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都市言情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243章 《人生》
    堂屋里头,一家人吃着饺子,目不转睛的盯着电视。</p>

    这年头,央视的台标是在屏幕左下角的,右上角是报时。</p>

    音乐骤然响起,翻出三岔巷劫案。</p>

    江弦就挺想吐槽的,这刚才还是紧张急促的氛围,下一秒就响起了抒情音乐,属于是年代特色了。</p>

    紧接着就是制作人员和演员介绍。</p>

    伴随着音乐的第一句,王扶林一张照片啪的甩在了屏幕上,</p>

    最早期的电视剧嘛,没什么制作经验,制作人员的照片都直接贴上去给观众们看的。</p>

    江弦放下筷子,期待的看向屏幕。</p>

    镜头一暗,一张他的帅照大大方方的摆在屏幕正中央,风度翩翩,仪表堂堂。</p>

    编剧,江弦。</p>

    “哥!是你!”江珂兴奋的指了指屏幕。</p>

    江国庆和饶月梅也是一脸喜色。</p>

    “央视啊!你们握笔杆子的还能在央视露面呢?这下全国人民都能看着你了!”</p>

    “咱们老江家也算是能人辈出。”他爹江国庆嘴角都快压不住了。</p>

    正着,江珂幽幽的来了一句,“就是在黑白电视上头看着有点瘆人”</p>

    饶月梅拍她脑门一下,“大过年的,胡八道啥呢。”</p>

    这会儿的电视剧都有段引导语,男旁白声情并茂的为观众讲解着:</p>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十日的傍晚,某城西外储蓄所营业员钟琴,提着一只装有现款的帆布箱子,走出储蓄所大门,拐进昏暗、狭窄的三岔巷”</p>

