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澄望着几名妾室,她们都纷纷低头应着:“听明白了”</p>
在看跪在屋外的几个管事女史,她们也都急忙应着</p>
“听明白了,大将军,听明白了!”</p>
随后高澄便长袖一拂,转身阔步离去,背影透着冷冽与决绝。</p>
众人见此情形,也不敢继续多留,纷纷悄然而退,一时间,屋内又显得格外寂静。</p>
元仲华仿若失了所有力气,双腿一软,瘫坐于客榻之上。</p>
王含芷见状,心下虽有些许怯意,却仍硬着头皮上前,试图安慰</p>
“殿下”</p>
元仲华正一腔怒火无处发泄,此刻听到王含芷的声音,猛地抬眼,狠狠瞪向她,口中怒骂:</p>
“你还在此处看什么笑话,还不给我滚!”</p>
言辞间,恨意与懊恼尽显。</p>
王含芷被这么一骂,只得默默转身,悻悻而去。</p>
可她心中却并未有多少怨愤,反倒暗自庆幸,元仲华能惹得高澄这般盛怒,</p>
她知道秦姝占着高澄的心,自己是没办法抓住了,</p>
但身为正妻的元仲华,越是惹得高澄这般动怒反倒越好。</p>
她只需要事事顺着高澄,好好养着孩子就可以了。</p>
李昌仪惴惴不安穿梭在宅院之间,心中愈发迷茫忐忑,不见前路。</p>
高澄对正妻尚且如此,更何况她这个招致高澄无端恨意的女人呢。</p>
在这深宅大院之中,她不过是无根之萍,唯有谨慎微,与世无争,或许还能求得一条生路。</p>
陈如娘初到高澄后宅,不想第一日便惹了这番风波,虽然被高澄维护一番,反而更加惴惴不安。</p>
高澄对自己连逢场作戏都不算,初次进府就惹非议,只怕以后自己在这后宅里,难免成为众矢之敌,</p>
此时,被杖责的韩玲在婢女的搀扶下,被其他婢女搀扶到屋内。</p>
元仲华见此,心中的怒火瞬间被愧疚与关切取代,急忙起身迎上,焦急地询问:</p>
“阿玲,你怎么样?疼不疼啊?都是我不好!”</p>
“殿下,阿玲不要紧,只是殿下,大将军如今不像以前,殿下还有还需顾及三公子,得收收脾气了!</p>
大将军如今本就少来这后宅,再把他给气走了,只怕殿下真会被大将军所厌弃,</p>
殿下以后一些话也莫要了,祸从口出就是这个道理。</p>
殿下即为主母,有些事情能忍则忍,得学王妃一般,才能被大将军一直敬重啊!”</p>
元仲华向来听韩玲的话,此时也是连连点头。</p>
高欢结束各州的巡视后,径直前往邺城朝拜。</p>
高澄在知道父亲即将入邺,就带上弟弟高洋,以及一众随身护卫早早等候在紫陌桥。</p>
眼见高欢的车驾仪仗渐近,他赶忙上前恭敬拜礼。</p>
随后,众人骑马缓缓向城内行进。</p>
待高欢下了马车,高澄急忙趋步向前搀扶,关切地道</p>
“父亲,此次各州巡视,您辛苦了。”</p>
高欢微微摇头,笑道:“比起行军打仗,这又算不得什么?”</p>
两人一边着,一边走进府邸。</p>
“你母亲对几个孙儿甚是想念,此次为父回去,要将他们一道带回去。”</p>
高澄有些疑惑,却没有多想</p>
“父亲,他们年纪尚幼,恐父亲会多费心,还是待我日后回晋阳,再带他们拜见母亲不迟?”</p>
高欢佯作不悦,挑眉问道:</p>
“怎么?你难道还担心,为父照料不好你的几个宝贝儿子?”</p>
高澄连忙赔笑:“父亲笑了,子惠不敢。”</p>
高欢见高澄如今已恢复往昔的从容自在,心中稍感宽慰。</p>
可高澄本想打听的始终没能开口,也不知道该怎么开口。</p>
到了晚上,高欢与高澄、高洋兄弟二人在书房商议朝政。</p>
高欢先是出所有计划安排</p>
“子惠,为父此次入京,打算向陛下上书,将门下省诸事移交中书省处理。</p>
此后朝中大事务,便由你全权掌控。</p>
如此一来,你身兼数职,恐有不济,尚书令一职就交由司马子如担任,至于子如的左仆射一职,则就由子进继任。</p>
孙腾毕竟有功劳,太保没有什么实权,此次为父打算再升他为太保以安其心</p>
为父巡视各州时,已对各州郡的豪强氏族一番旁敲侧击,但后续流民扩户、私兵充军之事,还需你妥善安排。”</p>
</p>
