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其他类型 > 荣耀大秦 > 第503章 问询与答案
    “叨扰老兄长,我等是行商之人,可过了三川刚入贵地,怎么田慌了这么多,且不见一个上傅之年的青壮。”</p>

    “哈哈,是怕你的货品卖不出去?!”</p>

    正在锄地的老者离着老远就看到有生人过来。</p>

    看穿着虽然看不出什么,可身上那股无形的富贵气却是怎么也掩不住。</p>

    不过如今阳夏除了有安国侯这个大秦数一数二的大贵人,跟着安国侯在军中出力的几家也都各获了不少军功,单拿出哪个都抵得上阳夏县令。</p>

    所以对来的这些生人并未放在心上。</p>

    当听到是过来行商的更是没什么在意,杵着锄头就调侃了一句。</p>

    “旁处不敢,可到了阳夏这,该卖的货品必定有人会买。”</p>

    看向不远处的杂草,老者轻轻叹了口气,摇摇头道:“先不大秦的律法,单是耕田的人家就没哪个愿意让田慌着。</p>

    实在是没办法了,才把田这样慌着。”</p>

    看出过来的生人还是疑惑不解,老者用锄头在地上点了点,哈哈笑道:“你们对阳夏都不甚了解,我是真有些担心你们的货品售卖不出去了。”</p>

    闻言,胡毋敬笑眯眯的拱拱,“那就劳烦老兄长仔细,到底是怎么回事,阳夏又有何特殊之处。”</p>

    罢,胡毋敬将挂在腰间的水囊摘下,递了过去。</p>

    老者见状也没客气,放下锄头接过水囊。</p>

    弯下身子打开木塞将水囊对准放在地上的大碗倒了进去。</p>

    当看到水囊里倒出来的是白色的米酒,老者惊诧的抬头看了看胡毋敬与站在一旁一直没开口的嬴政。</p>

    “二位倒是真大气,不仔细都不行了。”</p>

    只倒了半碗,将木塞塞上把水囊递还给胡毋敬,老者端起碗刚放到嘴边又猛得放了下来。</p>

    举着大碗在两人眼前晃了晃,老者嘿嘿一笑,“看清楚了吧,这可是瓷碗。”</p>

    把碗放到嘴边喝了一口米酒,感受到酸甜与酒水特有的甘醇在口中同时绽放,老者极为满意的点点头,“这酒是真不错。”</p>

    把碗放下,将锄头一横,老者先坐在了一头,随后指了指剩余的木把示意两人过来坐下,“我一个黄土埋到脖子的人之所以能用上贵人们用的瓷碗,皆因我是阳夏人。</p>

    而阳夏人又不比别处之人多个鼻子多个嘴,凭什么阳夏人就能随意用上瓷碗?</p>

    还不是阳夏出了个名满大秦的安国侯。”</p>

    到这,老者对已经坐到木把上的嬴政与胡毋敬急忙摆了摆,“这可不是安国侯徇私给过来的。</p>

    都是阳夏人跟着安国侯在军中竭力拼杀,或是凭功得的赏赐,或是以赏赐的财帛买来的。</p>

    而且让你们看这个碗,也是告诉你们阳夏人比旁处要富庶。”</p>

    顿了顿,老者用看似不好意思实际上满是骄傲的语气道:“再怎么也是沾了安国侯的光,才能跟着获了勋爵与赏赐。</p>

    不过这也没办法,谁让安国侯是咱们阳夏人呢。”</p>

    端起碗又抿了一口酒,老者敛了敛神色,指着田里的杂草道:“这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p>

