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让朱元璋迫不及待地看起来。</p>
他想知道,这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p>
朱桂的战报送到那天,老朱把自己一个人关在皇宫的大殿里,</p>
还让锦衣卫守在门外,不让任何人进去。</p>
做好这些准备后,老朱才心翼翼地看起了战报。</p>
老朱之所以这么心,也是有原因的。</p>
之前朱允炆那事,</p>
朱元璋召集文武百官,本想让大家看看朱允炆的学习成果,</p>
结果朱允炆在治国理政上一点没学到,</p>
反而学了个开挖掘,这对治理大明没半点帮助。</p>
这不仅让朱元璋对朱允炆感到失望,也让他觉得丢脸!</p>
虽然没有官员敢当面嘲笑朱元璋和孙子,</p>
但老朱还记得,朱允炆在殿外开挖掘时,不少官员憋笑的样子!</p>
对老朱来,这是奇耻大辱!</p>
但因为犯错的是自己的孙子朱允炆,老朱也不好拿这事儿责怪百官,</p>
只能自己憋着这口气。</p>
同时,老朱也长了记性,</p>
不再冒冒失失地想让朝臣们见识朱家子孙的才华,得自己先过一遍。</p>
内容没问题后,</p>
老朱再拿到朝堂上跟百官炫耀,让他们看看朱家子孙的风采。</p>
正因为这个目的,老朱才把自己锁了起来。</p>
“让咱瞧瞧,</p>
十三到底是怎么平定河西走廊的!”</p>
老朱深吸一口气,随即打开了朱桂呈上的战报。</p>
首先映入眼帘的,竟是朱桂的请罪。</p>
平定了河西走廊,保住了大明与西域交通要道的朱桂,战报一开头就请罪!</p>
这让朱元璋微微一怔。</p>
要知道,以往立下这种大功的人,</p>
不骄傲自满,得意忘形总是免不了的。</p>
哪怕是名将如蓝玉也不例外。</p>
毕竟战功多了,人难免会飘,得意忘形很正常。</p>
对老朱来,只要不胡作非为就行。</p>
朱桂呈上的这份战斗报告,一开头就是自我责罚,显示出他非但没有因战功显赫而骄傲自满,反而异常谦虚!</p>
这让朱元璋既感到惊喜,又有些忧虑。</p>
惊喜的是,自己有如此出色的儿子;</p>
担心的是,将来自己不在了,谁能驾驭得了如此能干的朱桂呢?</p>
“算了!”朱元璋豁达地笑道,“未来的事谁又能预料呢?至少今天,十三为大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p>
接着往下读,朱元璋发现了朱桂请罪的原因。</p>
原来,朱桂未经请示便自行出兵攻打哈梅里国,扫荡河西走廊,因此请求惩罚。</p>
在如此大规模的对外军事行动中,按惯例需先上报中央,得到皇帝批准后方能行动。</p>
朱桂这次对河西走廊用兵,事先并未通知朱元璋,属于典型的先斩后奏。</p>
</p>
这种行为历来为帝王所忌讳,毕竟若国内存在一支行动自由、朝廷难以掌握行踪的军队,皇帝怎能安心?</p>
明白了这一点,朱元璋心中既是更加惊喜,也更加警惕!</p>
朱桂这子实在太智了!</p>
立下大功后,又因先斩后奏主动向皇帝请罪,这种段,即便是身经百战的蓝玉也未必能想到。</p>
蓝玉或许会觉得,先斩后奏算什么大事?</p>
你个老皇帝就看我有没有立功不就行了?</p>
还请什么罪?</p>
蓝玉肯定会不屑地:“请罪?免了!”</p>
“十三怎么懂得这些弯弯绕绕?”朱元璋心里嘀咕,“我又没教过他这些,一个十七岁的孩子怎么可能明白这些门道?”</p>
老朱怎么也想不通,连蓝玉这样的老将都不懂的道理,</p>
朱桂怎会懂?</p>
难道朱桂真是天赋异禀,具备帝王之才?</p>
可作为第十三子,朱桂的命运注定只能是藩王。</p>
朱元璋再次因为儿子的杰出才华而陷入烦恼和戒备之中。</p>
对于这样一个强势的藩王,大明未来的皇帝该如何是好?老朱心中长叹。</p>
尽管有所顾虑,朱元璋还是继续阅读战报,看到了朱桂出兵的原因:</p>
大同府的商队遭到哈梅里国袭击,朱桂率军反击。</p>
“这和我之前的猜测差不多。”朱元璋微微点头。</p>
他原以为朱桂出兵是为了保障大明与西域贸易通道的畅通,毕竟大同府的主要业务就是贸易。</p>
事实证明,朱桂正是这么做的,因为商队遇袭,所以他发兵哈梅里国。</p>
“但十三是如何仅凭五千骑兵攻破城池的?”朱元璋心中疑惑。</p>
他之前了解到哈梅里国有三万多兵力,且领袖是前元西宁王的后代。</p>
由于当时大明与西域的贸易中断,加上哈梅里国相对安分,没有像北元残余那样频繁侵扰大明边境,朱元璋在评估了灭国可能带来的损失后,暂且放过了哈梅里国。</p>
但根据目前的信息,朱桂仅用五千骑兵就消灭了三万守军,自身损失不足五百人!</p>
朱元璋迫切想知道朱桂是如何做到的。</p>
带着疑问,朱元璋继续阅读。</p>
很快,战报中的内容解答了他的疑惑。</p>
朱桂事先在哈梅里城内安排了内应,五千骑兵进攻时,内应打开了城门,使得骑兵轻松入城,这才有了五千骑兵攻破三万守军的城池之事。</p>
朱元璋恍然大悟:“我就嘛,五千骑兵攻破三万人守的城,太不可思议了!原来是有内应啊!”</p>
没有内应,五千骑兵攻城无疑是送死,但有了内应开门,攻克城门的难题迎刃而解。</p>
不过,朱元璋心中仍有疑问。</p>
骑兵在开阔地带对步兵有优势,冲锋后步兵往往溃散。</p>
但在城内情况不同,步兵可以利用建筑物作掩护,比在平原上更能有效对抗骑兵。</p>
那么,朱桂的骑兵在内应开门后,是如何应对那三万步兵利用城市建筑进行巷战的呢?</p>
朱桂在战报中并未提及这些细节,只简单描述了内应开门后,战斗如摧枯拉朽般胜利。</p>
至于哈梅里城士兵的箭雨因骑兵铠甲坚固而未能造成伤害,朱桂更是只字未提。</p>
他知道,如果在战报中透露这些,老朱可能会像旅长对待李云龙那样对他严惩不贷,因此朱桂留了一。</p>
朱元璋没想到这一层,还以为哈梅里国的士兵不堪一击,城破即逃。</p>
战报还提到,大明驻扎西域的将领韩信带兵与朱桂会师,两人商议后决定彻底清除河西走廊的各股势力。</p>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