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前方后方,两个世界</p>
“这一趟云南之行,你辛苦了。”陈荒煤。</p>
他带着江弦进到那间位于门口的狭窄卧室兼书房,给他沏上杯茶。</p>
“不辛苦,我还年轻,就应该多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p>
“行了,又不是汇报工作,话别老端着。”陈荒煤快言快语道。</p>
“真不算辛苦,彭荆风同志向军区汇报给我配了专车,到哪都是车接车送,去云南的这一趟,比我自个儿在京城里溜达还方便。”</p>
陈荒煤笑了笑,问起江弦高山下的环拍摄的事情。</p>
江弦就把彭荆风的安排,以及军区那边给予的支持都给陈荒煤讲了出来,提到谢震华同志的时候,陈荒煤眼中浮现出回忆之色。</p>
“老谢啊,他是老同志了,湘江、遵义、四渡赤水、强渡金沙江、两万五千里长征路,解放以后,还参加了抗美援朝,对我们的贡献卓著呐。”</p>
陈荒煤也是部队出身的作家,曾担任中南区的文化长,对谢震华并不陌生。</p>
江弦听这经历听的那叫个瑟瑟发抖。</p>
这到底是个人经历还是历史书</p>
“这一次环能得到他的全力支持,拍摄的事情我就不担心了。”</p>
陈荒煤一脸轻松道:“起来还要感谢你啊,江弦同志。”</p>
“您谢我您谢我什么”江弦奇怪道。</p>
“感谢你为将士们、为人民群众写出了高山下的环这么好的。”陈荒煤认真的。</p>
这一句来自文坛执牛耳者的夸奖,无疑是对任何一名文艺工作者最好的嘉奖。</p>
不过江弦表现的就比较淡定。</p>
“您太客气了,我作为文联的专业作家,写出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我应该做的本职工作。”</p>
见江弦表现得不骄不躁,陈荒煤便又对他多了几分欣赏。</p>
陈荒煤是3年生人,而今已是近0岁的高龄,马上步入古稀之年。</p>
在文学这条道路上,陈荒煤一生中见过太多才华横溢的作者,然而这些人大多都是惊鸿一瞥、昙一现,绽放出令人惊叹的光辉以后便迅速黯淡下去。</p>
究其原因,陈荒煤认为一个是他们的思想觉悟不够,一个是他们崭露头角以后便无法再平静下自己的内心,失去了本心匠心,就很可能走下坡路。</p>
写作本身十分复杂,和天分、运气,知识积累,甚至是某一特定时刻息息相关。</p>
总成名要趁早,这当然很重要,但成名早往往也意味着容易走向昙一现,造成更深的失败。</p>
然而在陈荒煤看来,江弦是极少数的那种作家,而且是优秀的青年作家。</p>
他能耐得住寂寞,从不被鲜和掌声迷惑,也不被各种奖项征服,只静静地感受和观察巨变中的复杂时代。</p>
这便决定了他的创作未来极具多元化和可能性。</p>
“您看看我这篇稿子怎么样。”江弦把理解万岁的报告交到了陈荒煤的上。</p>
陈荒煤戴好老镜,捧着这一沓稿子阅读起来。</p>
稿子总体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介绍前线的情况,另一个部分介绍战士们的喜怒哀乐。</p>
这年头信息不发达,别对前线的情况,就连前线的位置国内很多人都不大清楚。</p>
所以前后方的反差太大了。</p>
这也是陈荒煤希望江弦撰写这篇报告的原因。</p>
他希望江弦能够把在前线感受和体会在社会上作些介绍,对社会风气的好转和振奋人们精神起到一点促进的作用。</p>
陈荒煤在这篇报告里,看到最多的并不是将士们的英雄事迹,而是他们的诉求。</p>
这一刻,将士们不再是铜浇铁铸的士兵,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挣扎和抱怨的真实的人。</p>
陈荒煤立刻肯定了江弦的这种写法。</p>
除了他也没人敢写这种东西了!</p>
正是江弦将将士们真实的一面刻画了出来,这篇报告才撰写的扣人心弦,催人泪下。</p>
陈荒煤不自觉的扶了扶老镜,上身往前倾,反复读了好几遍,才抑制不住的激动道:“好!江弦你写的好!”</p>
“这篇报告写得好啊!”</p>
“胆大包天!感人至深!”</p>
“理解万岁”嘛!</p>
就是在某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但用一种包容的心态去感受对方,从而使两者本该发生的矛盾弱化后一种感情的升华。</p>
