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都市言情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196章 东方国度神秘畅销作家
    午餐半时是一篇之前李清泉没有采用的稿子,作者史铁生。</p>

    思想观念毕竟是逐渐放开来的,李清泉是卓尔不群的编辑家,但也不可能没有他的局限性。</p>

    给江弦听了就很兴奋,这不是把好稿子往他里面送?</p>

    午餐半时是史铁生的一篇佚作,也是成名作,当时在一家杂志上刊发,后来被选刊转载,引起影响争议极大。</p>

    据之后京城作协只要一开会,不管是什么议题,最终的话题都会转到午餐半时的争论上面,史铁生也因此被吸收为京城作协会员。</p>

    这个现象持续到93年一篇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问世。</p>

    江弦听章德宁讲过之后,便告诉她,再和史铁生约下这篇稿子,回头帮他在京城文艺上发表。</p>

    江弦对王濛还是有很大信心的,王濛后来在人民文学任职主编,编辑工作相当出色,他在人民文学任职期间,推出了一系列好作品,带领这本“皇家刊物”走上巅峰。</p>

    回到景山东胡同的院子,饶月梅凑上来跟江弦埋怨。</p>

    “你都不知道,就这一会儿,咱家里就来了四五拨人,全是找她的,搞得咱家院子跟招待所似得,她得住多久啊?”</p>

    “住段儿时间就回上海去了,她在京城没啥住的地方,我才给她请过来的。”</p>

    “那么多人找她,这是个什么人啊?”</p>

    江弦喝一口水,“她是收获的编辑,也是巴金的女儿。”</p>

    “谁的女儿?”</p>

    “巴金。”</p>

    “巴金的女儿?!”</p>

    饶月梅表情那叫个精彩,“你这孩子,怎么不早呢,这么大的人物一声不吭就领咱们家里了。”</p>

    “饶月梅同志,势利眼了吧。”趁着他妈抄扫帚之前,江弦已经端着把儿缸子去院儿里了。</p>

    他爹已经把院儿里的天棚给搭上了,是用芦席、杉篙、竹竿搭造成的,顶上的芦席能活动,可卷可放,用以调节光亮。</p>

    棚与房屋的交接处,挂着带框的铁窗纱,防鸟和蚊蝇。</p>

    端着把儿缸子喝了口热茶,江弦又舀一瓢水,在院落里到处泼洒泼洒,俨然清凉世界。</p>

    “江弦,稿子怎么样了?”李林溜溜达达回来,一看着江弦,便关心起受戒的下落。</p>

    江弦也没啥好隐瞒的,把京城文艺领导班子对受戒的争执给李林讲了一遍。</p>

    “这么来,受戒的题材确实敏感了些,不是那么好发出去的。”李林先是帮他分析完,又面露期待之色,“怎么样?拿给收获?”</p>

    “先不了,这事儿不定还有转。”江弦隐晦的。</p>

    闻言,李林叹了口气,一阵难受。</p>

    这是编辑们的职业病。</p>

    当编辑就是这样,一见到好书稿就两眼放光,抑制不住的兴奋,迫不及待要把它编辑出来奉献给读者。</p>

    话间就到了饭点儿,扁豆焖面,洒上一勺蒜泥,相当可口。</p>

    江弦和李林坐在院子里,抱着个碗,李林和他聊起稿子。</p>

    “你那篇米写的不错,我来京城的时候,在火车上读了一遍,刚才去见万方,她她最近也看了你的这篇,在新华书店连着排了三天队才买到。”</p>

    “万方?”</p>

    “就是曹禺先生的女儿,我和她是很多年的朋友了,她比你岁数大一点点。</p>

    我和她起这条景山东胡同,她她妈时候就在这条胡同住,还听她妈讲过时候住在这儿的经历,她妈和她好姨正睡着觉,就一块儿被抱上汽车,掩护李大兆先生出城。”</p>

    “是么?”江弦吃了一惊。</p>

    他知道曹禺先生有过三任妻子,万方的母亲是第二任,是安徽名门邓家邓仲纯的千金。</p>

    起邓仲纯,就要他的弟弟邓以蛰,邓以蛰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大教育家,万方喊他三公公,邓以蛰住在燕大朗润园,万方常去他那里玩,他的儿子,万方喊他“好舅舅”。</p>