    与此同时,京城其余有电视的家家户户,同样都在收看着这部三岔巷劫案,因为也没别的看。</p>

    张艺谋和陈皑鸽俩人凑电视跟前,张艺谋端碗面条,他不习惯坐椅子,习惯蹲着。</p>

    这会儿正演到公共汽车公司帮忙回忆凶的部分,有几个售票员帮忙提供线索。</p>

    陈皑鸽可劲儿嘚嘚:“凶奏是那储蓄所那李禄安,不是他我是你孙子。”</p>

    张艺谋不搭理他,继续往下看。</p>

    有个女孩开口,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妈妈,是不是头上长疤的那个人?”</p>

    画外音切入,旁白声音抑扬顿挫:“事情是这样的”</p>

    伴随着他的讲解,画面也调回到众人所回忆的那个夜晚,那辆公交汽车里面。</p>

    这个镜头切换的就很绝,直接展示出众人所回忆的场景,张艺谋和陈皑鸽看的那叫个聚精会神。</p>

    只见车子到了三岔巷站停下,上来一个身着皮夹克的年轻人,举止慌张。</p>

    张艺谋和陈皑鸽趴在电视前头,眼睛都快杵进电视里了。</p>

    “怎么不露个脸啊?”</p>

    “敢不敢给你爷爷看看是谁?”</p>

    “你把脸露出来!”</p>

    陈皑鸽叨叨着,眼睛睁的浑圆,恨不得钻进电视里把他揪住。</p>

    可惜,荧屏上头就只给出这个人的背影,随着女孩一句:“妈妈,你看!”</p>

    顺着女孩的指的方向,张艺谋和陈皑鸽同时注意到,荧屏上这个男人的脑门儿后头有道明显的疤痕。</p>

    “哟,这可是重要线索啊!”</p>

    陈皑鸽猛地一拍大腿,精神振奋,对这个“长疤人”的身份更加好奇。</p>

    隔一层窗户纸,就差那么临门一脚就能给它捅破,这真是最揪心的时候了。</p>

    “哎呦,这导演怎么就是不给看一眼正脸儿?绝笔是李禄安啊!”</p>

    “不一定。”张艺谋直接在第五层,“不定是个女的,故意扮成男装,掩人耳目。”</p>

    回忆结束,观众们遗憾的没看到“长疤人”的真面目,正心痒之际,李幼斌饰演的雷迅又开口了。</p>

    “画像!”</p>

    画像是一种古老刑侦技术段,模拟画像就是根据目击者描述画出凶样貌。</p>

    陈皑鸽胃口又被吊了起来,正眼巴巴瞧着呢。</p>

    关键时刻,画面忽然定格,然后翻出一行字:“第一集,完。”</p>

    又是抒情的片尾曲响起。</p>

    陈皑鸽隔了好几秒才反应过来。</p>

    “哎呀,没了?”</p>

    他差点吐口血出来,“不是,怎么卡在这儿没了?”</p>

    “今天就这一集,明儿放第二集。”张艺谋一脸遗憾。</p>

    “哎呦。”</p>

    陈皑鸽急的在屋里团团转,好像只发了情着急发泄的鬣狗。</p>

    “央视这也够缺德带冒烟儿的,你这剧本写的,怎么就断在这儿?!”</p>

    “咳咳。”</p>

    张艺谋咳嗽两声,他想起来了,剧本是他们头儿的笔,抿抿嘴,声音了很多,“要是一天多放一集也行啊”</p>

    不过这会儿,京城发牢骚的不止他一个,还有千家万户收看了三岔巷劫案的观众。</p>

    “长疤人究竟是谁?”</p>

    “丫长疤人到底谁啊?”</p>

    “哎呦,这哪儿够看啊?”</p>

    “给央视打电话投诉去,让他们加播!”</p>

    “对,给央视打电话!不够看、不够看!”</p>

    人民群众们那怨念深重,比等待游戏解压的天命人加起来都多!</p>

    大年初一,午后的街头巷尾,走亲戚串门儿有的聊了,都讨论三岔巷劫案,猜测“长疤人”身份。</p>

    推理电视剧就是有这样的魅力,正如孙红雷一部新世界,虽然剧情不知所谓,但也是靠着一拉悬念,掀起了全民来猜“红袄”的热潮。</p>

    夜晚,央视的值班工作人员算是遭了殃,这电话话筒就没放下去过,一个接着一个听,快被打爆了都。</p>

    “不好意思啊,我也不知道长疤人到底是谁,您还是明儿接着看吧。”</p>

    “这个不行,我们这边规定,就是放在中午那个时间段播,一天就一集。”</p>

    “丫骂谁呢?我去你大爷的!”</p>

    江弦也好不到哪儿去,白天照片放的意气风发,晚上被堵的不敢出门。</p>

    街坊邻居都知道他是三岔巷劫案的编剧了,围成了堆,一块儿上门来打听长疤人的身份,咚咚咚的敲着朱红院儿门。</p>

    “开门啊!”</p>

    “我知道你在家!”</p>

    “江,你就告诉婶子长疤人是谁,婶子立马就走,肯定不给你出去。”</p>

    院儿门口乌泱泱的人影,这阵仗,大有几分嗡嗡嗡重现的色彩。</p>

    三岔巷劫案一共3集,从大年初一播到大年初三,几乎占满央视的春节黄金档。</p>

    播出的反馈很快给到了台里。</p>

    </p>

    三岔巷劫案收视率:百分之99。</p>

    这部电视剧的收视率必然是百分之99,因为观众没别的可看。</p>

    所以春节播放刑侦片不够喜庆这档子事儿完全不存在。</p>

    这年头,过年电视里有个放的,甚至有个电视看,那就是天大的喜事儿了,观众们根本就不挑。</p>

    不过人民群众的评价和反馈还是有的,并且相当热情:</p>

    “好!剧情编的好!演员演的好!”</p>

    “女队长宫萍真漂亮!我以后也要进刑侦队,当女警察!”</p>

    “夏冬生这个角色太真实了!以前我就被这样一个人害过!太可恨了!”</p>

    “雷迅警官真俊呐,婶就喜欢这个款式。”</p>

    “跌宕起伏,第一次发现电视剧这么好看,希望以后多拍一些。”</p>

    一直等待结果的王扶林,终于是松了口气。</p>

    他的敌营十八年播映后,批评之声一片,台里领导骂,观众写信来骂,恶评如潮,他被骂的都有点儿怀疑人生。</p>

    如今三岔巷劫案播出,他感觉自己的职业生涯终于又挽回了些尊严。</p>

    有一一,敌营十八年里头张连文这个演员就没找好,这人根本不适合扮演身在敌营但却身正心红的角色,在表现对立与反差上力不从心。</p>

    他眼睛太大了,眼睛戏份太多,简直是毫不设防的招供像,直接把他的拿模作样的间谍身份全盘坦露。</p>

    相比之下,可以看看潜伏里孙红雷怎么演的余则成,一双眼睛显得他高深莫测、富有底蕴、难以看透。</p>

    三岔巷劫案在全国范围内收获了极好的口碑和极大的宣传度。</p>

    江琴远在上海,也收看了三岔巷劫案,来到京城以后那叫个激动。</p>

    “老二,你的名字这下可要传遍全国了!”</p>

    聊了几句,江弦被边华伟拉揍,他给他分享起霍元甲的出情况。</p>

    霍元甲的单行本发行已近半年了,主要销售地是上海、江浙、湘北湘南、以及四川部分地区,受到了这些地区读者们的热烈追捧。</p>

    半年时间里,销售量已经突破了30万册。</p>

    前不久,霍元甲的人书也发行了,江琴改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社这座人书重镇出。</p>

