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彻底清理元朝的余孽,二是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p>
一仗算政治账,一仗算经济账,都是有板有眼的。</p>
可这次朱桂对野人女真的行动,老朱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p>
“那野人女真的地界,鸟不拉屎的,打下来有啥好处?”老朱心里嘀咕,“十三又不是个糊涂蛋,咋就盯上那儿了呢?”</p>
老朱又陷进了沉思的漩涡里。</p>
就算他用尽想象力去猜,也猜不到,正是这群野人女真的后裔,将来会给大明朝带来灭顶之灾。</p>
朱桂这番举动,其实是在源头上掐断了野人女真入主中原的可能。</p>
国家哪有不败之理,明朝或许也会因其他原因而倾覆,但朱桂能做的,就是见一个隐患,灭一个隐患。</p>
这些深谋远虑,朱元璋自然是不知晓的,也不可能知晓。</p>
想不通,老朱索性先放一边。</p>
在他看来,朱桂事后呈上的战报自会明一切。</p>
于是,老朱照常上朝去了。</p>
朝堂上,文武百官已各就各位。</p>
老朱的目光无意间扫过右侧空空如也的位置,眼神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落寞。</p>
那里本该站着辅政的朱标,可自从朱标病重后,那个位子就一直空着,让年逾花甲的朱元璋心中不免悲凉。</p>
白发送黑发,即便是硬汉如朱元璋,也感到心力交瘁,痛楚难当。</p>
“有事上奏。”锦衣卫指挥使二虎见老朱面露哀色,心中也是一动。他不善言辞,此时只好对群臣高声喊道。</p>
百官自然也注意到了老朱的异常,纷纷打算些喜事让他宽心。</p>
“臣有事禀报。”户部尚书杨靖出列,满面红光地向御座上的老朱拱行礼。</p>
老朱显得兴致不高,没言语,只轻轻抬了抬眼皮。</p>
“讲。”二虎时刻留意着老朱的神情,默契地对杨靖示意。</p>
杨靖清了清嗓子,朗声道:“据户部上月统计,我大明农业税比重从以往的八成降到了一成左右,同时推出多项减免农税的政策。相反,原本占总税收不足一成的商税,如今提升至八成!这得益于代王推行的商税改革,加之代王亲自缴纳大额商税,上月大明总税收达到了三千一百五十八万两。”</p>
三千万两的税收!</p>
这数字一出,朝堂上一片哗然。一个月的税收,竟抵得上过去一年!</p>
众人倒吸冷气,惊叹不已。</p>
除了户部,其他人都是头一回听这天文数字,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p>
“嘶——!一个月三千万两?商税占八成?!我大明何时变得如此强大?!一月三千万,一年岂不是三亿多两?!”</p>
“哈哈,我大明国库终于充盈了!”</p>
惊叹、惊喜、不敢置信,各种声音交织。</p>
“什么?!一个月税收三千万两?!”朱元璋闻言,一时愣住了。他的悲伤瞬间被震惊取代。</p>
老朱虽知商税改革加上朱桂研发的新产品,加之与西域、东察合台汗国及南海诸国贸易线路的开通,会促使大明商税快速增长,但他万万没想到增长如此惊人,一个月竟能达到三千多万!</p>
“现在一个月的税收比过去一年还多!”老朱心中一震。</p>
以前的他节俭持家,对官员俸禄也抠门,一年税收不过两百多万两。</p>
朱桂主政大同后,一边创新产品,一边改革商税,两抓,让大明税收实现了质的飞跃。</p>
而朱桂本人,从不吝啬花钱,工人、人才、士兵,待遇都是别人的十倍以上,看似挥金如土,却能让大明税收翻了十倍不止,这段,实在令人咋舌!</p>
“难道是上天带走标儿后,不忍见我大明衰败,才派来了十三?”朱元璋心中不由生出这样的念头。</p>
朱桂文武双全,行事低调,若再多几个这样的儿子,老朱觉得大明能打到欧洲去!</p>
“好!这税收数字好!”朱元璋不再愁眉苦脸,笑呵呵地。</p>
如今朝廷月入三千万,能办大事了,比如城市建设和边防巩固,之前头疼的八卫六十四堡重建问题也能迎刃而解。</p>
</p>
朱桂不仅改变了大同府,更通过税收改革,让整个大明焕然一新!</p>
“还有其他事要报吗?”朱元璋环视群臣问道。</p>
“末将也有事禀告!”这时,蓝玉出列拱道。</p>
“嗯,吧。”老朱微微点头。</p>
蓝玉随即拱,缓缓道来:</p>
“自打采用了代王献上的蒸汽战舰和那世界图志后,”</p>
“我大明海军上个月搜罗各色矿石资源,估摸着值九百万两银子。”</p>
言毕,蓝玉面上闪过一丝黯然。</p>
早先,这数目足抵大明四月赋税,算得上大功一件。</p>
谁曾想,世事难料!</p>
大明税收如火箭般蹿升,一月之数直逼往昔全年。</p>
加之南海无金银矿藏,余下矿产又受限于技术,难以开采,</p>
故而海军辛劳一月,仅得九百万两,与户部一月狂收三千一百五十八万两相比,实乃云泥之别!</p>
“竟还有九百万两?!”</p>
老朱闻此言,惊诧之下,心脏几乎停摆!</p>
老朱不似蓝玉,拘泥于一事之得失,</p>
他着眼于大明江山全局。</p>
单看户部与海军的汇报,这两项上月共入账四千万两银子,</p>
已超以往大明一年税收!</p>
一月税收超全年,此乃非凡之功!</p>
“干得好!”</p>
朱元璋赞许地望着蓝玉。</p>
如今的大明,商业与军事并驾齐驱。</p>
“南海驻军人选务必可靠。”</p>
朱元璋不忘叮嘱。</p>
正如朱桂昔日于西域的布局,</p>
老朱亦认为沿途国驻军为上策,故一一部署。</p>
现今大明商贾遍布邻邦,</p>
若无驻军,商旅安全何以保障?</p>
老朱无意推行那“虽远必诛”,</p>
大军一动,耗资巨大,非长久之计。</p>
故而在国驻扎大明军队,实为上佳之选。</p>
有驻军在,大明与商贾的利益便有保障,</p>
商贾纳税,税收又可用于供养驻军,形成良性循环。</p>
“陛下请放心!”</p>
“末将所选,皆为军中信赖之人,”</p>
“其家眷留于应天府,且将领年年轮换。”</p>
蓝玉细述缘由。</p>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