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其他类型 > 风云1200 > 第260章 千里江山图
    梁峰一点点蹭到了屋右侧的货架上,是一个个箭筒。</p>

    箭筒,原意是存放箭的袋子或筒,用于放置书画等,也可称为画筒。</p>

    每尊箭筒都有标签,标明作者和名称。</p>

    梁峰一个个仔细地看着,梁峰抽出展子虔游春图,梁峰和耳朵缓缓打开画卷。</p>

    图中展现了水天相接的情形,上有青山叠翠,湖水融融,也有士人策马山径或驻足湖边,</p>

    还有美丽的仕女泛舟水上,熏风和煦,水面上微波粼粼,岸上桃杏绽开,绿草如茵。</p>

    游春图的章法布置则突破了以往的画风束缚,</p>

    它以山川、水系为主体,将人物、古刹、船舶、阁楼等融于山水,成为画面中的重要景观。</p>

    两人收好图,随即打开了韩滉五牛图。</p>

    卷中的五头牛从右至左一字排开,各具状貌,姿态互异。</p>

    一俯首吃草荆棵蹭痒,一翘首前仰缓步前行,一纵峙而鸣,一回首舐舌,一络首而立。</p>

    整幅画面除最后右侧有一树外,没有其他的背景,因此每头牛可独立成章。</p>

    画家用粗壮有力的墨线勾勒牛的轮廓,表现出牛的强健、沉稳和行动迟缓。</p>

    尤其是对牛的眼睛、鼻子、蹄趾、毛须等部位的着意渲染,</p>

    更凸显出牛有力劲健的筋骨和质感真实的皮毛,</p>

    画面在用色上也很有特点,深褐色、黄色、黑白,代表着最典型的牛的毛色,</p>

    虽然只用了两种颜色,却给人丰富多彩的感觉。</p>

    五牛皆目光炯炯,深邃传神,将牛既温顺又倔强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p>

    耳朵指着标签,轻声道:“老大,这个画的是女人!给我讲讲呗。”</p>

    梁峰一脸怪笑,打开了周昉挥扇仕女图。</p>

    梁峰沉声道:“全卷所画人物共计3人,分为5个自然段落。</p>

    第一段为“挥扇”,一位戴玉莲冠的妃子执团扇慵懒的坐在靠背椅里,半依半躺的样子,</p>

    她的右边有一个身着紫袍束带的女官,双执扇,</p>

    另外,左侧有两位侍女里捧着梳洗用具正侍候在贵妇的身边。</p>

    第二段为“端琴”,一个较高的妇人抱着一张琴,另一个女子正在协同她解囊抽琴。</p>

    第三段为“临镜”,一身着红色官服的人持镜而立,镜前有一位穿着非常华丽的妇人正对镜梳妆。</p>

    第四段为“围绣”,其中一妇女持团扇,倚躺在绣床边,仿若有些倦态,其余两女则隔绣床对绣。</p>

    第五段为“闲憩”:一位化了妆的妇人背坐着,挥纨扇,引颈远眺,</p>

    另一妇人倚靠在树边,锁着一双愁眉伫立而凝视,茫然出神。</p>

    图中冷暖色调相互映衬,显现出人物肌肤的细嫩和衣料的华贵。</p>

    衣纹线条近铁线描,圆润秀劲,富有力度和柔韧性,较准确地勾画出了人物的种种体态。</p>

    喜欢吗?”</p>

    耳朵用力点点头,梁峰嘴角一咧:“忍着,这是国家宝藏,想看以后去博物馆。”</p>

    耳朵嘿嘿直乐:“老大,那我要当馆长!”</p>

    梁峰走到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前,停住了脚步,耳朵很懂事的帮忙缓缓展开了图。</p>

