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其他类型 > 回大明摄政 > 第385章 窝囊的张宪
    这</p>

    什么情况?</p>

    朱烈心翼翼的瞄了一眼表情越来越难看的张宪百思不得其解。</p>

    看殿下信中的语气殿下应该是和这位张尚书挺熟悉的啊,怎么张尚书看了殿下的信后好像有点咬牙切齿的感觉呢</p>

    看着中三四页的“亲切问候”和最后短短两句要他帮朱烈寻找优秀工匠和过去那些永乐时期造船匠人的传人的重点,张宪的脸拉的像马一样长。</p>

    张了张嘴,数次忍不住想要爆出口却又硬生生给憋了回去。</p>

    狠狠的咬紧后槽牙,捏着信纸的上青筋蹦起,张宪心中五味杂陈。</p>

    当初因为李真、李举父子二人诬告的事情与朱厚炜这个蔚王初次见面张宪就觉得蔚王这让的性格太刚很容易吃亏,事实也证明张宪的推测没有错。</p>

    你看,这才几年,太子和蔚王才几岁啊就被言官们弹劾了多少次现在又隐隐和那几位部堂来了场博弈。</p>

    但张宪其实挺喜欢蔚王这个孩子,因为当初二人初次见面后谈的不顾形象谈的敞开心扉让张宪觉得朱厚炜这个蔚王是少数懂他却又不似世人那般相处起来虚伪以蛇的人。</p>

    虽然二人在一起谈到深处难免会因为理念开怼,但这比起在步步都要谨慎考虑许多的官场却更让张宪能放松下来不用太过顾虑。</p>

    以至于当初升官到南京当工部尚书时他都有些感慨觉得南京虽然养老但却难以再遇到蔚王这般能不顾身份敞开自在谈话的好友,让他都有点舍不得朱厚炜。</p>

    结果没想到一年多不见了,好不容易收到一封对方的来信一打开。</p>

    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气人方式!</p>

    就算你是亲王又如何,就算你是老夫的忘年交又如何。</p>

    你找老夫帮忙,就这个态度?!</p>

    你不尊重老夫!</p>

    张宪捏紧了拳头。</p>

    “本官派人带你去查工部的存档。”</p>

    “查完赶紧走!”</p>

    张宪不耐烦的甩转过身去。</p>

    “啊?”</p>

    “还有何事?”张宪嫌弃的看了眼朱烈,头都懒得回。</p>

    “张大人,可否再派遣一些工部所属的匠人?”朱烈忙低头道。</p>

    现在人才还没找到,备倭卫人也不够,工部所属的匠人起码也是经历过九族严选的水平还能有那么点质保,不用白不用。</p>

    张宪:</p>

    现场安静的有些尴尬的可怕。</p>

    “徐忠,再弄一份匠人的名单。”</p>

    良久后,张宪终是再度开口,随即也不管朱烈是何反应直接离场。</p>

    “这谢大人。”</p>

    朱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完全不清楚张宪到底是咋了,只能恭敬的对张宪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p>

    “朱百户,随我来吧。”</p>

    张宪的随身师爷徐忠对朱烈道。</p>

    “徐大人,张大人这是?”</p>

    朱烈快步跟上,终是按捺不住心中疑惑的心情,声的询问道。</p>

    徐忠没有回话,只是叹气摇头。</p>

    “这是尚书大人与蔚王殿下的默契。”</p>

    嗯或者是受气比较合适。</p>

    从尚书大人和殿下认识到现在,大人永远不过殿下,到最后往往都是受气的那一个</p>

    </p>

    “原来如此。”</p>

    “殿下果然是深不可测,之前就已经和工部尚书这边形成默契了啊。”</p>

    朱烈闻言默默认真的点了点头,心中对“高深莫测”的蔚王敬意又增一层。</p>

    </p>

    “昆山水患已除”</p>

    “昆山百姓喜极而泣,感恩戴德”</p>

    “原昆山逃难离乡之百姓回归昆山”</p>

    弘治皇帝案头,一桩桩一件件关于昆山的奏报送达,摆满了龙案。</p>

    内容很简单,都是关于对昆山此次政绩的歌颂,但却是来自各个衙门不同部门。</p>

    显然,此次救灾之成果,没有一个衙门能对其硬黑,从上到下认可度达到了一种惊人的地步。</p>

    “恭喜陛下,太子殿下、蔚王殿下接救灾效果显着,福泽百姓,不负众望。”</p>

    “大明后继有人,陛下后继有人。”</p>

    萧敬笑吟吟的拱轻轻拍了个不大不的马屁。</p>

    弘治皇帝笑容灿烂的摆了摆。</p>

    “运气罢了,路还长着呢,黄梅天过去了而已,不然除了昆山之外江南其他还有许多地方都会被水灾所困扰,他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呢。”</p>

    虽然是这么,但弘治皇帝的嘴角却难以压制丝毫,眼中满满的笑意,显然他自己对镇国府这次对昆山的救灾行为是极其认可的。</p>

    大明每年救灾那么多,有哪次各个渠道能这么统一甚至连百姓们的行为都写的那么详细的,这是独一份!</p>

    “不过,这些”</p>

    弘治皇帝眼中闪过一抹阴霾,扫过龙案另一边的一沓奏疏。</p>

    不用也知道,又是一堆弹劾朱厚照、朱厚炜的奏疏。</p>

    理由嘛,自然是关于造船的事情。</p>

    文官们弹劾关于备倭卫造船规模过大,备倭根本不必寻那么多优秀的工匠也不用额外营造那么多的造船厂,这是劳民伤财,太子、蔚王怕是想要违祖宗之制开海禁。</p>

    嗯,又是一堆巴拉巴拉的祖宗之法不可违,开海劳民伤财,镇国府的钱也是民脂民膏不能这么糟蹋巴拉巴拉之类的。</p>

    看的让人生烦。</p>

    “镇国府那边,真的想要开海?”弘治皇帝虽然很烦这些奏疏,但还是朝着萧敬询问道。</p>

    虽然言官很多的弹劾都是捕风捉影都是纯放屁而已,但弘治皇帝却不得不重视。</p>

    因为这帽子真的很大,压力也很大,满朝基本都是反对开海的,本来被镇国府夺走了备倭权就有一些文官们在处于被动。</p>

    “回陛下,虽然镇国府确实在广招优异工匠,但开海东厂与锦衣卫并未得到此类情报。”</p>

    萧敬拱,此事事关太子、蔚王,他可不敢乱来,只能保守的按照情报来。</p>

    “嗯。”</p>

    弘治皇帝点点头,但潜意识中已经偏向于镇国府真的想要开海了。</p>

    这不是因为弘治皇帝还是偏信文官,而是因为他知道自己俩儿子是什么德行</p>

    这种和祖宗之法对着干的事儿,他们绝对能干的出来。</p>

    甚至还会兴致勃勃的</p>

    “那太子和蔚王近日在做什么?”弘治皇帝问道。</p>

    “回陛下,二位殿下近些日子不是在书院、军校听课就是在田里屯田。”</p>

    “据,这几日什么试验田就要收获了。”</p>

    “屯田?试验田?”弘治皇帝啧舌,不由想起朱厚炜当初的能解决大明的粮食问题。</p>

    厚炜那子当初的该不会是真的吧。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