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其他类型 > 三代不能科举?我刚好第四代 > 第466章 脸皮比城墙还厚
    “大人,都种下去了。”</p>

    沈遇安插完中的红薯藤,抬眸看去,见众人都种完了。</p>

    从地里上来,沈遇安拍了拍裤脚上的泥巴。</p>

    “多盯着地里,按照我的吩咐来照顾。”</p>

    沈遇安还是有些不放心,他决定最近公务再繁忙都出来一趟,这可是关乎他能否功劳加身,晋升的关键。</p>

    最重要的是,有了红薯和玉米,会让更多的百姓活下来。</p>

    接连几日,沈遇安不管多忙,都从南海郡出来盯着官田里的红薯藤。</p>

    管理官田的役使一见到沈遇安的马,就欣喜迎上去。</p>

    “大人,地里种下的红薯藤都活下来了。”</p>

    沈遇安闻言,也扬起一抹灿烂的笑来。</p>

    到了地里,沈遇安不顾蹲在地里,观察了好几处,发现红薯藤顶端的叶子发绿,眉眼布满喜色。</p>

    虽然用异能源养了一晚上,但红薯藤的生命力本就顽强,地里的红薯藤都养活了。</p>

    红薯本就好种,只要活了,那后续就好管了。</p>

    “继续记录下来,日后有大用。”</p>

    役使连忙掏出随身携带的册子记了上去。</p>

    这册子是沈遇安给他们配的。</p>

    沈遇安从红薯地起身,问一旁的役使:“不远处那些官田收拾得怎么样了?玉米种子泡得差不多了。”</p>

    “已经让人按照大人的嘱托收拾好了。”</p>

    沈遇安闻言点了点头,而后有些苦恼道:“这次还带了些蔬菜和水果,官田倒是不好栽种。”</p>

    官田只能用来种粮食,按道理官田只能种现有的粮食,这些红薯和玉米都是新物种,若不是岭南地处偏僻,他种的又不多,不然还真不好弄。</p>

    “大人不若放出风声,那些地主和员外可是有不少地和庄园。”</p>

    “也可。”</p>

    沈遇安回了府衙,就让人放出风声,果然,不到一个时辰就有人到府衙询问了。</p>

    但这些蔬菜和水果没人见过吃过,也不知如何栽种。</p>

    沈遇安便把这些东西怎么种植写了下来,让</p>

    他则是忙种玉米的事。</p>

    “沈大人留步。”</p>

    沈遇安听到喊声,转身就见陆大人和任大人着急地走上前。</p>

    “两位大人有事找本官?”</p>

    “大人是不是忘了什么?”</p>

    沈遇安眨了下眼,每日的公务他都处理完了啊?</p>

    见他确实没想起来,两人长长叹了一声。</p>

    “大人可是忘记库房里面的珍宝了?”</p>

    “哦,是,差点给忘了,劳两位大人提醒了。”</p>

    两人拿出登记好的册子给他,沈遇安翻了下,顿住了。</p>

    “换了这么多好东西回来?”</p>

    “那些国家虽然不大,但确实有些好东西。”</p>

    本对库房不关心的沈遇安转身去了库房,两位大人跟在他身后。</p>

    看着珠光宝气的库房,沈遇安眼睛亮了亮。</p>

    “全换成银子,修路修堤坝。”</p>

    岭南雨水多,许多州府又离海不远,一下雨就容易淹了村庄。</p>

    </p>

    “大人,要留几件上贡才行。”</p>

    这次出海,沈大人薅了朝廷不少银钱呢。</p>

    当时造船可是花了不少银钱,出海交易的物件,还有出海人员的嚼用,处处都是钱。</p>

    岭南又穷,府衙账上可没什么银钱,而且出海之事,朝臣多数反对。</p>

    要不是沈大人和户部尚书交好,薅了一点国库,还有陛下的私库,去年别出海,有没有船还不一定呢。</p>

    “呵呵,是该给陛下留几件哈。”沈遇安挑了些顶看唬人的摆件留了下来。</p>

    挑了几件,沈遇安满意地叉腰,“嗯,就这几件吧。”</p>

    任大人看着沈遇安挑出来的毯子和摆件,又看了底下的珠宝。</p>

    “大人,要不再挑几件,这几件,”任大人欲言又止地看着沈遇安。</p>

    想了下,沈遇安还是从中挑了几件值钱的。</p>

    “就这些,稍后让人送到京城。”</p>

    沈遇安安排完,转身回到自己的书房,把此次收获写了下来。</p>

    现如今出海最明显的收获,反而是这些金银珠宝等东西,还是要让陛下见到点东西才行。</p>

    进贡的宝物很快便离开岭南。</p>

    沈遇安则是在忙活地里的事,府衙的事都交给</p>

    岭南的百姓看着那如谪仙般的知府大人,每日一早骑着高马过来,最后裤脚都是泥巴离开。</p>

    “大人,这是咱们村里自家种的菜,您拿些回去。”</p>

    “老乡,快拿回去,家母在院子中种了不少菜,一直都没吃完,拿了菜回去浪费。”</p>

    听到沈遇安的话,百姓们有些诧异,但经过这几个月,百姓们知道他们知府大人不止长得隽秀,脾气更是一等一的好。</p>

    有百姓壮着胆子问道:“大人家中还种菜呢?”</p>

    沈遇安含笑地点头,“家中一直都有种菜,本官求学的时候,就是靠家中的菜卖了银钱,这才能继续求学考取功名。”</p>

    “怪不得大人能如此体恤百姓。”</p>

    原来知府大人就是一路从这难处走过来的,知府大人好啊,不忘本。</p>

    沈遇安看了一下天色,对百姓们微微点头,跨上马离开了。</p>

    百姓们看着沈遇安远去的背影。</p>

    “咱们岭南可算是有救了。”有人感慨地着。</p>

    众人附和,“是啊,之前那些贪官不了,便是上一位知府大人,也从未这么关乎百姓农桑。”</p>

    百姓们都是做惯了农活,是不是做样子给外人看的,大家都看得出来。</p>

    知府大人不止亲自下地忙活,对于地里的活计,有时候比他们这些老百姓还厉害呢。</p>

    前些时日地里的害虫,他们这些老把一筹莫展,还是知府大人配的药,这才把地里的稻穗给救活了。</p>

    京城。</p>

    经过几个月的路程,沈遇安让人进贡的珍宝到达京城。</p>

    “陛下,岭南知府进贡。”</p>

    文景帝一顿,“还不到年关,就进贡了?”</p>

    沈遇安年前不是才刚进贡了东西过来么,抬眸看了下对面挂着的万民朝拜谢恩图,文景帝有些意外。</p>

    双喜弓着身子,“听闻是先前出海的那些人带了些好东西回来。”</p>

    “抬上来吧,让朕看看沈爱卿得了什么好东西。”</p>

    文景帝还没看到所谓的好东西,却已经被沈遇安的信气笑了。</p>

    “沈遇安啊沈遇安,这脸皮比城墙还厚。”</p>

    文景帝看着信中此次出行挣了不少好东西,沈遇安昧下不,还拿去换给了那些商贾。</p>

    双喜看了下文景帝,却不见帝王脸上的怒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