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都市言情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201章 他简直就是在写诗!
    虎坊路5号。</p>

    朱琳趴在江弦的胸口,雨打芭蕉般娇艳,“你刚才写什么呢?”</p>

    “一篇新,打算投给儿童文学。”</p>

    “儿童文学?”</p>

    朱琳“扑哧”一笑,“你给你孩子写的呀?讲什么的?”</p>

    “讲了乡村孩子们的学时光,挺美好的一个故事。”</p>

    朱琳想了想,“你是不是也看到那些批评了?”</p>

    江弦自然知道她的是什么。</p>

    自米出以来,迎来极大赞誉的同时,文化界批评他的声音也不少。</p>

    好些位作家和评论家,都指责江弦不应该写这样的文章,批评他的文章只会一味的彰显人性的丑与恶。</p>

    还有位老诗人托作协的人给他带话,:创作要注意道德导向,不要觉得伏羲伏羲受到追捧,就大肆发扬审丑艺术。</p>

    甚至有极端的,直接否定江弦这个作者,他只会卖弄人性丑恶博眼球,写不出货真价实的文学作品。</p>

    “这些人真是太烦了。”朱琳有些气恼。</p>

    “有争议是难免的。”江弦深知,这世界上就是有杠精这种东西存在。</p>

    四大名著还有一群人喷呢,就他写的这些,有否定的声音可太正常了。</p>

    不过他这人还就心胸狭隘,就家子气,就爱较真,就爱啪啪打这群人的脸。</p>

    不知道这群他只会卖弄丑恶的人,看到他接下来这篇,脸该有多疼。</p>

    “呀,你怎么吃不够?”朱琳娇羞的埋怨一句。</p>

    一夜操劳。</p>

    第二天,江弦把朱琳送去片场,而后背着稿子去到京城文艺。</p>

    “安忆同志!”</p>

    “江弦?”</p>

    王安忆刚从食堂打了份早饭,准备回招待所吃。</p>

    俩人寒暄几句,得知江弦刚刚完婚,王安忆吃了一惊,而后笑着给他道了声贺。</p>

    进到305号房间,布置一如张洁老师当年,此刻桌上堆满稿件,江弦翻看了一遍,“这是你放假这段时间写的?”</p>

    “我在京城也没什么事情做,只好每天写稿子。”王安忆回答。</p>

    江弦吓了一跳,一页稿纸不提修改的字,至少也有个500字,桌上起码有个一两百页,少七八万的字数。</p>

    这是真让他弄了个卷王出来?</p>

    “别老憋着写文章,有空你也到处溜达溜达。”</p>

    江弦提醒一嘴,随后从挎包里取出一大盘切糕似的稿子,“我之前和金近老师约了一篇儿童文学的,你能帮我拿给他么。”</p>

    这正是江弦此行目的,王安忆因为写儿童文学,文讲所给她分的指导老师就是金近,她每周都要去他家里面拜访学习,江弦托她帮忙交稿子再合适不过。</p>

    另一边,刚为自己这些天的努力有些沾沾自喜的王安忆,见到江弦这一沓光捧着都有些吃力的稿子,嘴角的喜色全部消失。</p>

    “你这是什么时候写的?”</p>

    “在北戴河那会开始写,昨天刚写完。”</p>

    “多少字?”</p>

    “二十三万。”</p>

    咝。</p>

    王安忆心情那叫个复杂。</p>

    北戴河就是文讲所放假前几天去的,也就是,江弦用了比她多四五天的时间,写了二十三万字出来。</p>

    他甚至还抽空结了个婚!</p>

    这要怎么超越?</p>

    怎么总感觉自己活在江弦的阴影里?</p>

    “我能拜读一下么?”</p>

    王安忆问了一句,也不顾刚从食堂拎回来的包子、豆浆了,她这会儿根本没啥吃东西的心情。</p>

    “当然没问题。”江弦表示自己并不介意。</p>

    王安忆便捧起这份稿子,字迹圆鼓鼓的,向着一边儿斜,第一行写着作品名:</p>

    草房子</p>

    “草房子?好奇怪的书名”王安忆抬头瞥了江弦一眼。</p>

    又看向第一段。</p>

    “那是一九六二年八月的一个上午,秋风乍起,暑气已去,十四岁的男孩桑桑,登上了油麻地学那一片草房子中最高一幢的房顶。他坐在屋脊上,油麻地学第一次一下就全都扑进了他的眼底。秋天的白云,温柔如絮,悠悠远去,梧桐的枯叶,正在秋风里忽闪忽闪地飘落。这个男孩桑桑,忽然地觉得自己想哭,于是就声地呜咽起来。</p>

