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碧辉煌的朝堂之上,气氛凝重而肃穆。</p>
自今日起,朝堂之势彻底改变。</p>
“即日起,任命齐先生为我大唐太师。”</p>
李承乾的声音在大殿中轰然回响,如同一记重锤敲在众人的心坎。</p>
太师之位,仿若璀璨星辰中最耀眼的那一颗,尊贵得令人咋舌。</p>
此乃三师之首,地位高高凌驾于三公之上,那是权倾朝野的象征,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p>
遥想当年长孙无忌权倾一时,却也未曾拥有这般至高无上的尊荣。</p>
如今齐先生获此殊荣,无疑是站在了权力的巅峰,受万人敬仰。</p>
“秦如召为龙武军大将军,赐剑履上殿,遇王不拜。”</p>
此令一出,仿若一道闪电划破朝堂的寂静,秦如召瞬间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p>
正二品的龙武君大将军,身着华丽战甲,威风凛凛,气宇轩昂。</p>
那赐予的特殊待遇,剑履上殿、遇王不拜,彰显出陛下对他的无比器重,也让他成为朝堂上武将羡慕嫉妒的对象。</p>
“即日起设立南北镇抚司。”</p>
“改千牛卫为锦衣卫,取消千牛卫一应官职。”</p>
“锦衣卫设立总指挥使及以下职位,总指挥使品级为从二品,先斩后奏,皇权特许,朕给锦衣卫便宜行事之权。”</p>
“即日起,总指挥使由张显怀担任。”</p>
这一系列石破天惊的举措,让在场众人惊愕得合不拢嘴。</p>
这新设的锦衣卫,权力之大令人不寒而栗。</p>
那从二品的总指挥使,掌握生杀大权,中权力重若千钧。</p>
麾下不仅人多势众,更有皇权赋予的先斩后奏和便宜行事这两项令人胆寒的特权。</p>
就像一把寒光闪闪、高悬于众人头顶的利剑,不知何时会落下,让每一个人心头都笼罩着一层无形的压力。</p>
“臣等叩谢陛下天恩。”</p>
受封之人满脸洋溢着激动与喜悦,那是一种一步登天的狂喜。</p>
他们跪地叩首,声音中都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p>
而台下那些未受封赏的臣子们,心中虽有嫉妒的火焰在熊熊燃烧。</p>
但看向陛下的眼神中,却逐渐燃起了希望的火苗,变得火热起来。</p>
这位陛下行事果敢决绝,虽略显冲动直接,却有着不吝啬赏赐的豪爽。</p>
那赏赐可不是虚无缥缈的承诺,而是实实在在的荣华富贵。</p>
“现在朕和你们,你们每个部门接下来要干嘛。”</p>
李承乾威严的声音再次如雷鸣般响起,在大殿中回荡。</p>
让众人瞬间从刚刚的思绪中回过神来,朝堂上一片肃静,只能听到众人微微的呼吸声。</p>
“张显怀!”</p>
陛下高声呼喊,声音在大殿中嗡嗡作响。</p>
“末将在!”</p>
张显怀步伐矫健,一步上前。</p>
对着李承钱双抱拳。神色恭敬而坚毅。</p>
“限你两日之内,将千牛卫整改成锦衣卫,此事关乎重大,不容有丝毫差池。”</p>
“你还要去统计长安城内大世家地主的田亩财产,不管其中是否存在争议,不管对错与否,所有财产一律查抄。”</p>
“若发现有罪之人,无需经过繁琐的审讯,直接拖到菜市口斩首示众,以正国法。”</p>
“若查无实据者,便在长安城中妥善为他们安排安置房,务必让他们有安身之所。”</p>
“所查抄的所有财产,必须毫厘不差地送到户部,由户部仔细清点核对,登记入册后归库。”</p>
李承乾的每一个字都如军令般威严,不容置疑。</p>
“末将领命!”</p>
张显怀领命后,便退了回去。</p>
但这是陛下的信任,他定当全力以赴。</p>
“户部尚书何在?”</p>
陛下的目光如炬,扫视着群臣。</p>
“户部尚书李炜参见陛下!”</p>
一位身着官服的中年男子稳步走出,他约摸四十多岁,面容沉稳,目光坚定,每一步都带着一种稳重与威严。</p>
“朕刚刚的你可都听见了?”</p>
