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亮奸计得逞般一脸无所谓,岔开话题:“滇地是西北高、南部低,七溪部的地貌特征是山高谷深,沟壑纵横。</p>
多为切割中山地类型,具有“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的气候特点。</p>
七溪部境内全是崇山峻岭,所有的梯田都修筑在山坡上,估计都开发出来要上万亩梯田。</p>
如此众多的梯田,在茫茫森林的掩映中,在漫漫云海的覆盖下,该是什么情景,所以要鼓励开荒种田。”</p>
董蕙兰和好奇宝宝一样眨巴着眼睛:“开荒?谁愿意去?”</p>
赵明亮微微一笑:“谁开出来的算谁的,你有没有人去?”</p>
董蕙兰一脸惊讶:“也就索额敢这样干!”</p>
赵明亮一摊:“国公爷就是这样干的,藏富于民,国之富强!”</p>
</p>
翌日,赵明亮带着董蕙兰早早的出来散步,看到七溪部落的人们穿着艳丽的服装,带着祭品,集中到寨子边的一棵大树前。</p>
扯来芭蕉叶,垫在地上,摆出各家各户带来的酒、肉、鸡、水果等祭品,并敲响大鼓和铓锣。</p>
赵明亮看了一眼董蕙兰:“什么情况?知道不知道?”</p>
董蕙兰点点头:“每逢农历二月第一个属牛日,是云南哈尼族支系卡多人的“母亲节”!</p>
传很久以前,有一位卡多母亲含辛茹苦,将儿子养大成人。</p>
儿子长大后反而打骂母亲,致使母亲羞愤投河自杀。</p>
后来这个年轻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悔恨之情,把母亲去世这天定为纪念母亲的“母亲节”。”</p>
只见男女老少在主持长者的带领下,成排成行跪在大树前三叩首,并唱起歌。</p>
赵明亮一脸懵逼:“唱得什么?”</p>
董蕙兰一笑:“是思母歌,歌词我也不知道。</p>
按正常流程,唱完歌,人们按照辈份年龄的大,围坐在一起喝酒吃饭。</p>
席间,老人们会教诲青年人要遵老爱幼。</p>
大家议论、评判着山寨里每户人家对父母的好坏情况。</p>
好的赞扬,差的检讨,直到太阳落山才结束。”</p>
赵明亮有点发呆:“你们少数民族的习俗还真是千奇百怪。”</p>
董蕙兰一笑:“其实哈尼族最有特点的是起名,按中原习俗,咱俩的孩子是不是姓赵?”</p>
赵明亮一脸警惕:“你想干什么!?随你姓肯定不行,这是原则问题。”</p>
董蕙兰用拧了赵明亮一下:“哎呀,什么呐,我是哈尼族呢。</p>
哈尼族有名无姓,采用父子连名制,即父名的尾字为儿名首字。</p>
如父名是松山,子名为山达,孙名为达飘,以此类推,形成一代一代的家族连名谱系。</p>
认宗族、亲戚,就靠背诵家谱,女儿也行父子连名,但不能列入谱系。</p>
若某代出现非正常死亡、双胞胎和生理缺陷的人,不连父名,须逃过一代,重新取名列代。”</p>
赵明亮一脸黑线:“还有吗?”</p>
董蕙兰兴奋异常:“哈尼族社会中,有鬼神,而且神灵鬼魂有主次之分。</p>
其主要的神有天神、地神、山神、寨神和家神。这些神灵是须臾不可怠慢的,要定时祭祀。</p>
“龙树”被认为是人类的保护神,各地每年都要祭祀,每个村寨都有公共的龙树。”</p>
赵明亮指着人们祭拜的大树:“那就是龙树?”</p>
董蕙兰眨了眨眼睛:“应该是!”</p>
赵明亮一脸恍然大悟的表情,拉着董蕙兰的继续往前走着。</p>
街上哈尼族男子头裹黑或白色包头,老人戴瓜皮帽,穿对襟上衣和长裤,穿布鞋或用木板、棕绳制作的木板鞋。</p>
