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十二年三月,长安城。</p>
大明中央的报社刊登了一则标题名为——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文章。</p>
该文章中不仅披露了高句丽在大明过去发展几年中所对辽东边境作出的暴行,还表达了大明中央对於这些行径的严厉谴责和准备报复之心——</p>
大明中央,关於严厉回击高句丽屡次进犯的决定——</p>
“大明自三年发展以来,全国政治经济的形式良好。”</p>
“群众的安全丶天下的稳定虽然得到了很大的好转,但整个来,还没有根本解决问题。”</p>
“还没有根本得到保障。”</p>
“高句丽,对於大明的屡次警告从未回以答覆,对於大明的不希望以强凌弱的友善再三无视,致使辽东三千户百姓流离失所。”</p>
“故大明决定,徵调全国正规军队——三万人对高句丽进行一次严厉的反击。</p>
“大明进入紧急战备状态。”</p>
而此消息一经发布,便受到了大明百姓的关注。</p>
同时,百姓们也发现随着该消息的发布,原本在长安城外驻扎的大明军兵便直接进入城内戒严,大量披甲执刃的军官们也向着大明中央办事处聚集——</p>
“请群众同志们不要惊慌。”</p>
“中央正在召开大会。”</p>
“我们的任务是震慑宵。”</p>
“不会对大家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困扰。”</p>
在盔甲的碰撞声中与军兵们的通知中,你召集中央官吏和中央将领开展了一次严肃的商讨——</p>
“诸位,对於高句丽战役,有什麽良策吗?”</p>
你坐在圆桌上,对着周身的一群官吏和将领们发言。</p>
对此,早有意料的吴三等人便齐齐起身,火急火燎的道:</p>
“大哥,哪有什麽良策,就是一个打字!!”</p>
“你不打他,他们就算肯祈求我们的谅解,也会等以後再次进犯。”</p>
“对啊,大哥,以我们大明如今休养生息许久的兵力,完全可以毕其功於一役,把他们那狗国王抓过来砍死,灭了他们的国。”</p>
而面对如此头脑简单之言,你有些无奈的摇了摇头,看向林忠。</p>
林忠见此,点了点头,随即也起身环视众人,朗声道——</p>
“高句丽其罪有三。”</p>
“一罪曰:窃土之贼!”</p>
“高句丽占据了辽东北部大片土地,经史书可查,这些土地本就是属於我们大明的领土,他们是偷!是强盗!”</p>
“二罪曰:僭越之邦,必养痈成患!”</p>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或者,经核查,高句丽国王觊觎我大明辽东之地已久,我们被迫反击不得已而为之。”</p>
林忠默不作声的掏出个纸张,上面详细用“汉字”写了高句丽国王觊觎土地的言语,递给身旁之人。</p>
见此,大夥也是脸不红心不跳,一一接过观阅面色“大怒”。</p>
“三罪曰:豺狼之使,行魑魅之事!”</p>
“高句丽使臣之前来我国商议求改善关系,不过狼子野心,实则探查我大明情报,各国刺杀使臣,影响我国与他国关系,罪不容诛!”</p>
罢,林忠用力拍桌,一脸正气凛然。</p>
“所以,此次我大明发兵,乃正义之师!”</p>
“的好!”</p>
在吴三震撼的眼神中,你起身带头鼓掌,轰鸣般的掌声响彻。</p>
显然。</p>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是给你们玩明白了。</p>
呸呸呸。</p>
什麽欲加之罪,何患无辞?</p>
我这叫师出有名好吗?</p>
</p>
对於模拟器的吐槽,吴信嘴角一抽,但很快又抛之脑後。毕竟,他做这麽这些多馀的操作,可不是白做的。</p>
而是为了战事前的准备。</p>
至於什麽准备。</p>
哼哼。</p>
那当然是</p>
叫盟友的准备。</p>
解放十二年三月十五日,你遣人八百里加急。</p>
给自己盟友鲜卑丶西域诸国,寄出了林忠会议上所言的伐高丽檄,三罪昭彰,获得了盟友们的一致认可。</p>
他们觉得这高句丽也确实太过分了。</p>
居然胆大到对於自己的盟友大明做出了这麽多坏事,甚至还想影响他们与大明的关系,简直天地为之不容。</p>
因此,他们决定响应大明的号召,发兵与大明合击高句丽。</p>
其中,以鲜卑可汗拓跋绾出兵最多——军兵多达五万人。</p>
而西域诸国为最少——军兵万馀。</p>
但这两者的加入,却使得大明徵伐高句丽前夕声势更加浩大,更令高句丽再次星夜遣使希望与大明求和。</p>
长安城,大明中央办事处——</p>
高句丽的使者在大明官吏们的冷眼下,当众抗声争辩——</p>
“吾等国曾闻大明主席热爱和平,为何如今却要把无数百姓推进战争的泥潭之中呢?”</p>
“您就不怕被百姓们披麻戴孝吗?”</p>
很显然,高句丽的使者是有备而来,他了解你这位在峥嵘岁月中南征北战,而今却逐渐平和的主席。</p>
你早已不热爱争斗,而是更热爱民生了。</p>
不过,尽管你现如今已不热爱战事,但这一次,对於他的言语,你却不为所动,甚至还两眼直视这名使者,毫不留情道——</p>
“首先,不愿意和平的是你们。”</p>
“其次,为了未来的太平,大明百姓从不惧怕牺牲丶流血。”</p>
罢,你就让人把其扔了出去。</p>
而也正如你意料的一般。</p>
大明中央的抢先一步的开启战事,不仅没有让承平三年的百姓们不解,反而得到了他们的鼎力相助。</p>
毕竟,高句丽的罪行,在被你们公之於众之时,就被百姓理解了。</p>
更何况,在大明重视教育之风之下。</p>
武,这个充满杀伐的字。</p>
早就被赋予了新的含义。</p>
止戈为武,铸剑为犁。</p>
你们大明行武,从不是为了压迫,而是为了往後百姓万世的欢乐,太平。</p>
军民本一家。</p>
大明百姓们相信,也明确支持,大明中央的决定。</p>
为此,甚至有部分逐渐富裕的百姓们拿出钱粮捐赠给大明中央,希望贡献自己一些微薄之力。</p>
长久以来的发展,与民让利,藏富於民的政策,终使得大明获得了回报。</p>
解放十二年四月,大军出发。</p>
关中百姓相送百里,所送之粮食,一度让管理後勤的官吏愕然。</p>
</p>
史书记载:明军发长安,关中父老箪食壶浆,填塞官道,至潼关,粟盈百车。</p>
督粮官慨然曰:“百姓相送出潼关,不破明贼誓不还,裹革何须辽水畔,青山处处是明墦。”</p>
是夜三军念之感泣,声震十里不绝,士气大振。</p>
————明史?解放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