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其他类型 > 我是正德帝 > 第37章 朝会风波(1)
    六月北京的凌晨,微风拂过,带来一丝凉意。在这座古老而神秘的城市里,一场盛大的仪式正在悄然展开。</p>

    百官齐聚午门无他,是因为朱厚照在乾清宫议事时,忽然当着内阁的面要召开常朝。内阁闻言心中皆是激动万分。</p>

    常朝分为早朝、午朝,它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御门朝”,是因为常朝在奉天门召开,故而又叫“御门听政。”后来慢慢只开早朝,午朝就不常开了。</p>

    正德皇帝刚登基时也是非常勤政的。正德二年二月,大学士李东阳等人请皇帝早朝,就:“自古圣帝明王必以克敬克勤为德,早朝者,勤政之第一事也。皇上即位之始,常以昧爽视朝,中外欣欣,想望至治。顷来或多至巳时方出,人心疑恐,伏望自今早朝仍依旧期。”</p>

    可是后来正德皇帝一而再再而三推迟早朝的时间,渐渐竟不视朝了。李东阳劝正德皇帝按时视朝,就是要求凌晨五时之前就要开始,为什么呢?李东阳是这样的:“一则圣躬志虑清明,二则朝廷气象严肃,三则侍从宿卫得免疲倦,可以整饰朝仪,四则文武百官不致懈弛,可以理办政务,五则钟声有节,可以一都市之听闻,六则引奏有期,可以耸外夷之瞻仰。一举而众羙咸具,天下必将称颂圣明。此其事易行而其效甚大,只在圣心一转移之顷耳。”</p>

    正德皇帝回答的也干脆:“卿等言切治道,朕已知之矣。”</p>

    所以百官初闻皇帝重开早朝无不欢欣鼓舞。</p>

    参与上早朝的官员称朝参官或京朝官,官员们为便于上早朝,他们多在城南择屋而居,如东、西长安街,朝官居住最多。</p>

    因为上朝时间是有时间限制的,因为每晨星月未散,即须赶到皇城,由东、西长安门步行入内。为方便官员候朝“待漏”,皇城内建有多处朝房,各官在此按品级坐立。</p>

    待时间差不多了,各个官员便起身去左右掖门等候。午门上楼名“五凤”,设朝钟、朝鼓,由钟鼓司宦官掌管。门上“鼓三严”,即第三通鼓响,先开二门。而鼓声响起时,放官军旗校先入摆列,文武官各于左右掖门外站立,待钟声响起,文官自左掖门入,而武官自右掖门入。行至至金水桥南,各依品级序列站立。等候锦衣卫鸣鞭,待锦衣卫鸣鞭后,以次随行至丹墀内,分东西相向仍以品阶站立。文为左班(东班),武为右班(西班)</p>

    朝会的礼仪是繁琐的,文武百官出入朝门,按照各自的品级,第加敬逊。例如一品以下官遇到了公侯、驸马,必须加敬礼,先立于一旁,让他们先走。三品、四品官遇到一品、二品官,加谦逊礼,不允许下位者越过上位者。当然有事遇到宣召,不在此限。</p>

    公侯队伍站在文武班的前面,其次驸马,再次伯爵。自一品以下,各照品级,文臣在东,武臣在西。</p>

    奉天门上廊内正中设御座,谓之“金台”。有内阁之后,内阁官员侍朝,立在金台东侧。锦衣卫在金台西侧,贴御道东西对立,风宪官和纠仪官居下朝北。纪事官居文武第一班之后,稍微靠近皇帝的位置,便于观察。</p>

    如果发现朝班内有人言语喧哗及吐痰在地者,允许序班拏送御前请求皇帝处置。该奏请者、具本奏请</p>

    如果早朝遇到了下雨,门上奏事纠举失仪人员,序班一员拏住,一员门上面奏。简直社死当场。</p>

    丹陛左右钟鼓司设乐,殿陛门楯间列“大汉将军”,皆着明铁甲胄;御道左右及文武官班后各有校尉相向握刀布列。</p>

    乐起,鸿胪寺官员喊道:“恭请皇帝陛下升座。”于是朱厚照在一众侍从官员的簇拥下至奉天殿前的御座下,待锦衣卫鸣鞭后,鸿胪寺官员入班,文武百官也都入班,行一拜三叩头礼。</p>

    行礼毕,鸿胪寺官对御座宣念谢恩,见辞员数,这些人已于朝会前皆具本报名,此时在庭下或午门外遥行五拜三叩头礼。若边方奏有捷音,大者宣露布,者具奏本,俱于早朝未奏事之先宣布,所以张国威而昭武功也。</p>