    明天一大早,一只大木船,在油麻地还未醒来时,就将载着他和他的家,远远地离开这里</p>

    ──他将永远告别与他朝夕相伴的这片金色的草房子”</p>

    只顷刻间,王安忆便被这个故事抓了进去。</p>

    江弦坐在一旁,喝了口王安忆给他倒的茶水,站起身瞥了眼窗外楼下的篮球场,没打扰她,悄声离开了这间屋子。</p>

    这篇草房子,便是随灵感乡村孩子+学时光所合成出的一部长篇。</p>

    发生在油麻地,是一个虚构的村落,村子里的房子全都是草房子这种特殊建筑,所以书名叫草房子。</p>

    是以男孩桑桑为主视角,写了五个孩子桑桑、秃鹤、杜康、细马、纸月看似寻常又催人泪下的成长历程。</p>

    因为是类似芙蓉镇的那种穿插式叙事形式,所以草房子里的每个角色都写的很打动人。</p>

    起来,这的原作者曹文轩,这会儿还在燕大任教,是刘震云、梁左、陈建功这些人的老师。</p>

    不过他很年轻,才26岁,从燕大毕业以后就被燕大留下任教了,要知道他的学生陈建功今年都3了。</p>

    嗯,他和郑渊洁这位“童话大王”还有一番宿怨,一直互相不对付,把他俩人放到相声界,就好比一个是姜昆,另一个是缸子。</p>

    天渐渐暗下去了,王安忆仍捧着草房子,专注的读着,一口饭没吃、一滴水没喝。</p>

    月出头,正是京城天气最热的时候,桌上的包子和豆浆都馊了。</p>

    她已经读到了江弦这篇稿子的最后一个章节“药寮”。</p>

    桑桑得了病,快要死去,他妹妹柳柳忽然变得乖巧。</p>

    “妈妈为什么总哭?”</p>

    桑桑:“因为我要到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去。”</p>

    “就你一个人去吗?”</p>

    “就我一个人。”</p>

    “我和你一起去,你带我吗?”</p>

    “那个地方,只有我能去。”</p>

    “那你能把你的鸽子带去吗?”</p>

    “我带不走它们。”</p>

    “那你给细马哥哥了?”</p>

    “我和他已经好了。”</p>

    “那我能去看你吗?”</p>

    “不能。”</p>

    </p>

    “长大了,也不能吗?”</p>

    “长大了,也不能。”</p>

    “那个地方好吗?”</p>

    “我不知道。”</p>

    “那个地方也有城吗?”</p>

    “可能有的。”</p>

    “城是什么样子?”</p>

    “城城也是一个地方,这地方密密麻麻地有很多很多房子,有一条一条的街,没有田野,只有房子和街”</p>

    柳柳想像着城的样子,:“我想看到城。”</p>

    王安忆眼眶已经不知是第几次模糊了,尤其是看到桑桑背着妹妹柳柳爬上了县城城墙,她眼泪瞬间汪在了眼睛里。</p>

    翻完最后一页,看完最后一行,王安忆心中想的只有一个词</p>

    ——纯美。</p>

    她呆坐在没有开灯的房间,萦绕在的氛围里,久久走不出。</p>

    这哪里是一篇儿童文学?</p>

    一篇儿童文学,能让她这个成年人止不住的红了眼眶?</p>

    可它不是儿童文学,它讲的又全都是孩子的事情。</p>

    桑桑,秃鹤,纸月,杜康,细马,每一个人,都是那么好的孩子。</p>

    王安忆自就看过很多,作家们为了追求艺术性,总是要写一个惊绝的结局,给读者留下几分怅然与回想。</p>

    所以最后一个章节,看到桑桑得了病快要病死的时候,王安忆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p>