    “画连环画一个月的稿酬比你姐半年的工资都多!”</p>

    了霍元甲,边华伟又谈起江弦递给故事会的另一篇文章至尊无上。</p>

    故事会给江弦开了个专栏,至尊无上就在他的专栏里面连载结束,受到了故事会读者们的热烈追捧。</p>

    “我们主编是想趁着这股热度,抓紧把至尊无上也给你出了。”</p>

    “好啊。”</p>

    江弦当即答应下来。</p>

    他现在出的单行本越来越多了,光是每个月的印数稿酬就是一大笔钱,哪怕不写,就凭每月的印数稿酬也能养活住他们一大家子。</p>

    春节余韵悠长,三岔巷劫案成了今年春节期间全国最热的话题,解军日报顺势推出了采访稿,表扬京城朝阳分局治安科为“先进集体”,他们是“闻令而动,雷霆之势!”</p>

    在铺天盖地的报道下,朝阳分局的治安科,也就成了三岔巷劫案中刑侦队的原型。</p>

    最得意的是治安科的处长包汉新,那叫个八面威风。</p>

    街坊邻居都在传,“雷迅”这个角色就是按着他包汉新拍的。</p>

    大家都在那么传,江弦干脆也在记者的采访时推波助澜了下,大方承认了“雷迅”这个角色融入了包汉新的形象,更加坐实了包汉新这个“雷迅”的原型。</p>

    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p>

    江弦就算这么也不会亏什么东西,还能交一交包汉新这个人物,何乐而不为。</p>

    这天,雍和宫大街26号。</p>

    王卫国敲响了史铁生家的门,史铁生的父亲史耀琛看到是熟人,便开门让他进去。</p>

    “铁生!”</p>

    “卫国同志!”</p>

    房间里,史铁生正靠着床写作,看到路遥非常高兴,停笔寒暄。</p>

    这俩人组合到一起就很有意思,路遥是乐观而又具有悲剧意识的作家,史铁生是悲观而又具有乐观精神的作家。</p>

    关键他俩是老相识了。</p>

    看过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就知道,史铁生曾经在延川下乡放牛,他下乡,路遥回乡,那时候史铁生就读了路遥的作品,见过他,并且非常佩服他。</p>

    那时候史铁生还没开始写作,还拥有一双善于奔跑的双腿。</p>

    “我那篇你看过了么?”路遥问,那是他前些天寄给史铁生的一份稿子。</p>

    “好作品!”史铁生扶了扶眼镜,“可惜总感觉哪里有些欠缺。”</p>

    他着,从一旁的桌上取出路遥的那份稿子</p>

    ——人生</p>

    这是路遥早有构思的一篇,两年前他就写出了第一稿,写成后他自己并不满意,直接撕掉,之后又写成了这份第二稿。</p>

    “欠缺”王卫国面露苦涩。</p>

    史铁生的,也正是他一直有的一种感觉,写成这份第二稿以后,总是觉得哪里有所欠缺,又很难得上来。</p>

    正聊着,章德宁又推门进来了,兴奋的扬起上一份文艺报。</p>

    “铁生!你看!”</p>

    “嗯?”</p>

    “有人给你写文学评论了!”</p>

    “是么?!”</p>

    史铁生露出喜色,章德宁又把上的文艺报递给他。</p>

    “你可别太激动了,看看这篇文学评论是谁写的。”</p>

    史铁生接到上,瞥了一演章德宁给他指出的文学评论,他精神一振,难以置信的抬起头看向章德宁。</p>

    “怎么会”</p>

    “铁生,江弦从不轻易给人写文学评论的,他以前都没写过评论文章,这次直接在文艺报上给你写了一篇!”</p>

    “第一次!”</p>

    “他这篇文章反响一定不会,这篇文章一发,足以让你受到文坛的关注,铁生,你要继续坚定的在文学道路上走下去啊!”</p>

    史铁生眼眶不觉间有些模糊。</p>

    “德宁老师,谢谢你对我的帮助。”</p>

    章德宁也只是个大姑娘,一听这话还有些不好意思。</p>

    “铁生同志,你就不要谢我了,如果不是江弦帮忙,怎么会有这篇评论,别评论了,你这篇文章都没办法发表,要谢的话你应该谢他。”</p>

    章德宁也不由的红了眼眶,这一刻,她比史铁生还高兴。</p>

    这颗她一直都欣赏的星辰,终于拭开灰尘,在文坛一点点绽放出属于他的光彩。</p>

    一旁,路遥捏着这份文艺报,快速而认真的看过。</p>

    为史铁生感到开心的同时,心间满是羡慕。</p>

    若是江弦能给他也写一篇评论文章该有多好。</p>

    他捏着上的第二稿人生,陷入思索。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