    鸿胪寺官员唱:“请奏事。”就代表着百官可以奏事了。</p>

    朱厚照端坐在御座,心里感叹道:“和后世的电视剧完全不一样啊。”</p>

    奏事也不是谁想谁的,也是有规定的,凡早朝奏事。有礼仪司依次赞某个衙门奏事,那个衙门就开始奏事,奏毕后再入班。等待诸司奏完。仪礼司赞奏事毕,然后退出。</p>

    那么奏事的顺序是,第一都督府,第二是二十二卫,第三通政司,第四刑部,第五都察院,第六监察御史,第七断事司,第八吏部等五部,第九顺天府,第十兵马司,第十一太常寺,第十二钦天监,如果太常寺奏请祭祀的相关事项、则在各衙门之先开始。</p>

    奏事官员不许擅越。如有事奏,必须要从队伍的未行至御前跪奏,不得在队伍内穿过。奏完即便入班序立。</p>

    那么都有哪些内容呢?不好意思太祖高皇帝有规定,凡涉及“军中密事情及守卫门禁关防”等事,许官旗军人径奏;民间词讼,也往往实封闻奏。有司所守之事,亦须一一面请,就连守卫皇城官军搜检出被盗内府财物,也要引到朝门,由皇帝亲自发落。</p>

    这里面还有个俗例,各官奏事之先,皆预咳一声,文武班中,不约而同,声震如雷,俗私谓之“打扫”。奏事不用口语,而是大声朗读本章。</p>

    当然鸿胪寺官除了“唱”引奏外,有时还代读宣读奏疏,主要是为了达到美观瞻的目的,在该衙门任职者一般都是身材高大、声音宏亮的官员为主,因为一般北方人居多。</p>

    朱厚照在奉天殿前召开御门听政,有一个原因是他听司礼监的禀告,外朝常传言自皇帝回宫后,对朝野诸司衙门官员一概不见,是内阁作梗,隔绝中外。</p>

    还有一个原因是朱厚照决定在迎接继子入朝之前面见百官,消除疑惑,同时颁布诏书,宣告天下,他要过继子嗣。</p>

    虽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但是当他得知要处理这些事情时也就了解为什么后来明朝皇帝都不愿意召开了。</p>

    其实不仅是朱厚照纠结,百官之中很多人也在纠结,例如夏言就纠结要不要将威武团营的事奏报,可是又答应张永了,要联名上奏,而且现在奏章也没写好,所以在纠结着。</p>

    其他官员同样如此,欢欣鼓舞归欢欣鼓舞,但是心中的算盘也是打得啪啪响!</p>

    但是朱厚照打了他们一个措施不急,只见朱厚照开口道:“今日虽是御门听政,但有更重要的事,朕要在百官奏事之前当着百官的面明。朕御极一十六载,中外皆知朕无皇嗣,无奈朕从礼部之奏议,祷告宗庙,从宗室中择一子过继膝下”</p>

    广场上的百官听着皇帝的话,其实皇帝下旨崇仁王府时,众人就已经知道了,但是没有正式的颁布天下的圣旨,今日便是皇帝亲自声明,等于当众颁布了诏书。</p>

    只听皇帝接着道:“继承宗祧,传召天下,使中外知晓朕意。”</p>

    皇帝完,如果文武两班队伍中出奇的安静,只是很快有人在队伍中咳了一声,鸿胪寺官员指向一个方向,文官队伍中出列一人跪下道:“臣翰林院修撰杨慎有奏言。”</p>

    但是此时有风宪官道:“杨修撰奏事不合前例,当退。”</p>

    </p>

    朱厚照感到十分惊讶,心中暗自思忖着为何会是杨慎站出来进谏。他疑惑地看向杨廷和,试图从他的脸上寻找一些线索或提示,但杨廷和的表情平静如湖水,没有透露出丝毫有用的信息。</p>

    朱厚照沉默片刻后,决定暂时搁置此事,他语气坚定地道:“若是其他事情,朝会后再议”完,他微微皱起眉头,似乎在思考接下来该如何应对这一局面。</p>

    杨慎知道自己孟浪了,他感觉皇帝这样做明显不合礼仪,见文武百官无一人指出错误,于是道:“陛下,非其他,乃立嗣事。”</p>

    朱厚照此刻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不会当众给自己难堪吧!担心归担心,仍道:“杨修撰请言。”</p>