李承乾注视着他,眼神中透着威严与期待。</p>
“微臣领命!”</p>
李炜语气坚定,声音洪亮,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p>
这不仅关系到朝廷的财政收入,更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容不得半点马虎。</p>
“秦如召!”</p>
李承乾再次下令,声音在大殿中回荡。</p>
“末将在!”</p>
秦如召高声回应,声震屋瓦。</p>
“从现在开始,长安城进入戒严状态,只准进,不准出。”</p>
“你带领三大营将士与龙武军,日夜不停地在城中巡逻。”</p>
“不得放过任何一个可疑之人,务必保证长安城的安全,不许一人出城。”</p>
“末将领命。”</p>
秦如召抱拳领命,他神情肃穆。</p>
长安城的安危此刻系于他一身,他定不负陛下所托。</p>
“裴行俭!”</p>
陛下看向一位大臣,目光中透着信任。</p>
“臣在!”</p>
裴行俭出列,身姿挺拔。</p>
“你现在是工部尚书,朕命户部拨款,你要在长安建造青砖厂、水泥厂。”</p>
“招募那些没有生活来源的百姓以及不良人做工,给予他们的报酬要和咸阳城内工匠相当,不可亏待他们。”</p>
“今年年底,朕要看到大唐水泥路完工,成为我大唐的一大创举。”</p>
</p>
“明年,朕要看到长安城墙坚不可摧,守护我大唐的子民!”</p>
“微臣遵旨!”</p>
裴行俭目光坚定,任务虽然艰巨。</p>
但他充满了信心,这是为大唐建功立业的绝佳会,他定要让长安城焕然一新。</p>
“责令农业部快速拟个章程,在今年合适的时间将研发的最新品种土豆、红薯、玉米分发给长安百姓。”</p>
“长安所有土地良田,无论土地肥沃还是贫瘠,三年内都要种植这三种作物。”</p>
李承乾的目光中透着对农业发展的殷切期望。</p>
“是陛下!”</p>
农业部官员领命,这三种作物对于大唐的意义重大。</p>
李承乾这一连串的命令下达,老臣们对前面的安排还能理解。</p>
毕竟官场沉浮多年,对于权力更迭、军事部署和工程建设等事宜也算熟悉。</p>
可当听到土豆、红薯、玉米这些陌生之物时,他们皆面露疑惑,眼中满是茫然,交头接耳地低声议论起来。</p>
房玄龄作为朝中德高望重的重臣,心中的好奇再也按捺不住,他向前迈出一步,躬身行礼。</p>
“老臣敢问陛下,土豆红薯玉米都是些什么作物啊?怎么我们从来没听过呢?”</p>
李承乾坐在龙椅上,看着房玄龄,微微一笑,他早料到这些老臣会有此疑问。</p>
他的目光在朝臣中缓缓搜寻,最后落在了一个年轻人身上:“房相不知道很正常,站房相后面那个年轻人,我记得你叫陈浮生是吧,你是咸阳国立学院这一批最优秀的学子?”</p>
“回禀陛下,微臣是陈浮生。”</p>
年轻人恭敬地走出,他身姿挺拔,气质儒雅,向李承乾深深拱了拱。</p>
神色间透着自信与谦逊。</p>
“好,那就由你来给朝堂上的老前辈们解释一下什么是土豆红薯玉米吧。”</p>
“是!陛下!”</p>
陈浮生应道,转身面向众臣。</p>
陈浮生微微躬身,向各位老臣行礼后。</p>
清了清嗓子,开始解释:“各位前辈,所谓土豆、红薯、玉米,这可都是陛下在咸阳精心研发的神奇作物。”</p>
“这些作物凝聚了陛下和众多学者的心血,是智慧的结晶。”</p>
“它们由农业部每年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品种的换代更新。”</p>
“在座各位来自咸阳的同僚们都很清楚,我们在咸阳,每餐饭食几乎都有这些东西。”</p>
“就拿红薯来,它是去年研究成功的品种。”</p>
“在进行大规模种植后,经过严格的统计,亩产平均达到了一千五百斤!”</p>
“这产量,远超大唐现有作物。”</p>
房玄龄听到这里,不禁瞪大了眼睛,满脸的震惊之色。</p>
他下意识地打断陈浮生:“后生,容老夫打断你一下,你刚刚的是这个叫红薯的作物,平均产量每亩在一千五百斤?”</p>
