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其他类型 > 我是正德帝 > 第34章 论功王守仁
    朱厚照是刘全忠叫醒的,他揉了揉眼睛,伸了个懒腰,还没等他反应过来,一个尖锐的声音就响了起来:\"皇上,今天可是进士们进宫谢恩的大日子啊!您可不能迟到呀!\"</p>

    朱厚照这才想起今天的日程安排,于是迅速起身。</p>

    刘全忠见朱厚照醒来,赶忙招呼其他太监为其洗漱、穿衣。朱厚照今日仍需具皮弁服,衣装还是那套衣装,但是整个人的精神更胜前两日。他对着镜子仔细端详着自己,感觉今天的精神状态比前几天还要好上几分。</p>

    这时,刘全忠在一旁催促道:\"万岁爷,时间紧迫,得赶紧动身了,不然一会儿可就要误了时辰。\"</p>

    朱厚照却不慌不忙地:\"知道了,你怎么不早点叫朕?动作都轻点,可别把皇后给吵醒了。\"罢,他便带着一群人朝皇宫大殿走去。一路上,众人都心翼翼,生怕发出一点声响,以免惊扰了正在休息的皇后。</p>

    于是朱厚照一众人等轻轻脚便离开坤宁宫,宫外皇帝的仪仗已经准备妥当,朱厚照坐上肩与便离开的坤宁宫。</p>

    本日鸿胪寺官设表案在皇极门之东。朱厚照从坤宁宫出来,坐肩与至乾清宫,早有锦衣卫设设卤薄大驾,等候皇帝的来临。</p>

    鸿胪寺官引导状元捧贺表放置在案,然后退立丹墀、御道稍稍靠东的位置,其余进士以次站立。</p>

    身穿皮弁服的朱厚照先行至中极殿。执事官先叩头行礼。礼毕后,鸿胪寺官员奏请皇帝陛下升殿。导驾官在前面引导,朱厚照上坐上御座。教坊司作堂下乐,锦衣卫便在殿外鸣鞭。</p>

    文武百官各具朝服行礼,站立如平常礼仪。鸿胪寺官员便可以引导状元及进士入班。鸣赞官便口呼:“拜。”总共四拜。礼毕后,状元代表本科进士群体上贺表。鸿胪寺官员举着表案放在了殿中,把贺表转递礼部,礼部有官员接过贺表,并跪宣贺表表目。然后俯伏退出殿内。然后鸿胪寺官把案子撤了,状元及进士们再拜四拜,礼毕后,锦衣卫鸣鞭。朱厚照便在引导官的引导下退殿。</p>

    回到宫后,朱厚照听着刘全忠诉着状元郎的夸官三日。</p>

    刘全忠一脸谄媚地笑着道:“万岁爷啊!您有所不知啊!当黄榜公示之后,那场面简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啊!顺天府尹亲自为状元郎插花、披上鲜艳的红绸带,这可是无上的荣耀啊!状元郎紧接着跨上了那匹由圣上御赐的高大骏马,英姿飒爽,威风凛凛。他骑着马缓缓走过天街,接受着众人的欢呼和赞美。那风光劲儿,真是让旁人羡慕不已。”</p>

    朱厚照道:“你也想做状元郎?”</p>

    刘全忠道:“谁不想啊,不过奴婢这辈子是不行了,奴婢就在万岁爷身边侍候万岁爷。”</p>

    朱厚照逗他道:“我要不封你一个?”</p>

    刘全忠道:“奴婢不稀罕。”</p>

    朱厚照问道:“你不是刚刚还想做吗?”</p>

    刘全忠道:“想做是想,但是奴婢并不稀罕,奴婢笨,做官是做不好的。”</p>

    朱厚照心想:“看你和谁比了。”却是点点头道:“你笨,倒是也有自知之明。”</p>

    这时走进来一名太监道:“兵部尚书王宪觐见。”</p>

    朱厚照一时反应不过来,心中纳闷道:“他来找我干什么?”转念又想道:“算了,总要见见的”。便道:“传。”</p>

    随着太监道:“传兵部尚书王宪觐见。”兵部尚书王宪进入到乾清宫内,见到了皇帝端坐在御座便行礼。</p>

    朱厚照看着他,这是他和王宪第一次见面,王宪今年已经五十七岁了,是弘治三的进士。在正德朝是少壮派官员。</p>

    朱厚照问道:“卿有何事?”</p>

    王宪道:“启奏陛下,臣原先上平定宁乱有功的奏本,被陛下留中。前些日子臣请陛见,陛下不允。今日再请陛见,正是为此事而来。”</p>

    朱厚照问道:“这事我已经知道了,我与内阁商议后再议。”</p>

    王宪闻言,想道:“怎么现在动不动就与内阁商议。”</p>

    “陛下,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王守仁擒贼平乱屡建功勋,臣以兵部尚书为其请功,是国家制度,请陛下允准。”</p>

