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别拿作家不当干部</p>
京城工业学院。</p>
临近饭点,家家户户都在做饭,油烟子味顺着窗户往各家各户蹿,又呛又香。</p>
这会儿朱琳家已经用上了煤气罐。</p>
液化气的推行可谓颇费周折。</p>
京城啥事都走在前面,液化气试验推广的时候,往往前脚安好设备,后脚就叫人家拆下来扔到院儿里去了。</p>
到了今年算是推广的第4个年头,京城有6万多户居民由燃煤改为了烧气。</p>
这会儿煤气罐也是凭票供应,供应特别紧张,是家家户户的宝贝疙瘩,要是住筒子楼的集体厨房,还得给自家煤气罐上把锁,姑娘们找对象也会提前问一嘴:“你家有煤气罐吗”</p>
“琳琳,那你这电影是拍完了”刘医生打听问。</p>
“嗯,完成拍摄任务了。”</p>
“导演叫啥来着”</p>
“凌子风,拍中华女儿那位。”</p>
凌子风不仅会导演,还会编剧、演戏,可以是全才,也是北影厂赫赫有名的“四大帅”之一。</p>
不过“四大帅”仅存其三,崔巍导演年初过世,代表作兵张嘎,他一选出嘎子的饰演者安吉斯,有知遇之恩。</p>
两代嘎子的饰演者,都成为了时代的缩影。</p>
安吉斯问心有愧,长大后销声匿迹,银幕上看不到他的身影,央视搞座谈会,健在的演员全请了去,给安吉斯打电话,安吉斯没来,京城下大雨,车不好走。</p>
反正是没脸再见兵张嘎主创。</p>
“你们电影什么时候能上映”</p>
“怎么也得在明年了吧,后期制作还没完成,还要配音、送审。”</p>
“配音伱还得去”</p>
“不用我了,有专门的配音演员。”</p>
以现在的拍摄技术,自然没办法现场收音,都是后期配音。</p>
有些是演员自己来配,有些是找配音演员。</p>
6西游记里,给猴子配音的不是六老师,是唐老鸭的配音演员。</p>
如来和银角大王是同一个人配音。</p>
演猪八戒的马德华给太白金星配音、董浩叔叔给寿星配音、张涵予给黄眉大王配了音</p>
很可惜,女儿国王,不是朱琳自己配的,配音演员叫周庆瑜,大伙在电视上看到的人是朱琳,听到的并不是朱琳本音。</p>
别失望,沙和尚是闫怀礼自己配的。</p>
“大师兄,师傅被妖怪抓走了。”</p>
这个真是本音。</p>
话间,就开饭了。</p>
绿绿的素菜,热热乎乎的清淡汤水。</p>
朱琳酝酿半天,搁下筷子,杏眸扫一圈,郑重道:“爸、妈,我有件事儿想跟你们宣布。”</p>
刘医生和朱教授对视一眼。</p>
“你不用了,我和你爸都懂。”</p>
“都懂”朱琳心里一跳。</p>
“你想当演员的事儿,我和你爸不反对。”</p>
</p>
“不是这件事”朱琳脸一烫,“我是想,我和江弦,处朋友了。”</p>
“”</p>
屋里安静下去,落针可闻。“什么时候的事儿”</p>
“在湘西拍戏的时候。”</p>
朱教授沉默一会儿,正色道:“这是很好的事情,你到了该谈朋友的年纪,江弦思想过硬,为人正直,忠于党忠于人民,你们谈朋友,我和你妈并不反对,是吧老刘”</p>
“对、对,我们不反对。”刘医生先表明态度,又赶紧盘问:“不过江弦对未来是怎么规划的,他和你谈过么”</p>
“妈,江弦肯定是要加入作家队伍的,他有写文章的才华,好多大作家都很欣赏他。”</p>
“这么,江弦以后是要进作协的”刘医生回忆了下,“老朱,我记得作协是个大单位吧,以前那作家,不都是三高”</p>
三高,即:高工资、高稿酬、高奖金。</p>
“高官的单位,以前作协里的作家多厉害啊,不过这会儿好像还没恢复建制。”</p>
“多会儿能恢复”</p>
“怎么也在文代会以后吧。”</p>
作协在文联中地位超然,与文联是同属高官行政单位,中央直属单位。</p>
作家加入作协,进入专业作家队伍后,相当于国家干部身份,不仅享受福利分房待遇,还享受一定的工资补贴。</p>
在50年代,文艺一级作家,如周立波、曹禺,月薪3335元,文艺二级作家,如赵树理、舒群,月薪20元。</p>
进入专业作家队伍,那就是踏足体制内,旱涝保丰收,许多人每月领上月薪,也就渐渐失去了创作的动力和激情。</p>
阎连科还狠狠批评过这事儿,代表作年月日那位。</p>
“要是这么的话,江弦这工作还不错呀。”刘医生面露惊讶。</p>
没成想这准女婿,还是个准国家干部。</p>
又在人文社磨了几天,江弦终于把芙蓉镇的第一部分改了出来,供以9月人民文学的连载。</p>
改稿子和挤牙膏差不多,只要用力,就总能挤出来一点儿。</p>
江弦没有一直修改稿子的怪癖,大家都觉得满意他就收,不像有些作家,要求特别严格,几近病态。</p>
譬如举世闻名的文豪托翁,每当报社发表他作品之前,都会先打出清样寄给他校对。</p>
托尔斯泰一校对,就忍不住想修改,最后清样被改到百孔千疮,无法辨认,还好她夫人认得他的习惯符号,为了不给报社同志找麻烦,只能终夜不合眼,帮他重新誊抄一遍。</p>
等托尔斯泰再拿到呢,又忍不住了,欻欻又改一通,他夫人无奈,再誊抄一遍,托尔斯泰也很愧疚,发誓绝对不会改了,但是文豪的嘴也骗女人,一扭头,他又克制不住修改,反复如是,哪怕稿子已经发出去,他忽然想起来,也会给报社的同志追去电报,让他们替他修改某处。</p>
“江弦,这稿子给你,你拿去审审。”冯骥才把厚厚一摞霍元甲的稿给江弦交上来。</p>
这货扫了一眼。</p>
“嚯,人文社的稿纸不错啊。”</p>
人文社是一页500字的大稿纸,这点儿跟其他家都一样,不过周围留白的地方贼大。</p>
经常改稿的朋友们应该知道,边上有大片的空白是件多么舒服的事情,能往里面加好些个字儿。</p>
“我先拿回去看看。”</p>
离开人文社,江弦没着急回北影厂,蹬着自行车往东堂子胡同去。</p>
沈老师家就在那儿。</p>
沈老师年轻时候从事过编辑工作,审稿工作自然不在话下。</p>
只是他年岁已高,江弦哪好意思劳烦他老人家帮忙审稿。</p>
但汪师兄就不一样了。</p>
他还年轻,年轻人就得多干活。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