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都市言情 > 四合如意 > 第261章 好官
    谢玉琰的买卖越做越大,杨钦本来是欢喜的,可他也怕杨家留不住阿嫂。</p>

    阿嫂毕竟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亲人,从前需要花精力对付杨家、谢家,还要打理中的买卖,现在那些人被抓了,阿嫂慢慢就能腾出来。</p>

    而且,就像童先生的那样,阿嫂的名声也会越来越大,即便阿嫂不找家里人,也难保他们不会寻过来。</p>

    这样的事,杨钦深有感受。阿嫂来之前,好像族中就没有几个人认识他,他与阿娘日子过得不好,但凡大事总会避开人藏在角落里,后来他发现,就算他们不藏,也没有人“看见”他们。</p>

    不过,等到阿嫂接族中事务之后,族中许多人见到他都会上一句话,好似他一下子就多了许多亲人。</p>

    阿嫂从谢家拿了几千贯,那些被谢家骗的族人,甚至千方百计地堵在永安坊门口,求他帮忙要回银钱。</p>

    还阿嫂毕竟是外人,他们才是血脉相连。</p>

    他尚且如此,阿嫂这么聪明伶俐的人,怎么可能没有亲人阿嫂是走到哪里,都得是亲朋才对。</p>

    杨钦想到这里,感觉到肩膀被拍了拍,他抬起头对上谢玉琰的目光。</p>

    “无论什么时候你都是我阿弟,”谢玉琰道,“你娘也是我阿娘,我若是离开大名府太久,也会接上你与阿娘。”</p>

    杨钦听到这话,眼睛登时红起来:“我和阿娘都愿意与阿嫂走。”他们在最难过的时候,身边只有阿嫂,这一点他永远不会忘。</p>

    话到这里,就有些伤感。</p>

    谢玉琰很少会关心旁人,不过总有人不同。</p>

    “难过什么”谢玉琰道,“许多大商贾在各处都有田屋,将来我们买卖做的好,自然也会在各处购置宅院,到时候想住哪里就住哪里。”</p>

    谢玉琰这样一,杨钦眼睛跟着发亮。</p>

    不过紧接着他又想到了别的。</p>

    “阿嫂,”杨钦道,“先生将来我能科举,若是我考上了将来做官,阿嫂也会跟着我一起去任上吗”</p>

    孩子才会盼着承诺。</p>

    恨不得将人生从头到尾都看清楚,在意的人永远在身边。</p>

    谢玉琰笑了没有回应,杨钦登时有些失落。</p>

    “日子太久,谁也不知以后如何,”到这里谢玉琰话音一转,“明日去先生那里背书,会不会被罚”</p>

    本来还有些难过的杨钦登时一愣,支支吾吾道:“我定能背熟”</p>

    跟进屋的张氏,本也在想这些,听到谢玉琰的话不禁笑出声:“这都不知晓,现在却恨不得一口气将几十年后的事都安排好。”</p>

    杨钦被的羞臊,也就忘记了那番话,半晌才道:“我现在就去做功课。”</p>

    张氏将中的桂花糕送到桌上:“先吃点东西垫补垫补,一会儿才能用饭。”</p>

    杨钦却已经等不及,拿走一块桂花糕,忙着往自己屋中跑。</p>

    看着儿子的背影,张氏脸上不禁又浮起一抹笑容,她也想让阿琰一直在身边,但是阿琰才十六七岁的年纪,若是将她一直留在杨家,未免太过自私了些。</p>

    若是将来有了好的人选,张氏都想着让杨氏一族改一改族谱,莫要给阿琰冠上嫁过人的名声,她就将阿琰当做亲生女儿一般对待。</p>

    “吃点东西,我让医婆过来,今日走了不少路,要重新换药才是。”</p>

    谢玉琰应了,在张氏的安排下让医婆换了药,等医婆离开的时候,谢玉琰已经睡着了。</p>

    </p>

    张氏忙拿来毯子给她盖好。</p>

    奔波了那么多天,回到杨家就要安排那些事,张氏想想就心疼的不得了,别的她做不了,却能想方设法给阿琰补补身子。</p>

    想到这里,她轻轻脚地走出去,关好门,重新回到灶房继续熬煮她的药膳。</p>

    药膳方子还是医婆拿给她的,连同药材一并都准备好了,只是王大人亲自交待的。</p>

    “这王大人是个好官,”张氏看向进门的于妈妈,“出身世家,也没什么世家子弟的脾气,知晓咱们阿琰帮了大忙,还会寻个医婆来照应。”</p>

    于妈妈不知该些什么,王大人岂止是寻了医婆,他还追到了宝德寺。表面上看着与大娘子不熟,其实靠着智远大师僧袍遮掩,与大娘子</p>

    唉。</p>

    之前王大人吩咐人来问大娘子的伤势时,她就有了怀疑,这次留意了一下差点吓得她现了原形。</p>

    也多亏里还提着那些荷花,能低下头摆弄荷花叶子做遮掩。</p>

    张娘子还觉得王大人是个好官才会如此,不得哪天就会将大娘子偷走了。</p>

    大娘子没有让,于妈妈私底下不敢透露半点,只得应承张氏:“您的是。”</p>

    张氏道:“改日咱们也回些东西过去,也不知道王大人喜欢什么。”</p>

    这于妈妈还真的知晓,可她不能啊。再者,他喜欢的,谁又不喜欢呢</p>

    </p>

    从宝德寺回来,徐恩就发现王晏看卷宗更快了,旁边两个文吏都有些招架不住。</p>

    明明大家都是一样的人,怎么好像长了不一样的脑袋。</p>

    徐恩直咋舌,多亏他听了官家的话,多带了人过来。想必官家常常面对王相公颇有些心得。</p>

    “大名府两年内都运军械多少可算出来了”</p>

    另外几个文吏脸色难看,只得禀告:“还未曾,只因账目繁多,至平六年七月的账目还没核算完。”</p>

    其实是没有找到相关记录。</p>

    王晏思量片刻淡淡地道:“至平六年大名府遭遇旱灾,去查查本府招籴米的文书。”</p>

    本来一脸愁容的文吏,听到这话面面相觑。</p>

    是啊,那年大名府旱灾,衙门肯定要都运米粮,有这个做幌子,哪里还需要从军器作坊调用人运送货物</p>

    “查着了,查着了,我们现在就比对数额是否有出入。”</p>

    徐恩深吸一口气,只觉得一阵舒畅,有这样的人在,他这差事哪里还用得着发愁</p>

    王晏回到衙门,坐下来半个时辰,就让所有人开始忙碌。</p>

    “徐都知在这里等他们将账目理清楚,”王晏站起身,“我还要去县衙看看案宗。”</p>

    王晏完转身向外走去。</p>

    徐恩自然应承,大事王晏都办好了,他只需要看着这些人做活儿。</p>

    王晏走出衙署,桑典立即上前:“之前掠卖谢大娘子的焦大死了,线索就断了,现在借着查大名军,我们进去翻看年甲薄,确定了那焦大的身份。”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