    朱厚照道:“我记得正德十三年他上书乞休致仕,我未准,故而有所疑虑。”</p>

    朱厚照的没错,正德十三年十月当时身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的王守仁以提督南赣等处,剿贼有功,被升右副督御史,荫其子一人为锦衣卫世袭百户。</p>

    王守仁当时上疏乞求请辞,并免去荫封。他在奏章中,自己以“章句陋儒幸蒙朝廷收录,拔之闲散之中,授以巡抚之职,”而自己当时“抱病两疏乞休,该部论奏之义甚严”故而自己“不遑他计,狼狈就途莅事”,之后朝廷“又虑臣才微力弱必致倾偾,谓其责任之不专,无以连属,人心赏罚之不重,无以作士气,号令之不肃,无以督调远近,”于是给予自己“以旗牌授臣以提督之任。”所以才有如此大功,但是“驱逐之余,疾病交作”伏望陛下允准。</p>

    当时正德皇帝:“才望素着,累次剿贼成功,升官荫子,宜勉遵成,命不准休。”</p>

    当时的兵部尚书正是王琼。</p>

    再到后来朱厚熜登基,“大学士杨廷和与王琼不相能。守仁前后平贼,率归功琼,廷和不喜,大臣亦多忌其功。会有言国哀未毕,不宜举宴行赏者,因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请归省。已,论功封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世袭,岁禄一千石。然不予铁券,岁禄亦不给。”</p>

    实在的,朱厚照可没少翻看王守仁的奏疏,他在后世只记得王守仁五十七岁就病逝了。通过来往的奏章,朱厚照隐约中觉得王守仁之所以没有被调至京城任一部大臣或进入内阁,杨廷和为代表的内阁与正德皇帝包括后来的嘉靖皇帝压根就没想着让他进京。</p>

    </p>

    朱厚熜虽然对杨廷和不喜,但是二人再对待王守仁的态度上出奇的一致。</p>

    王宪闻言,心想还不是人家受了委屈,才会接二连三的申请乞休,回家讲学去。但是嘴上道:“陛下,吏部尚书王琼也为其请功过,那时陛下也未允准,臣调任兵部查明王守仁之事,立功未奖,却有其事。原应州一战,陛下不吝封赏,恩封者不计其数,为何陛下独对王守仁之封有疑虑?”</p>

    朱厚照一听脸色掉了下来。好嘛,内阁都是老师对他话难免有时比较硬也就算了,你一个兵部尚书,还是中旨提拔上来的,不感恩就算了,对自己也那么冲,不能忍。</p>

    对着王宪冰冷冷的道:“这是大臣该对皇帝话的态度吗?”</p>

    王宪知道朱厚照生气了,忙道:“臣岂敢对陛下不敬,请陛下恕罪。若陛下不允,臣收回奏请即可。”</p>

    朱厚照一看,这王宪真是一个能屈能伸之人啊,让你收回奏请,我还怎么接着往下进行自己的打算,于是按照自己原本的设想对着王宪道:“卿误会朕了,朕岂是有功不赏之君。”</p>

    王宪一听便道:“启奏陛下,臣下去责兵部议其功而赏之。”</p>

    朱厚照决定趁热打铁,笑着道:“不用了。”</p>

    王宪闻言一愣,没明白皇帝的意思,还等着朱厚照道,在于正义,明法,彰功,标罪也。今有提督南赣汀漳等处军务、巡抚南赣、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王守仁擒贼平乱屡建功勋,荫其子为锦衣卫副千户,封王守仁为新建伯,奉天翊卫推诚宣力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兼后军都督府都督,领府事,参赞军务,岁支禄米一千石,给铁劵,世袭罔替,录其江西平宸濠功也。”</p>

    好家伙!王宪发现自己此刻反而骑虎难下了,他想给王守仁请功,是因为王守仁立有战功,而且自己也曾治过军,知道有功必赏的道理,而且他认为自己是皇帝的心腹,但是自己却又和王琼不一样,自己不愿与江彬等人结交过深。</p>

