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皇帝万寿圣节的临近,整个紫禁城都沉浸在了一片喜庆祥和的氛围之中。因为在那一天,皇帝将接受文武百官和各国使节的朝贺,同时还会举行盛大的宴会和文艺表演。因此,宫里面便早早的开始开始忙碌起来,他们要打扫宫殿内外,擦拭门窗和家具,摆放鲜花和彩灯,以迎接这个重要的节日。</p>
首先,宫人们开始打扫宫殿内部。他们持扫帚、拖把等工具,仔细地清扫着每一个角落,不放过任何一处灰尘和污渍。然后,他们用湿布擦拭着门窗和家具,使其焕然一新。最后,他们将鲜花和彩灯摆放在宫殿内,营造出一种喜庆的氛围。</p>
接着,宫人们还要打扫宫殿外部。他们持扫帚等工具,认真地清扫着宫里的每一条街道和广场,不放过任何一处垃圾和杂物。</p>
然后,他们用清水冲洗着地面,使其变得干净整洁。最后,他们将灯笼挂在宫殿外,增添了一份节日的气氛。</p>
此外,还有鸿胪寺、尚膳监负责准备宴会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他们精心挑选食材,制作出各种美味佳肴。同时,他们还准备了各种美酒佳酿,让皇亲国戚、文武百官及外国的使臣们们品尝到美食。</p>
总之,在皇帝万寿圣节到来之前,整个紫禁城都充满了欢声笑语和忙碌的身影。宫人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这个重要的节日增添了一份喜庆和祥和的氛围。</p>
但是在乾清宫内,气氛与宫城内的气氛截然相反,没有喜庆,反而是一种压抑。</p>
巡抚辽东都御史李承勋等条陈边弊,其一阅视太频繁之弊,题本阅视太频,祖宗本有旧制,孝孝庙时,委任巡按御史三年一阅,近期却出现建议的人不一,有的大臣特遣一官,或者每年一举,南辕北辙,项背相望,这样做只会扰乱边疆,乞求遵从弘治年间旧例。其二,起解降夷之弊辽东夷人与北面鞑虏不同,有的因为亲戚在我中国。有的中华人被他们俘虏的人,仰慕中华,起义投顺其亲戚的太多。请朝廷下旨意,详细查验,如果有因而来,择留之,不然的话,照例押送京师;</p>
朱厚照端坐在御座之上,目光扫过朝堂,最后落在了内阁大臣们身上,开口问道:“朕近日收到奏疏,提及边事政令不一,以及辽东女真之事。诸位先生对此有何看法?”</p>
内阁首辅杨廷和出列,恭敬地行礼后回答道:“启奏陛下,自正德元年以来,边事确实存在政令不一的情况。此外,辽东女真之事也确有其事。臣认为应当下令有司执行相关政策,以稳定边疆局势。”</p>
杨廷和的话引起了其他内阁大臣的共鸣。蒋冕和毛纪纷纷出列,表示赞同杨廷和的意见,并表示愿意支持他的建议。他们认为,边事的处理需要统一的政令和有效的管理,以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稳定。</p>
朱厚照微微颔首,表示认可内阁的建议。于是道:“那就从议而行。”</p>
紧接着,朱厚照又开口道:“刑科给事中许复礼奏称,近来听京城内人声鼎沸,传言朕为了举办万寿圣节,派遣中官张雄抬高京城各门的税率,导致百姓怨声载道。因此请求朕罢黜皇店,并惩处张雄。”</p>
魏彬尚未回答,蒋冕便急忙道:“臣恳请陛下下令召回张雄并进行询问。”</p>
然而,张永却突然站出来反驳道:“蒋先生此言,奴婢实在难以认同。在尚未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前,就这样匆忙抓人,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人觉得这只是为了惩戒和处罚。这样做恐怕无法让人心服口服啊!”</p>
其实,张永之所以会一反常态地袒护张雄,是因为张雄收到了皇帝的指示,而张永正是负责传达这个指示的人。</p>
杨廷和、蒋冕、毛纪听到张永的话后,都感到十分惊讶,他们大概万万没想到张永竟然会为张雄辩护。就连魏彬也对此感到意外。</p>
蒋冕语气坚定地道:“张公公此言差矣,如果不相信,可以召集宫里的慎刑司和宫外的官员一同查办。”</p>
陈敬听到这话后,心里暗骂:“他妈的,怎么把我也牵连进来了?我们慎刑司只管处罚,不管办案啊!”</p>
朱厚照皱着眉头,似乎有些不耐烦地:“算了,算了,我只听收的税只是针对大宗商品,并没有向老百姓征税。”</p>
</p>
杨廷和看到这种情况,心中不禁一惊,皇帝这是回宫以来第一次在公开场合袒护太监。他急忙向前走了一步,恭敬地道:“启奏陛下,这件事既然已经有科道弹劾,还是需要进行调查的,否则无法向众人交代啊。”</p>
朱厚照道:“此事司礼监知道吗?”</p>
魏彬闻言如何还不不知道这里面的弯弯道道,于是道:“知道,张雄向司礼监报备过了。”</p>
毛纪道:“陛下臣弹劾司礼监,税率擅自提高,为何不向政府报备?”</p>
“此禁中事耳,与政府无关。”魏彬厚颜无耻的道。</p>
杨廷和:“关系民生,如何与政府无关?”</p>
魏彬也来了脾气,堂堂司礼监掌印,“内相”一样的人,起码和你杨廷和是平起平坐的,咱们俩在这里当着万岁的面掐?</p>
当然这只是魏彬一厢情愿的认为。</p>
朱厚照闻言忽然呵呵的笑了。</p>
“内阁首辅与司礼监掌印吵了起来,闻所未闻。”</p>
“臣请陛下治罪。”</p>
“奴婢请万岁爷治罪。”</p>
“罪不罪的就不了。如果真有民被侵,估计顺天府的弹劾也上来了。”朱厚照笑着道,“万寿圣节本来就有国库承担,朕何必去冒这个风险?”</p>
杨廷和、蒋冕、毛纪闻言也只能道:“万岁圣明。”</p>
好吧,皇帝的脸皮又上了一层楼。</p>
这事皇帝能不知道?就是装作不知道罢了。</p>
杨廷和怎么会善罢甘休,于是道:“启奏陛下,如果正如陛下所言只是对大宗商品征税,但是增加的税到最后还是落在了百姓身上。”</p>
朱厚照见躲不掉只得道:“先生误会了,正德七年,朕令职官折色俸给。以十分为率,一分折钱,九分关银及在京九门税课,在外各钞关并官府买办估价里甲收受钱粮,俱收旧钱,国朝铜钱,相兼使用,今日朕只在崇文门宣课司收税:每钞一贯,折银三厘。每钱七文、折银一分。查照应纳课程,收送内承运库。又不是交了两份钱。”</p>
皇帝不装了?直接从户部抢钱了?可为什么侯观没反对?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