    这个“好舅舅”神出鬼没,家庭聚会常常一接到电话就消失,万方一直觉得她这个舅舅特别神秘,不知道他在偷摸干什么事情。</p>

    后来她这个一生无名的“好舅舅”,终于名震天下。</p>

    这位同志便是邓家先。</p>

    “起来,文讲所还请了曹禺先生当我的指导老师。”</p>

    李林笑了笑,“我听万方了这件事,文讲所里有个学生,没老师敢收,最后只好拉着他爸收下来了,一打听,原来此人是大名鼎鼎的江弦先生。”</p>

    “咳咳。”江弦老脸一红,“林姐,你就别取笑我了,你知不知道曹禺先生什么时候有空?我还没去拜访过他。”</p>

    “真是不赶巧,曹禺先生出国访问去了,恐怕要过段时间才能回来,你那篇琉璃月照铜钱街,我们收获已经看过了,还做了一番讨论,你写的真是吓人,怎么会想到这么个题材?”</p>

    “也是我姐给我的启发,她有画画的爱好,却被家庭牢牢的束缚住,放弃了这条道路,我就在想,如果反过来呢?放弃家庭,选择爱好,一下子就有了思路。”</p>

    “原来如此。”</p>

    李林忍不住佩服江弦那敏锐的观察力。</p>

    上次是从一句诗里获得启发,写了篇荔枝,这次又是这样子收获灵感,写了这篇铜钱街。</p>

    “你这篇文章写的很不错,发表没有任何问题,不过刊发以后的争议恐怕会很大。”</p>

    江弦也理解,月亮与六便士畅销于世一百多年,口碑两极分化。</p>

    喜欢的恨不得读一百遍,不喜欢的连两行都看不下去。</p>

    这样的书其实有很多,苏童讲过,他年轻的时候看白鲸,当时很多国内外作家都白鲸是一部经典中的经典,但他觉得太阴晦,啃了两个月都啃不下去。</p>

    当然了,月亮与六便士又是比较特殊的那种,因为书中的主角是一个追求理想的极端主义者。</p>

    花了一下午时间,江弦改好了李林标注需要修改的地方。</p>

    铜钱街写了十二万字,李林愿意不连载,而是将整整十二万字全部刊登在今年第五期收获上面,也就是十月刊。</p>

    要知道收获复刊以后,每期印刷大概256页,也就是约45万字。</p>

    江弦这么一篇铜钱街,直接占了第五期收获四分之一的篇幅,这面子给的不可谓不大。</p>

    漂亮国。</p>

    印第安纳大学。</p>

    记者们蜂拥围堵着,他们来自各大媒体,有纽时报、洛矶时报、华顿邮报以及芝哥每日新闻</p>

    </p>

    所有的摄像头,齐刷刷的对准了前方礼堂中央,那位来自神秘东方国度的大明星。</p>

    曹禺刚刚结束他关于“现代话剧”的讲演,英文讲演,他的英文水平当然是顶尖水平,莎翁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便是由他译制而成。</p>