    如果朝野知道王守仁因自己的原因被封了伯爵,还兼后军都督府都督,领府事,自己铁定被归为王琼一派了。</p>

    王宪再想什么却见朱厚照,面带笑容的看着自己。于是赶紧低下头道:“陛下之赏”他想陛下的赏赐太过了,可是这话却怎么也不出口。</p>

    朱厚照道:“朕记得当时闻言宁藩作乱,朕下令过,平乱有功者,封拜侯伯,既然卿等认为王守仁有功,朕当然不吝封赏。”</p>

    王宪心里清楚皇帝所的命令是什么,当时在京城的皇帝听闻宁王叛乱,便批准兵部的平乱方案,在下达的圣谕里明确有言:“听前项领军官出给榜文告示徧发江西地方张挂传晓谕,但有能聚集义兵擒杀反逆贼犯者,量其功绩大,封拜侯伯及升授都指挥千百户等官世袭。贼伙内有能自相擒斩首官者,与免本罪,具奏定夺等因具题节该奉。”</p>

    只见朱厚照又道:“朕觉得封伯还是太嘞,应该封侯才可。”</p>

    王宪道:“陛下圣命。”</p>

    王宪还能怎么,他也没胆量和皇帝硬顶。王宪原本是兵部做侍郎,正德十六年,皇帝把王琼调任为吏部尚书,吏部组织会推,有四人被推举给正德皇帝,正德皇帝人为王宪不再名单里也没关系,以中旨任命其为兵部尚书,很快又以兵部尚书身份提督京营。于是朝野内有传闻王宪也是幸进之人。</p>

    王宪心中的苦涩无法言,但此时此刻他真的非常害怕让其他官员知晓此事。然而,现在无论是向兵科还是内阁提出行使封驳的建议都是不可能的,更不用真正地去行使封驳权了。毕竟,皇帝确实已经兑现了在宁王叛乱时期许下的承诺,而这一举动恰恰也是自己当初进谏所促成的结果。左思右想之后,仍然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无奈之下只能接受这个情况。</p>

    朱厚照道:“你提督京营也有半年了。”</p>

    王宪道:“是。”</p>

    “你在兵部任职时间不短了,觉得如何?”</p>

    “营中无事。”</p>

    “呵呵。”朱厚照闻言笑了起来,道:“好一个营中无事。”</p>

    “启奏陛下,京师首善之地,京营职责本是拱卫京师,一不扰民,二不惊商,三不惹官,如此无事尚可。”王宪担心皇帝误会,解释道。</p>

    朱厚照闻言道:“朕知道了。”心中却想道:“估计你是镇不住这些老兵油子的,不过我也镇不住。”</p>

    王宪闻言不知皇帝的那句“知道了”何意,显得很是局促。</p>

    朱厚照又:“朕以中旨提拔卿为兵部尚书,乃是因为卿居地方时间长,京师中这点没有人能比得上你。朕记得正德五年,你清理甘肃屯田,查出违纪违法者不在少数后因功进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历郧阳、大同。以应州御寇功迁兵部右侍郎,后迁左侍郎。朝野皆卿在帝心。”</p>

    王宪闻言皇帝把他的功绩叙述了一下,特别点明了清理甘肃屯田结合那句在帝心,心中已经明白了。</p>

    便道:“臣承蒙陛下厚爱与赏识,得以被提拔成为一部之大臣,微臣对此感激涕零、不胜惶恐!自从陛下龙体康复之后,臣便一直埋头于一项重要议案之中。此议案乃是关于京营清查之事,由于牵扯甚广且关系重大,微臣未敢轻易向外透露,还望陛下能够体谅微臣的苦衷。”</p>

    朱厚照闻言笑道:“‘臣不密则失身’朕岂会不知,放心卿之言语绝无其他人知晓。”</p>

    王宪闻言便连忙谢恩。但是他压根就没什么议案,今日完全被皇帝牵着鼻子走的,回想那年清查屯田何尝不是提心吊胆的去查的,虽然有功得罪人也不少。</p>

    今日皇帝又暗示他要他查京营,这更加棘,但是既然有,那就要去做了,不然就是欺君。</p>

    朱厚照在御座上看着王宪的纠结样子,心中想道:“就看你的能力到底如何了。”</p>

    道:“卿晓军务,又知地方事务,卿要多多努力,毕竟梁储乞休,内阁老矣。”</p>

    王宪闻言心中那一丁点的顾虑也抛之脑后了。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