝王,全都十分默契地通过各种段降低大诰影响力,尤其是在土木之变后文臣缙绅把持朝政,这大诰直接就被他们给取消掉了神圣性。</p>
不到一百年时间,一度家藏人诵的四编大诰在大明国内影响不断变,直至彻底归零。</p>
实话,老朱陛下这个人,确实是不好评价。</p>
</p>
你他伟大吧,他确实伟大,他可以为了平民百姓,编写那很是离谱的大诰,可以坚决执行反贪反腐,逮着贪官污吏就往死里整,不是剥皮就是活剐,这一点上来看,洪武大帝朱元璋确实是一位伟大的帝王。</p>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朱重八同志,很多事情,做得并不地道,或者是他的“农思想”、“家天下”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他。</p>
就比如那路引制度,按照大明律令,百姓凡是离开所属地百里就需要路引了,不然的话,士兵以逃兵论处,百姓以偷渡论处。</p>
偷渡最轻那也是杖八十,打完即便侥幸不死那也肯定残了废了。</p>
而且申请“路引”也是个麻烦事情,得先向本乡里甲申请,再呈报州县审核,核准之后发给“路引”。</p>
“路引”上面要注明姓名,年龄,住址,事项原因,起止地点还有返回期限。</p>
之所以这么麻烦,就是朝廷有意限制。</p>
所谓“路引”,就是出行凭证,其本质就是朝廷为了限制人口流动,将人口束缚于土地上的一种措施。</p>
原因只有一个,人跑了,地荒了,那朝廷上哪儿收税去?</p>
这里面,读书人不需要,他们可以游学四方增长见识,和尚凭借度牒也可以四处游走,唯有农和工被禁锢得死死的。</p>
这就是老朱,一个思想复杂且又血肉鲜活的洪武大帝。</p>
李祺点了点头,看向太子标。</p>
“我相信冯诚和景隆。”</p>
“当然,也不能把希望全部放在他们身上。”</p>
“两年之后,我会前往倭国,等他们半年,若是未曾回来,届时我会亲自出海前往美洲!”</p>
“文和,不必”太子标准备劝阻,可李祺却摆了摆。</p>
“不管怎么,也不能让那两个家伙死无葬身之地吧?”</p>
听到这话,太子标沉默了。</p>
“好,明日孤随你一同前去天津!”</p>
天津,正是昔日的水泥高速路试点。</p>
先前李文和研制出了水泥这项基建神器,给大明基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p>
当时他就提出高速路这一设想,奈何因为民夫钱粮等等因素,遭到满朝文武的强烈反对,最后只能退而求其次,采用了试点之策。</p>
天津,正是李祺和老朱父子敲定的试点之处。</p>
毕竟天津自古因漕运而兴起,唐朝中叶以后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金代在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的三岔河口一带设直沽寨,为天津最早的建置;元朝设“海津镇”,是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中心。</p>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使位于运河北部、兼有河海运输之便的天津地位日渐重要,运河与“五河尾闾”在市区三岔河口交汇,天津便以“三会海口”名于史册,水陆交通便利,堪称天然港口也不为过。</p>
天津试点成功,正有利于接下来的大明开海,以天津为起点,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海上殖民浪潮!</p>
“政务这边,父皇自会处理,接下来这两年时间,我们要将做好一切准备!”</p>
李祺含笑点头,看向太子标的目光中,多出了一抹柔和。</p>
这个家伙,还真是信任自已,一如既往。</p>
人生得此挚友,不枉来这一遭!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