    直到看到江弦写了一个圆满的好结局,她才终于松下了那口气,甚至在心底对江弦这个作者一阵感恩戴德。</p>

    “写的真好。”</p>

    王安忆揉揉眼眶,此刻,她真是迫不及待的想听听金近老师对这篇的评价。</p>

    终于等到授课那天,她早早的起来往金近家去,路上转了两路汽车,又走了一截。</p>

    “金老师!”</p>

    “安忆来了!”</p>

    金近穿着汗背心,持一把蒲扇,像个乡下老头,贴心的给王安忆备了茶水,还有盛在菜碗里的半碗杏子。</p>

    他俩都是南方人,金近的江浙口音,王安忆听得十分亲切。</p>

    “金近老师,我帮江弦同志递一篇他的稿子给你。”</p>

    金近当然记得这回事情,他原本想着,都已经这么久了,江弦还没交上来,或许是觉得不适合就放弃了,没想到这个时间点王安忆给他送了过来。</p>

    等王安忆从挎包里掏出沉甸甸的稿子,金近忍不住吃了一惊。</p>

    “这么厚?!”</p>

    “他写了一部长篇。”</p>

    “长篇?还是儿童文学?”</p>

    这可太少见了。</p>

    要知道大部分儿童文学,写的都不长,像是神笔马良鲤鱼跳龙门一只想飞的猫大部分甚至是散文,像橘灯。</p>

    “你已经看过了?”</p>

    王安忆点点头,“读起来就像爱的教育一样感动。”</p>

    金近顿觉不可思议。</p>

    他当然知道爱的教育,这本书上世纪就出了,畅销全世界。</p>

    这原名叫心,是长篇日记体,相当于主角安利柯的日记,还写了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每月故事”。</p>

    咳咳,“每月故事”每篇都贼好看,“马尔科六千里寻母”看一次感动一次。</p>

    金近很尊重王安忆的想法,王安忆在少年文艺担任编辑,不可能在儿童文学上没有她的判断能力。</p>

    “有这么好?”他笑呵呵的问,一脸的难以置信。</p>

    王安忆叹了口气。</p>

    “至少我写不出这样的作品。”</p>

    金近还要给王安忆她们上课,来不及看完这一部长篇,只先匆匆浏览了几行。</p>

    “6,2年?”</p>

    “是倒叙,江弦先写了的结尾,然后才从六年前讲起这个故事。”</p>

    “背景是这段时期?”</p>

    金近皱了皱眉,这个时间段他太熟悉了,他们这个年纪的人也太熟悉了。</p>

    “江弦没有写这段历史,他就讲了一个水乡的,油麻地学。”王安忆解释道。</p>

    “噢。”金近点点头,“这样的处理是对的,江弦写的是儿童文学,孩子们的世界是纯净的,所以儿童文学里不应该出现世界的冲突和苦难。”</p>

    王安忆想了想,“江弦写了苦难,但他处理悲伤和苦难的方式很高级”</p>

    王安忆了半天,也不知道该怎么表述。</p>

    “遮蔽的艺术?”金近问了一句。</p>

    她兴奋的点点头,“对、遮蔽的艺术!”</p>

    金近笑了笑,他和王安忆越聊,越对江弦的这篇草房子感兴趣。</p>

    瞿伟也很快过来,金近和他们聊了有一个时的写作技巧,两人这才告辞。</p>

    金近持着把蒲扇,戴上眼镜,握着放大镜,开始看江弦的这篇草房子。</p>

    午间的阳光炽热,聒噪蝉鸣伴随着夏季的阳光洒落,整篇稿子都变成了金黄的颜色。</p>

    金近花了三天的时间才全部读完,挥着蒲扇,在屋里兴奋的来回踱步许久。</p>

    “写的这么好?!”</p>

    都江弦写人性的恶是一把好,写起人性的美也是不遑多让。</p>

    甚至就连这篇的结构,也有着一种简洁、圆润的美,每一章以一个人物为主角铺展故事,一个故事又带动下一个人物的出场,最后形成一个流畅的故事链。</p>

    “妙!妙啊!”发现这一点之后,金近忍不住畅意的笑出了声。</p>

    这篇草房子里不止一次提到了首尾相接的白鸽群,江弦巧妙的把结构和内容融合到了一起,这就有点像古诗词,不仅象征是美的,韵律同样是美的。</p>

    想到古诗词,金近又猛然间意识到什么,匆匆忙忙翻出这篇几个分章节的章节名:</p>

    秃鹤、纸月、白雀、艾地、红门、细马、药寮。</p>

    “他简直就是在写诗!”</p>

    江弦甚至把细节处理到了章节名上,每个章节名都是一个优美的意象。</p>

    这叫什么?</p>

    这叫“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p>

    现在回想起江弦和他的那句,他要写一篇无论大人孩都爱看的儿童文学,金近当时觉得他在大放厥词,如今不得不服。</p>

    艺术性、故事性毫不逊色。</p>

    他兴奋半天,才终于想起最重要的事</p>

    ——得把这篇稿子送去中少社!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