陈浮生郑重地点了点头:“是的,房相,每亩在一千五百斤左右,这还是去年的数据。”</p>
“在农业部学者们的不懈努力下,今年新发的种苗经过试验田的精心培育和测试,预计产量应该可以达到每亩两千斤出头。”</p>
“这产量的提升,便是农业部努力的结果。”</p>
此言一出,仿若一道惊雷在朝堂上炸开,整个朝堂瞬间震动起来。</p>
别是房玄龄了,朝堂上的老臣们有一个算一个,眼睛全都通红了起来。</p>
那是激动、兴奋与难以置信交织而成的神情。</p>
李靖更是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一步跨上前,他的声音因兴奋而微微颤抖:“友,这东西这么高的产量,那储存情况如何?容易坏吗?”</p>
陈浮生微笑着摇了摇头:“李老将军,红薯、土豆、玉米这三种作物可都是大唐的宝贝。”</p>
“它们可以保存的时间极长,不仅不容易坏,而且生命力顽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很强。”</p>
“无论是干旱还是洪涝,它们都能顽强生长。”</p>
李靖听到后,胸膛剧烈起伏,他仿佛看到了大唐军队的未来。</p>
如果用这玩意儿作为军粮,能保证每个将士都吃饱,那大唐的军队必将如虎添翼,所向披靡。</p>
再也不用担心粮草供应问题,大唐何惧外敌,必将威震四方。</p>
李靖话刚落音,魏征就迫不及待地站了出来。</p>
他的眼神中透着急切与渴望:“友,哦,不,阁下,你的可是真的?每亩一千五百斤?”</p>
陈浮生再次认真地点了点头:“诸位不信可亲自去咸阳看看。”</p>
“或者直接问问周围这些来自咸阳的学生,千真万确,绝无虚假!我以我的性命担保。”</p>
听到陈浮生这确切的答复后,魏征整个人像是失去了支撑,直接一屁股坐在了地上。</p>
他老泪纵横,声音哽咽:“天佑我大唐啊!”</p>
“平日里那些麦和粟,产量能有一石已经是丰收年景了!”</p>
“现在光是红薯的产量就有一千五百斤,这都快要十五石粮食了啊!</p>
这是上天恩赐给我大唐的宝物啊!我大唐百姓的好日子要来了!</p>
有了这些东西,我大唐从此以后,再也不怕任何天灾人祸!</p>
百姓再也不用为饥饿所苦,再也不用眼睁睁看着亲人饿死啊!”</p>
魏征已经完全失态了,这位一向刚正不阿、沉稳冷静的老臣,此刻就像个孩子般坐在地上,又哭又笑。</p>
为大唐的未来而欣喜若狂,那是对百姓能过上好日子的由衷期盼。</p>
房玄龄看着魏征,心中虽也激动不已,但他努力克制着自己的情绪。</p>
他岁数高了,生怕自己一个激动会出什么意外。</p>
他稳了稳心神,对陈浮生道:“陈大人,既然红薯的产量已经那么高了,那么玉米和土豆的产量几何?”</p>
这一次,所有人都屏住呼吸,大气都不敢出,认真地竖起了耳朵,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陈浮生。</p>
仿佛他即将出的是关乎大唐生死存亡的密,生怕遗漏了什么重要信息。</p>
“土豆和玉米的亩产都没有红薯高,玉米的亩产平均在七百斤左右,土豆的亩产在一千两百斤左右。”</p>
陈浮生道。</p>
“至于为什么不全部种红薯,是因为科学院的规定。”</p>
“人是不能一直吃红薯的,虽然红薯可以解决饥饿问题,但如果长期只吃红薯,人体会缺乏一些必要的营养,那样就会生病。”</p>
“土豆的话倒是可以多吃一些,但一直吃肯定也会吃腻。”</p>
“所以三种作物轮着吃,就足够百姓活命了,也能保证百姓的身体健康。</p>
这些新名词,像农业部、科学院、营养、研究之类的,对于这些贞观老臣来虽然有些陌生和难以理解。</p>
但他们此刻都清楚地知道,这三种粮食,都是上天赐予大唐百姓的救命之物,是能让大唐长治久安的根基所在。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