高澄深知司马子如兼恃旧恩,素来贪得无厌,</p>
忍不住问道:“父亲,为何要任命司马子如为尚书令?”</p>
高欢目光深邃地看了高澄一眼,</p>
“子惠,你既握大权,你又何必纠结于一个尚书令?当懂得弃末逐本。”</p>
高澄听了便沉默不语</p>
高欢转而看向高洋,温和地叮嘱:</p>
“子进,你在朝政事务上要好生辅助兄长,遇到不懂之处,多向子惠请教。</p>
你们兄弟二人相互商议,方能将诸事处理周全。”</p>
“是,父亲!”</p>
次日,高欢踏入朝堂。</p>
元善见端坐在龙椅上,目光落在高欢身上,眼神里带着关切,先亲切问候一番</p>
“渤海王自各州巡视而来,朕瞧高卿面容,似有疲惫之色,这一路着实辛苦了。”</p>
高欢赶忙上前,恭敬地拜礼,稽首行礼后,沉稳回应</p>
“陛下圣明,此乃为臣之本分,不觉疲惫”</p>
完以后,便神色凝重继续启奏</p>
“陛下,因逢冬春之际,亢旱肆虐,各州百姓苦不堪言。</p>
田亩干涸,稼穑难成,民生凋敝,饿殍渐现。</p>
臣恳请陛下,蠲免各州百姓所欠赋税,使其能稍解困厄;</p>
并赈济穷困贫乏之人,发仓廪以救黎庶,施恩泽而安民心。</p>
再者,臣奏请陛下大赦非死罪之人,以昭陛下宽仁。</p>
且乡野间老者颇具威望,望陛下依其德望高低,授予不同板职,使其助力地方风化,劝善百姓。</p>
如此,可保国安民,稳固陛下之江山社稷。”</p>
元善见微微点头,</p>
“爱卿所言甚是,准奏。”</p>
随后,话题一转,元善见便提及御史中尉一职,</p>
“如今绍宗出任徐州刺史,前去讨伐刘乌黑叛逆,这御史中尉之位如今空缺,高卿可有举荐之人?</p>
高欢微微低头,沉思片刻后,缓缓道:</p>
“臣曾闻御史间流传‘见贼能讨宋游道’之言,足见其气节。臣荐司州中从事宋游道任御史中尉。”</p>
高澄事先因为高仲密一事一直未同父亲商议,自己想任崔暹为御史中尉一事,今日元善见却突然提起,</p>
急忙上前一步,言辞恳切急促</p>
“陛下,臣澄恳请,任吏部郎崔暹为御史中尉,宋游道任尚书左丞。”</p>
元善见见高欢两父子,又是不同请奏,顿时面露难色,疑惑之际不知如何抉择。</p>
高欢也转头望向高澄,本来高仲密谋反,就有高澄与崔暹的“功劳”,如今看来,原来高澄多少是为了这个御史中尉之职。</p>
可如今在朝堂之上,他也不好去驳斥自己的儿子,便想看看高澄接下来有没有,其他更具服力的理由。</p>
众人此时也都好奇起来,这父子俩上次因为尉景之事做戏,这次为了这御史中尉一职怎么也较劲起来。</p>
“陛下,崔暹为人刚正不阿,廉洁奉公,直言不讳,且曾参与麟趾格修编,熟知律法,堪称御史中尉不二人选。</p>
而宋游道,精于政务,文牍之事,井井有条,且擅长统筹协调。</p>
若他任尚书左丞,定能使尚书省政令畅通。</p>
如此崔暹监察,宋游道理政,岂不更好?还望陛下斟酌!”</p>
宋游道本也是高澄所信任之人,昨日高欢刚想任司马子如为尚书令,那么宋游道为尚书左丞正和他意。</p>
元善见此时不得不问高欢的意思,毕竟这是他做傀儡的职责,得确定他们父子到底以谁的话为准</p>
“不知渤海王?”</p>
“陛下,臣久不在朝,对朝中众人不甚了解,既然中书监固请任崔暹为御史中尉,宋游道为尚书左丞,臣亦无话可!”</p>
“既如此,中书省就按高卿所言拟诏即可!”</p>
接着朝堂上再讨论了一些其他事务,也就散朝了。</p>
高欢一直都待在邺城,部署门下省与中书省的交接,以及相关人事任免更替</p>
任命开府仪同三司孙腾为太保、元弼为录尚书事、左仆射司马子如为尚书令、侍中高洋为左仆射</p>
高澄仍领大将军、中书监、兼侍中,门下省诸事皆移其所领中书省,</p>
从此文武职事、赏罚众典事等朝中诸事,皆需要先询禀高澄</p>
算是进一步放权给高澄。</p>
到了四月高欢便返回晋阳,待高欢离开之后,</p>
高澄火速召集崔暹、崔昂、崔季舒、宋游道等人于东柏堂密议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