多数女子穿右开襟无领上衣,下穿长裤,有的还系花围腰,打花绑腿。</p>
</p>
在衣服的托肩、大襟、袖口及裤脚上,都镶有几道彩色花边,坎肩则以挑花做边饰,穿高筒尖头绣花鞋。</p>
有极少的妇女还戴着大银耳环。</p>
赵明亮目不转睛地看着走过身边的百姓,董蕙兰一笑道:“好看不?再给夫君找两个妾?”</p>
赵明亮微微一笑:“别闹,我这是在工作,咱们以后要去思摩部,这些都是重要信息。</p>
这些男女怎么头饰也不一样?”</p>
董蕙兰看了看道:“哈尼族的男孩子长到一定的年龄,是要摘掉头上的帽子的。</p>
改用布包头,同时将牙齿染红,表示他已成人,可以谈情爱了。</p>
哈尼族少女用猪油抹发,梳成下垂的单辫。</p>
女孩子到了一定的岁数,也要染红牙齿,系上围襟,戴上银饰,这表明她已成熟,可以参加“串姑娘”了。</p>
哈尼族成年妇女多编双辫,并把辫子缠绕在头上。</p>
少女系白或粉红色围腰,婚后改系蓝色围腰,系围腰的高低是区分女子是否结婚的标志。</p>
这里的风俗是穿在身上衣服件数越多,服装越美,越能显示出家庭的富裕。”</p>
赵明亮一脸懵逼地看着董蕙兰:“你们这有多少个民族?”</p>
董蕙兰自己开始盘算起来,片刻后道:“二十多个吧!</p>
主要就是因为交通不畅,相互不联系,各个部落形成了风俗各异的民族。</p>
索额在这里搭桥修路,绝对是大善人!”</p>
赵明亮微微一笑:“我哪有那本事啊,建设这里是国策,需要大量的资源援建这里,背后是整个解放区。</p>
你男人只是一个执行者。”</p>
两人挽着,走在山寨的主街上,赵明亮指着山腰的房子道:“这也是哈尼族习俗?”</p>
董蕙兰顺着赵明亮指的方向看去,回看赵明亮一眼,笑眯眯地道:“哈尼族多数选择半山居。</p>
哈尼族人家都建有耳房,耳房建筑为平顶,一般都做为未婚儿女的住房。”</p>
走了整整一天,晚上,七溪部甸长热情款待了赵明亮几人。</p>
大家围坐在篝火旁,锣鼓响起,多人围圈齐跳,舞者时而扭动身体,时而摆动臀部,臂在舞动中掌控着身体转动的节奏。</p>
整体呈现了以、肩、腰、臀、腿的动作构成的独特线条。</p>
锣鼓声节奏或平稳、或急促,这也让舞者的步伐“跌宕起伏”。</p>
董蕙兰故意挤进赵明亮和妾中间,贴靠在赵明亮的身上用眼睛死死得瞪了妾一眼。</p>
董蕙兰回头声一本正经地道:“这叫“同尼尼”舞,汉语是“扭动身体跳舞”的意思。</p>
其舞蹈风格可用“下稳上活”四个字概括。</p>
跳舞时下身动作沉稳,却又不死板。</p>
上身的扭动和臂的舞动既有规律,又力度适中。</p>
你看这些乐器有三弦、四弦、巴乌、笛子、响篾、葫芦笙等。</p>
其中巴乌就是哈尼族特有的乐器,用竹管制成,长六、七寸,七个孔,吹的一端加个鸭嘴形的扁头,音色深沉而柔美。</p>
还有一个需要索额特殊关注的是:哈尼族人都善于山地行走,善弓弩!”</p>
赵明亮一脸惊讶:“还有此事?”</p>
董蕙兰点点头:“千真万确!而且他们很多都是攀岩高!索额的亲卫军不就是以山地作战为主的吗?”</p>
赵明亮用抚摸着董蕙兰的脸蛋,直接亲了一下。</p>
董蕙兰一脸羞愤:“哎呀,这么多人呢,你想干什么呀!?”</p>
杜杲笑了笑:“作孽啊,这还让不让人活了,散了散了,别耽误将军生孩子。”</p>
赵明亮一阵无语,起身抱起董蕙兰:“走,回屋,让他们闹去吧。”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