    不过他已经有三十年没过英语了,而且他的听力很不好,所以接受提问,需要英若诚从旁协助翻译。</p>

    “你们是一个怎么样的组织?”</p>

    “我们叫中国戏剧家协会,但其实除了剧作家,也包括所有参与戏剧活动的艺术家,舞台设计、灯光设计、音响师、戏剧文学研究者、戏剧学校的教师等。”</p>

    “这似乎有误导性。”</p>

    “希望美国人民能够理解,如果我没搞错的话,院长先生爱吃牛肉是远近闻名的,但我相信他今天准备的菜单上也会有其他的美味,例如薯条。”</p>

    提问持续了很久,纽时报的记者忽然提出一个问题。</p>

    “letterfrnnknnn的作者,在中国拥有怎样的文学地位?”</p>

    英若诚把这段话翻译给曹禺,他脸上露出一丝疑惑,“抱歉,我不是很理解你的意思。”</p>

    纽时报的哥又重复强调了几遍名,曹禺露出歉色,并未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p>

    提问结束,印第安纳大学ptten基金会的理事们,陪同曹禺一起参观校园。</p>

    “哦,你们在进行选举,不知道卡特先生能否连任。”英若诚。</p>

    漂亮国自由一些,理事墨菲大胆的透露,卡特兵败如山倒,里根更受到漂亮国民众的青睐,还给他们介绍了下这位里根,“他是出身演艺圈的好莱坞明星,非常英俊。”</p>

    “哦?”曹禺一阵不可思议,“你们要选一位好莱坞的明星做总统?”</p>

    这真是泽里泽气的。</p>

    里根高大帅气,形象很好,他给自己取了个外号:女人汤圆。</p>

    他阅女无数,与好莱坞50多名女星有染,其中包括玛丽莲梦露。</p>

    墨菲聊着聊着,又谈到刚才采访时,纽时报记者所提到的那篇。</p>

    “你们可能不知道,这篇已经被美国每月读书会选中,成为今年月的特别推荐。”</p>

    同行的一位,长得酷似猫王的棕发帅哥,忍不住插嘴。</p>

    “这简直是月纽约年轻人们最喜欢的!难以想象,这篇出自一个中国人之!”</p>

    “中国人的?”</p>

    曹禺和英若诚都有些诧异,他们在国内可从没听过有一个这样的人物。</p>

    “难道是林语堂先生的遗作?”英若诚提出一个猜测。</p>

    林语堂先生在国内名声不显,在国外是畅销作家。</p>

    他的书简直是欧美人民的枕边书,瞬息京华更是让他获得诺奖提名。</p>

    瞬息京华就是京华烟云,这个译名是林语堂定的,而不是京华烟云这个译名。</p>

    没错,译名,京华烟云的原稿是英文稿,中文稿才是译本。</p>

    林语堂写完以后,认为自己没能力把这篇译成中文,觉得自己笔力不够,一开始托郁达夫先生翻译,结果先生不幸遇难,最后由其他人补全,成了京华烟云。</p>

    “这位作者的名字是什么?”曹禺问。</p>

    “trg。”</p>

    这显然是个笔名,即便是美国人,也不用“弦、琴弦”这样的单词给自己起名,太难听了。</p>

    曹禺和英若诚听得一头雾水,晚宴过后,告辞回往酒店。</p>

    基金会的人也各自乘车离去。</p>

    棕发帅哥还在和周围的人吹水,“如果有会前往中国,我一定去拜访trg,他写了一篇惊人的爱情。”</p>

    “闭嘴吧,唐纳德。”共和派的保罗不屑的骂了一句,“你什么时候爱好文学了?”</p>

    民主派的棕发帅哥的头发立马抖了起来,“该闭嘴的是你,保罗,我要告诉你,没有人比我更懂文学。”</p>

    大选在即,火药味十足。</p>

    棕发帅哥朝他竖起国际友好势,“知道么?愚蠢的共和派人,你们已经要输掉选举了。”</p>

    保罗歪歪脑袋,“是么?别忘了里根只是自由身份,真的是你们民主派的人么?”</p>

    “难道里根会倒向共和派?别做梦了。”</p>

    棕发帅哥双掐腰,嬉皮笑脸,攻击性十足,“共和派的人真是一帮蠢蛋。”</p>

    另一边,江弦那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投往海外的英译稿稿费也终于汇了过来。</p>

    施松卿帮他试着投递给了纽约客,原本只是试试,没想到真的投递成功。</p>

    这是美国一本相当有地位的知识、文艺类的综合杂志。</p>

    刊发过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菲利普罗斯(被释放的祖克曼)的作品。</p>

    江弦的这篇就这么出现在了大洋彼岸。</p>

    至于笔名trg,那就是江弦随便取的。</p>

    他倒没觉得难听。</p>

    这总比某作家pp的名字好听的多。</p>

    至于稿酬,美国的稿酬按照单词数量来算。</p>

    这时候美国流行一个每词美元的法,每词美元,是撰稿人地位一种体现。</p>

    嗯,最早拿到这个待遇的有,“猪队友”墨、“犹之光”希。</p>

    纽约客给江弦开出的稿酬自然达不到“每词美元”的名人标准,只给他每词0美分。</p>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全文大概三万个单词。</p>

    纽约客算给江弦的有足足244美元。</p>

    这差不多是江弦创作以来收到最多的一笔稿费了。</p>

    “一稿多投就是香啊。”</p>

    (今天短无力,就先发了,明天正常日万。亲戚今天结婚,我去采采风。)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