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大榕树下,农闲的村民们乘凉闲聊。</p>
“哎,你们去府衙登记要那什么薯苗没?”</p>
“昨儿个就去登记了,听那红薯能亩产一百六七十斗,可厉害了。”</p>
一个大娘蹙眉,忍不住道:“真的假的?我前些时日就买了豆种要种呐。”</p>
“还种什么豆子,这可是知府大人亲口能收一百多斗的粮食,你不会还没去府衙登记吧?我们昨日可都去登记要苗了。”</p>
大娘一问周围的人,见只剩她没去登记,一拍大腿,连忙起身往家中跑去。</p>
家里人见她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几个儿媳连忙上前扶住她。</p>
“娘,怎么了这是?”</p>
“老大几个呢?快去南海郡登记赊那什么红薯苗。”</p>
几个儿媳对视一眼,没出声。</p>
见没人出声,大娘气了,“磨蹭什么呢,红薯苗要是没了,到时候只有咱家挣不上钱怎么行。”</p>
“哎哟,这个家还是不能没有我,靠你们还不如自个去。”大娘着转身要跑,却被几个儿媳妇拉住。</p>
“娘,别着急。”</p>
几个儿媳妇这才道:“这事公公一早就嘱咐相公他们了,这会儿估摸着都到南海郡了。”</p>
大娘这才放下心来,却又皱起眉头,“这么大的事,怎么没人跟我一声。”</p>
几个儿媳瞬间闭口不出声。</p>
前两日村子里就互相传开,大家隔日都去南海郡了,但婆婆在家中没少嘲讽那些去赊苗的人家,收成一百多斗的粮食她还没见过呢,家中当然没敢要去赊苗。</p>
最后还是公公着急起来,先斩后奏,没想到婆婆又换了想法。</p>
府衙。</p>
“大人,赊苗登记的数量差不多了,村民们问什么时候过来要红薯苗?”</p>
沈遇安抬头道:“不急,让百姓们收拾好地,七天后过来府衙拿苗。”</p>
有异能源在,发芽的红薯芽长得很快。</p>
地虽然空着,但最好要停些时日养养才能继续栽种作物,要不是红薯好种,沈遇安也不会让百姓这么急去种。</p>
距离南海郡最近的两个郡,官员们面面相觑。</p>
“你府衙那边传来的消息是真是假?”</p>
“不好,本官还是第一次听这么高产的粮食。”有位官员慢悠悠地扇着扇子。</p>
“知府大人还是太过心急了。”</p>
虽是如此,但他们还是配合沈遇安的指令,让</p>
这两个郡赊的苗没有南海郡多,沈遇安也不在意。</p>
虽这两个郡的百姓比南海郡的百姓贫苦些,但沈遇安还是决定先造福南海郡的百姓。</p>
毕竟他和南海郡的百姓,也算是双向奔赴了。</p>
南海郡的百姓,对沈遇安过于信服。</p>
其余的,只要种了红薯,沈遇安相信,日后不用他下达指令,就算南海郡远在天边,百姓们都会不远千里到南海郡来赊红薯苗。</p>
七日后,附近村庄由各村村长,带着村里的汉子过来拉红薯苗。</p>
。</p>
沈遇安站在这些衙役跟前:“百姓们登记的数量皆有登记,过些时日本官要探查,若是有个差错,让你们大人仔细项上的乌纱帽。”</p>
沈遇安的敲打还是有用的,那些运送回去的红薯苗,无人敢动,一一发给</p>
沈遇安还真言出法随,私下探访另外种红薯的两个郡。</p>
同时让</p>
除了中间来了一次飓风,过后沈遇安带着人去救助房子塌了的百姓。</p>
</p>
就这么忙着,时间来到年前,沈遇安又开始备进贡的东西。</p>
今年杨帮主带着人出海还没回来,没什么海外的好东西敷衍上面了,沈遇安想了下,简单地准备了点东西让人送去京城。</p>
贡品送去没多久,不少行商也带着岭南的特产离开。</p>
特产这个词,还是沈遇安传出去的,大家觉得很合适,便都这么叫了。</p>
渔村。</p>
鱼爷爷从作坊里面出来,满面笑容。</p>
如今他们村的人,男的去打鱼,女的进作坊,今年村里不少人都盖了房子。</p>
去年知府大人抓了海盗,之前去投奔亲戚的村民们也陆陆续续回来。</p>
现在渔村不繁荣兴旺,但大家的日子可比南海郡不少城里人都过得富足。</p>
以前只听高嫁到南海郡的,现在可是有南海郡的姑娘嫁到他们村了。</p>
渔村的后生现在抢得很。</p>
鱼爷爷去地里看茂盛的红薯藤,眼眶发红。</p>
“好啊,大家都过上好日子了,就是死了,老头子也满足了。”鱼爷爷擦拭着眼泪。</p>
“爷爷。”</p>
鱼爷爷转身,见孙女荡着灿烂的笑容招。</p>
“哎。”</p>
京城,户部。</p>
李尚书看着这一年的赋税,看到岭南的时候,李尚书有些诧异。</p>
翻开账册,见今年虽减少赋税,但收上来的粮食也不少,可比岭南往年那些只会喊没粮食要接济的官员好多了。</p>
“咦?”</p>
李尚书看着商税,单单这一年,便比以前岭南三年的商税还要多。</p>
继续翻,看到府衙和村子还有沈家合作开的作坊,收入竟然不低。</p>
再一看这些银子的动向,李尚书无语抿唇。</p>
白高兴了,这沈大人竟然都拿去造桥铺路了。</p>
哦,还有发了飓风,用于赈灾。</p>
在年前整理好今年的赋税,李尚书收拾了一下,进宫面圣了。</p>
“陛下,这是今年的赋税。”</p>
双喜上前接过账册,文景帝翻了翻,片刻后皱眉道:“江南乃鱼米之乡,何故连续三年赋税越来越低?”</p>
“怕是粮仓生了蠹虫。”李尚书沉声道。</p>
文景帝不悦地把账册摔到御案上,“这些害群之马,连江山社稷都敢动摇。”</p>
太子见状,起身请命:“儿臣愿去江南暗查,为父皇解忧。”</p>
“事关重大,此事容后再议。”文景帝摆让太子起身。</p>
御书房有片刻静默,文景帝面色不是很好看。</p>
“陛下,虽有害群之马,但也有为国为民的栋梁之才。”</p>
“哦?”</p>
“岭南这一年的商税和赋税比往年三年还多。”</p>
李尚书着,上前把岭南的账册翻开,文景帝看了下,这才露出笑来。</p>
“沈爱卿不错,没想到去了岭南这等蛮荒之地,还能做出此等骄绩。”文景帝满意地点头。</p>
他减少了这么多赋税,但岭南这次的赋税竟比沈遇安没接任之前还好。</p>
太子见文景帝开心,欲言又止,止言又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