    杨慎道:“谢陛下,臣刚听闻陛下从宗室中择一子,不日前,宫内有旨意到崇仁王府,要求崇仁王长子按照皇子礼仪起居,并加派了侍卫、宫女、太监、嬷嬷。不知臣所言对否?”</p>

    朱厚照还以为杨慎会什么,想不到的是这,话里话外是那么头铁。答道:“对。”</p>

    杨慎闻言道:“此不合礼制。”</p>

    朱厚照闻言心想:“大礼仪?”但是内心的压着冲动的劲道:“怎么了?”</p>

    司礼监以及站在前列的那些个文武官员们一听到皇帝出这样的话语来,便知道皇帝此时此刻已经有一些生气了,但杨廷和却仍旧是一副波澜不惊的模样,稳稳当当地站立在那里。</p>

    至于其他像那几位国公之类的人物,则都如同塑像一般岿然不动。他们可不会傻到在这种事情上去招惹皇帝陛下,给自己找麻烦。毕竟,惹怒皇帝对于他们来可绝对不是一件好玩儿的事情!</p>

    杨慎道:“臣闻礼经有载,大宗者,尊之统也;大宗者,收族者也;不可以绝,故族人以支子后大宗也。嫡子不得后大宗。如今崇仁王有长子、次子。陛下为何不继次子,而继长子?陛下此有举违礼制啊。”</p>

    朱厚照闻言心中气死了:“真是要当众给我难堪。怪不得前两日心绪不宁。”</p>

    “杨修撰,朕何时违背礼制了,虽族人以以支子后大宗,但是孩子毕竟太,朕年初大病,此事当容啊”朱厚照解释道。</p>

    无奈杨慎压根就不买你皇帝的账,道:“陛下春秋鼎盛,虽有疾,但转危为安,此社稷之福。如今要过继崇仁王长子,于情于理皆不合啊。”那意思就是你过继的也没问题,毕竟你有祖宗、神仙保佑。</p>

    朱厚照心中骂道:“你的正德皇帝已经死了,现在是我!”真是怕什么来什么,但是面上仍平和道:“你写个奏本吧。”便要示意往下进行。</p>

    杨慎却拗劲上来了,道:“陛下何不讲明白,以解天下疑惑?臣无奏本。”</p>

    朱厚照站在那里直愣愣的看着杨慎,又瞥了一眼杨廷和,道:“卿有子乎?”</p>

    杨慎闻言一愣,道:“有子。”</p>

    朱厚照又道:“我无子。卿当为天子耶?”</p>

    杨慎闻言叩头道:“臣为陛下臣子,此非天子言,臣请陛下收回此言。”</p>

    朱厚照又道:“我无子,又为天子,嗣君年幼非社稷之福。为祖宗江山社稷着想故而有此举。”</p>

    杨慎闻言又道:“既为祖宗江山社稷着想,何不遵从祖训,立一皇太弟?”</p>

    “好家伙,你是真的什么都敢啊。”朱厚照的眼神更冷了,他实在想不出他在后世被人吹捧的明朝大才子杨慎的话为什么那么可笑?</p>

    百官之中也是有人发出了“嘶”的声音,觉杨慎的言论有点冲了吧。</p>

    “卿请详。”</p>

    杨慎闻言纠结了一阵,仍是头铁的出了:“祖训有言:‘朝廷无亲子,兄终弟及,伦序当立。’”</p>

    百官闻言皆是大惊失色,你们老杨家真是出人才啊,杨阁老真会教儿子。</p>

    朱厚照闻言心中勃然大怒,又瞥了一眼杨廷和,看着杨慎道:“朕还没死呢!”罢便拂袖而去。</p>

    杨慎闻言跪在那里却是泪眼婆娑的叩头道:“臣读圣贤书,立志致君尧舜,今陛下何故怀疑我?”言毕叩头不止。</p>

    文武百官见此情形,心思各异,杨廷和走到杨慎面前道:“起来吧。”</p>

    蒋冕道:“怎么会这样?”</p>

    毛纪、梁储等人也是看着不话,公侯勋贵则也是心中疑惑,但是翰林院众人内心却是为杨慎报不平,他们实在不懂,明明有礼制、有祖训,皇帝偏偏做出有违礼制的事来,不听劝也就罢了,竟然出那种诛心之言来。</p>

    虽是心思各异,但是都知道,一场大风波还是来了。</p>

    风宪官和纠仪官赶紧纠正百官礼仪,锦衣卫见皇帝拂袖离去,赶紧鸣鞭,鸿胪寺官员大声喊道:“退朝!”</p>

    皇帝早已经离去,这早朝算是中断了。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