    得了功勋与财帛,那就得替大秦守好边地。</p>

    去守边地那就得离开乡土。</p>

    所以阳夏近万青壮,半数都在北地或是南地。”</p>

    听到这,嬴政再忍不住疑惑,缓声询问道:“按大秦律法,既得了勋爵就该有相应的隶臣一同赏下来。</p>

    而且老兄长只是半数青壮去了边地,那另一半去了哪里。”</p>

    “就知道你们会这么问。”</p>

    捋了捋花白的胡须,老者摇头道:“安国侯传令阳夏各家不许要隶臣妾。</p>

    是哪儿哪儿都缺人,该把人用在最需要人的地方。</p>

    而且除了朝廷的赏赐,安国侯也会给各氏贴补。</p>

    既然得了远超别地屯卒的财帛,就不该贪心的从县要隶臣妾。</p>

    若是耕地时人不够,可以从县廷租借隶臣妾。”</p>

    扭头看了看嬴政,老者耸耸肩,叹了口气道:“起初都不明白安国侯为何要传了这令过来。</p>

    </p>

    但是别处接连遭了三水灾,才明白安国侯的苦心。</p>

    陈郡归入大秦十年,本就再没那么多不守律法之人被充了隶臣隶妾。</p>

    三年的水灾,又冲走了不知多少人与耕牛。</p>

    外加还要出人或是去咸阳给陛下修陵,或是出别的徭役。</p>

    如今能充了隶臣妾的寥寥无几,并且原本都是与我们一样的本分人家。</p>

    县廷都到处缺人,我们跟着添什么乱。</p>

    有隶臣妾那就租借,早点帮着还了罚赀,也早点让人家回了乡土过日子。</p>

    若是没有,那就各家辛苦些,尽量把田都耕了。</p>

    像眼前的田慌,今年还是头一次。”</p>

    目光在嬴政与胡毋敬两人身上扫了扫,老者略微迟疑了一下,道:“看你们也不像是生事之人,加之也没什么不能的。</p>

    阳夏剩余的青壮除去上傅县卒的,都去临县帮着耕种了。”</p>

    这个解释让嬴政与胡毋敬同时一愣。</p>

    放着自家的地不耕,跑去帮别人?</p>

    这是什么道理。</p>

    不过只是略微琢磨一下,嬴政便率先想明白是怎么回事,试探着询问道:“可是因太仓传下来的政令?”</p>

    老者点点头,“确实是因为此事,总不能阳夏人只从安国侯那得利。</p>

    该帮着做些能做的事情。</p>

    反正田慌也好,徭役也罢,阳夏人都能出的起罚赀。</p>

    尽量让旁处之人不要误会了安国侯。”</p>

    嬴政眉头略微皱了皱,再次问道:“太仓这政令怕是让黔首们大为不满吧。”</p>

    老者摇摇头,“没什么不满的,朝廷有朝廷的律法,都是按规矩行事。</p>

    加之去岁阳夏也遭了水灾,帮着临县耕种比各自顾各自的所获要多。</p>

    已经与临县的黔首好,待收了米粮后,会卖给我们半。</p>

    更何况陛下已经免了天下的口赋与山泽税钱。</p>

    比之当年老封主的那些贵人们,不知强上多少。</p>

    还能有什么不满。”</p>

    顿了顿,老者重重叹了口气,再次摇头道:“不过满大秦也就一处阳夏。</p>

    别处虽没有不满,却都是有些担心。</p>

    再继续赴徭役,即便是能得钱,日子怕是也不好过。</p>

    毕竟怎么也赶不上屯卒上傅,远走一趟就如同在鬼门关转了一圈。</p>

    真若是人没了,得的那点钱与从军战死差得太多,家怕是就此散了。”</p>

    听了老者的这番话,嬴政的神色变得有些清冷。</p>

    黔首之苦,李斯难道真的不知道?</p>

    若是真不知道,为何一直守边的黄品却能知道的清清楚楚,且给出了让黔首缓息的法子。</p>

    若是真不知道,为何太仓又会下了那道政令?</p>

    李斯不是不知道,而是一直没。</p>

    想到此处,嬴政微微眯起眼睛。</p>

    第一次宣见黄品时,黄品就指出关中老秦人已经不足的堪忧境况。</p>

    而李斯在此之前从未提醒过。</p>

    自此敲打了李斯数次,可几年间过去还是如此,并且段也愈发的龌龊。</p>

    扭头望了一眼倚仗的方向,嬴政心中重重哼了一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