    该作品以长卷形式,立足传统,画面细致入微。</p>

    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图。</p>

    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等静景。</p>

    穿插捕鱼、驶船、游玩、赶集等动景,动静结合恰到好处。</p>

    耳朵轻松道:“老大,这幅图好漂亮啊,但我看不太懂啊。”</p>

    梁峰轻声道:“千里江山图全卷可分为六段:</p>

    第一段两组高低错落的山峦以木桥相连,远处江面平远开阔;</p>

    第二段山势渐起,山体之间参差交互,山路曲折,水流蜿蜒,村居隐于山间;</p>

    第三段山势渐高,与第二段以长桥廊相连,群山连绵,水岸蜿蜒,</p>

    主山之间山路蜿蜒至深处,迷茫幽深;</p>

    第四段高山耸立,山峦层叠,瀑布悬垂;</p>

    </p>

    第五段山势逐渐回落,山间似乎有烟雾,迷迷茫茫;</p>

    第六段卷尾,山势又渐起,与卷首群山遥相呼应,开阔的江面似乎也与卷首相连,形成循环之势。</p>

    该卷构图周密,色彩绚丽,用笔精细,成功地采用了散点透视法,</p>

    将主题分成六段,各段均以绵延的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自然而连贯。</p>

    或以长桥相连,或以流水贯通,使各段山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p>

    巧妙地连成一体,灵活地体现了“景随步移”的艺术效果。</p>

    将不同视点的印象统一起来,巧妙地组织了空间。”</p>

    “老大,你还别,还真是,我听这个王希孟好像是个天才画师,不过早逝了。”耳朵轻声道。</p>

    梁峰一脸惊喜,打趣道:“我去,不简单啊,这你都知道啊?”</p>

    耳朵一脸骄傲:“那你看嘞,我也不是不学无术吧。”</p>

    梁峰深吸一口气:“是啊!王希孟可惜了。</p>

    历史上记载王希孟是一位天才而又不幸早亡的青年才俊。</p>

    史书上对于王希孟的记载不多,据现有史料推断,他生于宋哲宗绍圣三年(096年),曾在宋徽宗的指导下绘制了千里江山图。</p>

    至于他具体的去世时间和原因并无明确记载,只知他二十多岁便去世了。”</p>

    耳朵轻声道:“二十多岁就没了?我总觉得不真实。”</p>

    梁峰轻声道:“王希孟以十八岁之龄绘就千里江山图这样的鸿篇杰作,其艺术天赋令人惊叹。</p>

    都他过早地离世,使得千里江山图成为了他唯一传世的作品。</p>

    其实不然,王希孟还绘制了千里饿殍图,只是被毁了。”</p>

    耳朵一脸疑问:“什么意思?老大。”</p>

    梁峰想了想,轻声道:“关于王希孟的死因,目前主要有三种猜测:</p>

    一是累死,即王希孟为了绘制千里江山图花费了全部精力与心血,最终力竭而亡;</p>

    二是赐死,清代北宋名画臻录载王希孟绘制千里饿殍图触怒宋徽宗被赐死;</p>

    三是遁走,同样根据北宋名画臻录记载,王希孟在临死前恳求看千里江山图。</p>

    之后便不知所踪,有人认为他可能藏到了画里面或者逃走了。</p>

    不过这些法都缺乏确凿的历史证据。”</p>

    耳朵点点头:“老大,你觉得哪个靠谱一点?”</p>

    梁峰呵呵一笑:“其实历史不一定是真实的,但逻辑一定是真实的。”</p>

    耳朵一脸懵逼:“啥啊?历史还有假的啊?”</p>

    梁峰叹了口气:“西方史绝大多数都是假的,因为逻辑根本不通,这就扯远了。</p>

    我给你盘盘啊,这累死和遁走根本就是胡扯,赐死倒是有可能。</p>

    但我个人觉得:这千里江山图使用的颜料多为矿物质颜料。</p>

    比如孔雀石、蓝铜矿、青宝石、朱砂、雌黄、赭石、砗磲等。</p>

    这些矿物质颜料虽然部分含有重金属等物质,但正常使用和接触并不会导致人中毒死亡。</p>

    但是,你看看这个王希孟接触了多少这样的物质?而且像那种天才画家,都是拿舌尖蘸笔的。</p>

    想想吧,这么大一幅图,他能好得了吗?”</p>

    两个人收好千里江山图再移步,看到的是王诜渔村雪图。</p>

    没等耳朵发问,梁峰就开始讲解道:“此渔村雪图大体可分为三部分:</p>

    画面中部山峦起伏,绵延不绝。</p>

    前景石崖之上,两棵苍松相互映衬,崖下雅士泊舟,浅饮自乐。</p>

    中景溪谷之中,策杖老者徐徐前行,仆人携琴随侍其后。</p>

    远景群峰耸立,雄伟苍润,山势直逼画外;崖间流水环绕,飞瀑流泉。</p>

    画面右侧溪塘芦柳,渔舟点点,有渔者或于舟上垂钓,或在塘间撒,一片繁忙之景。</p>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画面左侧:平江远望,静谧无声。</p>

    前景中数棵扭曲古树,根节交错,远景低山垂幕,孤桥斜径,尽显孤寂之情。”</p>

    耳朵用右挠了挠仅剩的一只耳朵,轻声道:“老大,你看你左边的这个,标签上写的是不是清明上河图?”</p>

    梁峰猛地转头,定睛一看,果真写的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