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其他类型 > 我是正德帝 > 第111章 想干什么
    天又阴沉了起来,皇宫中,有三位大臣前后出了乾清宫,并排而行着。正是刚刚在皇帝暖阁议事的吏部尚书王琼、兵部尚书王宪、礼部尚书王瓒。</p>

    王琼抬头看一了一眼天空道:“不知道还下不下了。”</p>

    王宪道:“大概率是不会下了。”</p>

    王瓒则不吭声,似乎有所心事。</p>

    王琼道:“大宗伯在想什么呢?”</p>

    王瓒闻言笑道:“没想什么,只是不知下雨皇太后的圣旦,陛下没有一个明确的法,只是等上了题本再。故而有所虑。”</p>

    王琼道:“不用有所虑,正常提报便是,事情本来就很简单,想的太复杂也不好。”</p>

    王瓒道:“大司徒难道没有听关于陛下对荣王册封礼、万寿圣节,包括这次的圣旦礼,陛下似乎都不大用心,总是总是能省则省。”</p>

    王琼道:“以前不也这样么?”</p>

    王瓒一愣,心中暗道也是,从正德元年开始,皇帝就对自己的万寿圣节不大用心,动不动就是不受贺,只是至奉天门让百官行五拜三叩头礼,免百官宴;要么就是本来例赐百官宴,皇帝为了节省钱钞,免宴赐,总而言之,就是能省则省,</p>

    今年还是皇后劝皇帝才宴请的。</p>

    王瓒笑道:“看来是我多想了。”</p>

    王琼问道:“你们听了吗?杨应宁病了。”</p>

    王宪道:“有所闻,我还纳闷呢,自从出了宫便告了病,亲朋好友探望一概不见,蹊跷的很。”</p>

    王琼道:“身体什么病不知道,大概率是心病。”</p>

    “何出此言?”王瓒忙问道。</p>

    王琼看了他一眼,心中暗道:“你倒是个爱打听事儿的人。”嘴上道:“还不是因为近几日的政论。”</p>

    王瓒闻言点点头,王宪却道:“今年的检察天下诸司衙门不就是因为这个么。”</p>

    王琼觉着他俩是不是在自己面前装傻,还是故意套自己的话。</p>

    “哼。”王琼冷哼一声,道:“我问你们,陛下为何召我们三人进宫?而且还是在与内阁刚刚议完事的时候。”</p>

    王宪和王瓒一起摇了摇头,谁也没有开口话,只是静静地看着他。王琼见此情形,又追问道:“那你们对于这次浙江丈田的事情有什么看法呢?”</p>

    王宪沉思片刻后回答道:“这件事情牵扯到的人太多,我们必须要心处理,不能轻举妄动啊!”</p>

    王瓒附和着点头,表示赞同。</p>

    王琼看着他们俩,笑着道:“英雄所见略同,看来我们的想法是一致的。”</p>

    三人相视一笑,彼此心照不宣。然而,王琼心里却暗自骂道:“这两个家伙真是老狐狸,不肯轻易表态。”而与此同时,王宪和王瓒也在心中对王琼有着同样的评价。</p>

    王宪,王瓒不约而同拱道别:“既然如此,那我就先回部里去了。”完便转身离去,留下王琼一人。</p>

    王琼看着他俩走远了,嘴里嘟囔道:“哼,我压着部里没上书,你们俩也都压着,陛下不就是因为才召我们进宫?还跟我装糊涂。”</p>

    他一边走,一边想着事情。突然,他想到了王守仁曾经给自己写过一封信。那时候,浙江正在丈量田地,浙江籍的官员们纷纷奔走相告,暗流涌动。他当时就给王守仁写信,一来是关心问候一下他其父的身体状况,二来也是想了解一下这件事对他们家有什么影响,需不需要自己帮忙。</p>

    </p>

    王守仁回信很简单:‘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p>

    阐明了自己的立场。</p>

    这段话出自论语,鲁哀公问有若:“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p>

    有若则回答:“何不用周代十分抽一的税率呢?”</p>

    哀公:现在抽十分之二,还不够用,怎么能实行彻法呢?”</p>

    有若:“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能做到自己足够呢?”</p>

    王守仁直接指出了皇帝清丈田亩的目的就是要轻徭薄赋做准备的,这历来就是仁政,自己是支持的。</p>

    王琼这才压着吏部的官员不要上书,等待皇帝的旨意,结果许多天过去,乾清宫是一点风都没出,自己还以为是不是会错了皇帝的意思。</p>

    但是今天看来不是,皇帝需要帮,但是为什么没有明呢?想着想着忽然间恍然大悟了起来,便快步走回吏部。</p>

    而在内阁值房中杨廷和、蒋冕、毛纪、毛澄都沉默不语,冲击大大了。</p>

    没想到皇帝竟然会来这么一出。</p>

    一会儿阁房中响起了杨廷和略带疲惫的声音:“不意竟至此遂。”</p>

    是啊,都想不到会是这么个结果。</p>

    蒋冕道:“不如我们联名写个奏本,认个错。”</p>

    杨廷和道:“不用了。”</p>

    毛纪、毛澄闻言心中暗自揣测:“这是和陛下对着干上了吗?”</p>

    杨廷和道:“陛下所生气的是我们拦着他了,可你们不想想我们不拦着行吗?国朝百五十年至今,投献也好,兼并也好,真是到了无可挽救的地步了吗?”</p>

    蒋冕、毛纪、毛澄皆沉默不语。答案他们都知道。</p>

    杨廷和道:“还不是根子上坏了么。”</p>

    几人闻言皆吃惊的看着杨廷和。</p>

    杨廷和道:“我们都是寒窗苦读,饱读诗书之人,诸位想想,一笔一笔的史书写的都是什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王朝更替,家国兴衰。”</p>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恐怕不是一两句话就能的清楚的。”</p>

    “浙江英国公、夏言、张璁他们是怎么清丈土地的?一个是一体盘查,一个是侧重豪强。”</p>

    “夏言骤然起势之人,骤坐高位,忽就上位。他刚开始给陛下上书要‘丁随粮起’,我们耐心劝谏,陛下幡然醒悟,搁置了此议。”</p>

    “接着又是投献,兼并。陛下的目光又投向了徭役。可是徭役牵涉太广了!”</p>

    着杨廷和拍案而起:“英国公张仑、夏言、秦金他们想干什么?到底想干什么!”</p>

    好吧,这只老虎也发威了。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