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未至的暴雨</p>
七月立秋后,华亭县落了好十几场天雨,大大都有,通常是夜中瓢泼雷霆,日间晴空万里,颇叫人摸不着头脑。</p>
越往东走,越靠海,天气便越难测。</p>
居于华亭县最东边、运盐河旁的陶宝镇,经历了好几场毫无征兆的暴雨。</p>
故而,虽陶宝镇已大晴六、七日,一呼一吸间都透露着灼人的热气,但仍需担心下一刻倾盆大雨席卷而至。</p>
贺山月走过村口,脚步顿一顿,将里的藤筐递交给旁边的妇人:“娘,你到前头秋婶家坐一坐,落雨好躲,我回去拿伞。”</p>
妇人姓邱,名唤二娘,身形瘦削,裙子洗得泛白抽丝,眯眼抬头看天:“这么大的太阳,还下雨不”</p>
顿了顿,又道:“那你快去——别耽误你爹读书,叫你妹妹等把灶里温着的鸡蛋糕热一热给你爹吃,她也敲一个鸡蛋蒸豆油拌饭吃。”</p>
絮絮叨叨的。</p>
贺山月笑着看亲娘一眼,只见她一脚踩到积了水的泥里,泥水把瓤兮兮的麻布鞋和泛白的裙角边溅脏,邱二娘赶紧撩裙摆,乌里买里埋怨:“真腻心!”</p>
邱二娘怕别人听到自己骂人,后面声音渐弱下去。</p>
贺山月再笑了笑,跑往家去。</p>
河口村不大,贺山月脚程又快,不过半刻钟,拿把乌油伞回来,身后还跟了个黄毛菜头,七八岁的年纪、五六岁的身高,脸皮煞白、头发枯黄,一双眼珠子却滴溜清亮。</p>
邱二娘蹙眉,“你跑出来,你爹晚上吃甚!”</p>
菜头往姐姐肩后躲,露出两只滴溜溜的圆眼:“你俩一走,爹就跑了!屋里没人吃晚饭!”</p>
邱二娘一滑:“你爹哪儿去了”</p>
“到东头找黄秀才抄书,但我看爹从床头匣子里摸了两把。”菜头叫贺水光,眼珠子再转一圈:“我估摸爹喝酒去了——我不吃鸡蛋,我想吃镇上的五丝面。”</p>
“满嘴胡咧!”</p>
邱二娘轻拍贺水光肩上的草屑,正准备话,身边一架牛车轱辘辘碾过,眼见长女已径直向前追。</p>
“林五叔搭我们一程吧!”贺山月边跑边喊。</p>
邱二娘赶紧虚扯贺山月,低道:“搭什么牛车!家里钱多哩!”</p>
贺山月看了眼脸煞白的妹,再看瘦削如柳的亲娘,笑道:“咱们走到镇上,天都黑了,晚饭钱不比车钱多”</p>
邱二娘想想好像是这个道理,随即便被大囡架上了车。</p>
牛车上装满送出去的新鲜莲蓬,三人肩贴肩挤着坐,贺山月抹了三枚铜钱到林五叔里:“麻烦五叔,顺路陈记绣庄!”</p>
邱二娘来不及心疼钱,立刻压低声音:“不去沈记了沈记虽压价,但已是镇上出价最高的绣庄了,除非去县里,镇上别家也给不了沈记的价。”</p>
贺山月安抚地拍了拍邱二娘背,跟着又塞了一个铜子给林五叔:“麻烦五叔在陈记门口等等我,顶天等我半刻钟,我进去一趟就出来,到时候再送我们去隔壁街的沈记,好伐——日落时,您在水井巷等我们,给您带荞麦粑粑。”</p>
林五叔乐呵呵地把钱抹进袖兜,回头冲邱二娘笑:“你当家的是个空心汤团,大囡囡嘛,倒还顶用的。”</p>
</p>
邱二娘不爱听这个话,立时道:“黄秀才也他是不逢时。”</p>
林五叔识趣地闭上嘴不接话,埋头赶牛车。河口村离镇上不远,人渐多起来,低矮城墙边上围了好些人高马大的年轻男人,站姿挺拔腰杆笔直,和一侧粗布麻衣的庄稼汉立时区分开来。</p>
贺水光吞了口唾沫,不由自主朝亲娘靠。</p>
这群人簇护好几架又高又宽的马车进城。</p>
林五叔赶紧低声吆喝牛车躲到墙根下避让,压低声:“庙来了大山神,县太爷出巡都没有这派头。”</p>
贺山月斜睨一眼,又将头飞快埋下。</p>
马车不知道是什么木头制的,黑黢黢又油光锃亮,车辙柄头刻了朵精致的莲。</p>
马也不同于村里的毛驴,仰着头又神气又傲慢,鬃毛油光水滑比村子里囡囡的头发还亮。</p>
是大人物。</p>
大人物,要恭敬避让。</p>
他们一家在河口村且是寒碜贫苦的,家里当爹的在读书但没功名,亲娘连带她姐妹二人又种庄稼又养鸡鸭,还要做绣活补家用,更要紧的是,他们不是本村头的人,河口村大多姓林,他们是从外村遭了饥荒逃来的,在村里没根没族。</p>
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无一错本!</p>
村里就是这样,你土里没埋本姓人,你就是外乡人,外乡人就贱,就矮别人三分。</p>
她娘连骂声都不敢泄,就是这个道理。</p>
贺山月心里想,伸梭了梭藤筐,心里盘算等这些绣样卖了,家里就能买一头牛、再买一头猪,牛去犁地、杀猪吃肉,这个秋冬总算不愁。</p>
马车鱼贯而入,等候一旁的平民才敢动。林五叔赶牛车先去陈记绣庄,贺山月跳下车快步跑进去,没一会儿就出来了,牛车没入巷尾便到沈记。</p>
沈记人不少,有几个面熟的绣娘,还有一两个地主家的丫鬟和管事打扮的面生青年男子。</p>
贺水光站在沈记门口,盯住市集蹭姐姐裙角:“五丝面~”</p>
贺山月了然,摸了五个铜子:“去吧,莫走远了。”</p>
贺水光欢呼抛开,黄恹恹的头发揪揪在肩膀上一搭一搭。</p>
贺山月低声道:“等会割两斤猪肉回去,囡还没葱高。”</p>
邱二娘嘶一声,心疼钱也心疼囡不健壮,叹口气:“只求今天能卖个好价。”</p>
进沈记,贺山月从藤筐里依次将绣样拿出来摆在柜台上。</p>
待老掌柜看清绣样,还未看色,便蹙眉道:“工越做越差劲绷子都不拆就拿出来卖”</p>
绣样没拆绷子,木篾经过火烤围成一个圆,绣布规规矩矩地蒯成紧绷的布面——二十来个绣活儿都这样。</p>
邱二娘心提到嗓子眼,转头看向长女:昨日她本来想拆来着,沈记向来要的工细,外面绣娘做也得绣上“沈”的篆体,偏生长女让她先别动。</p>
贺山月眨了眨眼,笑一笑:“沈掌柜,我们今日特意提早了一个时辰过来,也随身带了剪刀和针线。您若买下,我们立马拆绷子绣‘沈’字,您若不要,我也同巷头的陈记好了,他帮我们卖到县城去——若是拆了绷子绣了字,咱就不好再卖了。”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