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下的学子,大多数都听过沈遇安讲学。</p>

    就算不是府学的学子,也有许多学子慕名而来听讲,毕竟连中六元这个名头靠的是真才实学。</p>

    沈遇安和胡学政为了岭南一众学子,并未阻拦外面的学子听讲。</p>

    从京城来的考官巡视完,来到高座上:“沈大人,此次乡试的考生,比三年前进步颇大,想来这几年您出了不少力。”</p>

    岭南地处偏僻,每次从京城而来的考官,都是那等无权无势的。</p>

    这不,这次的考官,面对沈遇安这个比他还上诸多的后辈,却用上了敬语。</p>

    无他,朝中谁不知道,现在沈遇安可是红人。</p>

    就是他这个不怎么会人情往来之人,也知晓,此次乡试后,沈遇安前往京城,定是要晋升的。</p>

    不过二十有一,就已经位极人臣了。</p>

    想到这,戴大人扯了一个笑来。</p>

    沈遇安认识这位戴大人,是翰林院的老翰林了,原先两人都在翰林院的时候,也不过点头之交。</p>

    “岭南日后的发展,不止是农桑和商贾,也需要通文识字之人,这几年,本官确实在教化上费些心思。”</p>

    他可不会谦虚把功劳隐下,就府学的藏书阁,大半都是他贡献的,更不用他忙得脚不沾地还要抽空去府学讲学了。</p>

    乡试连考三场,莫</p>

    戴大人肿着两个大大的眼袋,侧头见沈遇安精气神十足咋舌。</p>

    怪不得人能做出那么大的功劳呢,光是这精力,就不是他们这些老家伙能比的。</p>

    不,他年轻的时候也没这精力。</p>

    乡试结束,考生们倒是解放了,但考院的主考官们开始没日没夜批卷。</p>

    戴大人生无可恋地看着卷子,一抬头,就见沈遇安书案上放满了卷子。</p>

    因着沈遇安的速度过快,戴大人还失神地看了一会儿。</p>

    这沈大人怎么哪哪都出彩,在翰林院的时候,听闻沈大人修国史都很快。</p>

    十日后,卷子批完。</p>

    “诸位若是没有意见,名次就这么定下来了?”</p>

    戴大人和胡学政对视一眼,周遭的官员并没有意见。</p>

    定下的榜单,可谓公平公正得很。</p>

    见没有提出异议,沈遇安开口道:“那便拆弥封。”</p>

    弥封拆出来,沈遇安把名字一一写了上去。</p>

    “明日张贴榜单。”</p>

    “这几年大人为岭南的学子费尽精力,可算没有白费。”</p>

    虽然正榜还是不到六十,但比上一次的四十人,多了十来人。</p>

    且这次阅卷,他发现此次考题比上一次难,但学子的答题却是言之有物,可见这三年,学子们也没有辜负沈大人和他的一片苦心。</p>

    次日发榜。</p>

    高中的学子悲喜交加,脸上的泪水是十年寒窗终于出头。</p>

    办完鹿鸣宴,沈遇安送别戴大人。</p>

    “沈大人何时启程?陛下特意让下官催促呢。”戴大人满面笑容地道。</p>

    </p>

    他这个多年老翰林,一年到头也没见过几次圣颜,还是因为沈大人,陛下特意召见他。</p>

    “过些时日启程,年前便能入京。”</p>

    戴大人这才放心地离开。</p>

    沈遇安转身回府衙忙碌。</p>

    前几个月岭南的新任知府已经来接任,现在的岭南,可不是以前没人稀罕的地了。</p>

    为此不少人抢这个位置,最后还是皇后的娘家,李家获得了这个位置。</p>

    回到府衙,李大人上前一步,“沈大人。”</p>

    “李大人。”</p>

    两人打了招呼,李大人长叹一声:“先前在京城,只知晓沈大人的风光,却未想到其中的艰辛。”</p>

    几个月了,忙了几个月,感觉头上的公务根本忙不完。</p>

    这次乡试又耽搁了一些时日。</p>

    沈遇安见他脸上的神色,就猜到了缘由。</p>

    “可惜陛下招本官回京,不然岭南再继续发展下去,三年后不输大楚任一州府。”</p>

    李大人相信沈遇安不是大话,因为沈遇安不过短短三年,就把岭南发展至今。</p>

    “水师刚组建没几个月,还请李大人多多费心,还有驻守军,岭南几面环海,这次南越也是从海上进犯,保不齐周遭的国贼心不死,李大人你和蒋统领也要互相配合。”</p>

    驻守军虽是在蒋怀逸下,但作为岭南知府,还是有权调任的。</p>

    原先沈遇安一来就让驻守军练水性,可惜啊,驻守军还是没有三帮的人通水性。</p>

    且驻守军人数不多,沈遇安还是希望另外组建水师。</p>

    “沈大人留下的计划书,本官看过,是个很好的规划,本官不欲另寻法子。”</p>

    这是想用沈遇安留下的规划继续进行了,这也好,这些规划书都是沈遇安辛辛苦苦写下的。</p>

    “红薯和玉米虽然高产,但稻还是要种的,物以稀为贵,若是无人种,到时一两米十两银,这倒是不好。”</p>

    李大人惊讶的张着嘴,他没有想到这个,只知道岭南盛产大楚如今最火热的粮食,倒是没想到这。</p>

    “沈大人思虑周全,要不是你提醒,本官怕是没想到。”</p>

    最近刚秋收完,现在整个大楚谁还不知道红薯和玉米,这两个粮食好吃又高产,要不是粮种不够,百姓们恨不得都种上这些。</p>

    现在百姓们都留不少粮种,就为了下一次地里种满红薯和玉米。</p>

    “崖州上种了不少水果和蔬菜,你也多多费心些,对了,上面我让人种了不少橡胶树,此树有大用,到时候若成长了,你去信于我。”</p>

    李大人怕自己记不住,把沈遇安交代的事情一一记了下来。</p>

    虽然他是李家人,如今权势不,但对于沈遇安,他还是以交好为主。</p>

    且沈遇安本事大,岭南又是对方一发展起来的,日后若是他遇了难处,还可以去信求助。</p>

    “这几个月本官已经把公务一一交给李大人,想来应是没有落下什么了。”</p>

    “本官有几个建议,不知李大人可要听?”</p>

    李大人立刻点头,就怕沈遇安不。</p>

    “百姓的教化上还是不能落下,如今岭南的百姓虽然都有红薯和玉米,不至于挨饿,但一些村庄寨子,日子还是没多好,李大人可因地制宜,让百姓们吃饱穿暖。”</p>

    “本官会的。”李大人郑重点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