所以要写出矛盾。</p>
没有矛盾,谈何理解</p>
江弦就是把前后方的矛盾和冲突写了出来,这些矛盾不用他构想,从战士们的口中听来的随便截取一些,再利用写文时构造冲突的笔法稍微包装一下,这便立马成为了扣人心弦、惹人反思的内容。</p>
“我们的将士们为祖国争了光,为人民立了功,可是,他们也有困难和苦恼,也有不满与悲伤。</p>
对祖国,对人民,他们没有苛求,只是希望人民能了解他们、理解他们,懂得他们赤诚的心,我们应当做到这一点!”</p>
陈荒煤捧着稿子,激动的读了一遍结尾的部分。</p>
“对,就是要这样来写。”</p>
“要响亮的提出‘理解万岁’这个口号!”</p>
“我这就叫人去联系,你一定要在燕京大学亲自做这个报告,把这个报告给我们后方的这些人听。”</p>
见陈荒煤对他的报告很满意,江弦笑着点头,“我等您的安排。”</p>
历史上,蔡朝东的理解万岁火遍全国。</p>
江弦没想着火遍全国,但在燕京大学的出一次风头,他觉得应该不会太难。</p>
从陈荒煤家里告辞,江弦溜溜达达的往家里面回。</p>
和昆明不同,北方这会儿才刚刚褪去寒冷,暑期初生,街两旁充斥着京城胡同的滋味,来回都是身穿灰黑色衣服的平民,还有快速驶过的一辆辆自行车,老百姓就这么窸窸窣窣的生活。</p>
比较扎眼的是一些个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人,这会儿京城老外贼多,一帮老外走到哪儿都是人群中的焦点,很多人追着围观,还有些热情好客的同志和他们用英语搭讪、打招呼。</p>
这会儿正是全民学英语的年代,英语900句人一本,不少人都能老外上句“哈喽”、“好啊呦”。</p>
老外也都比较社牛,举着相就是拍,专门找落后镜头:脚老太太、要饭的孩、卖力气的“苦力”</p>
他们在京城的活动范围有限制,仅限“40里圈”以内。</p>
“40里圈”就是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方圆40华里的范围,其他地方,外国人基本上没办法进入,京城主要路段都会挂上“未经允许,外国人不得穿越”的中英文标牌。</p>
“这就是后方啊。”江弦双插兜。</p>
在他看来,前方后方这完全就近乎于两个世界。</p>
前方的猴子们挥着白旗去拖尸体,后方则已经在积极对外开放,让外国人和中国人在交流中消除误解。</p>
老外和中国人的误解是巨大的,而且是双向的。</p>
国人会嘲笑老外连一条完整的裤子都没有,穿着破洞的牛仔裤。</p>
老外则是觉得中国控制严格,看到路上的自行车都要问“这是他们自己的么”,他们不相信中国人可以拥有私人财物。</p>
“哎呀妈呀,这能吃么”</p>
景山东胡同,饶月梅尝了一口江弦从云南带过来的酸角,酸的嘴巴直咧、牙都一阵酥。</p>
</p>
“这是人那边的特产,人都是直接吃的,还能拿着泡水喝。”江弦解释道。</p>
“你你现在,也不和家里打声招呼就出门。”饶月梅埋怨。</p>
江弦笑了笑,拉朱琳一块儿过来受教育。“妈,这事儿我可是告诉朱琳了,您要是批评,连着我俩一块儿批评吧。”</p>
他这话一出口,朱琳狠狠瞪他一眼。</p>
看向饶月梅的时候,脸上又露出从容温婉的笑容,“妈,江弦也是怕你们担心他,这才没跟你和爸。”</p>
“你们俩啊”</p>
饶月梅当然不能在这事儿上面批评朱琳,不过话锋一转,“朱琳啊,你你和江弦结婚都快两年了,俩人得对未来有计划啊。”</p>
“计划”</p>
朱琳懵了,“什么计划妈,你有话就直,都是一家人。”</p>
饶月梅瞪了江弦一眼,咳嗽一声,脸色郑重起来,“那妈就直了,你之前你忙着学习、拍戏,现在戏也拍完了,你俩这打算啥时候要个孩子”</p>
欸</p>
朱琳脸一红,低下头悄悄往江弦那边看了一眼。</p>
那眼神就像是在,我帮你解围了,现在该你办事儿了吧。</p>
江弦咳嗽一声,环顾四周,看着江珂,穿一件的确良的t恤,仪态苗条。</p>
“欸江珂在家啊,来给哥唱个曲儿,看看你在戏曲学校学的咋样。”</p>
江珂忽然被e到,一阵莫名其妙。</p>
“唱什么”</p>
饶月梅见这子转移话题,叹一口气,“妈知道,你俩也结婚了,好些事儿不用妈做主,但是这话我们做长辈的,总是要。”</p>
“妈,您别着急。”朱琳认真起来,“我和江弦回去一定努力。”</p>
江弦打断了她。</p>
“妈,我和朱琳这是响应国家政策。”</p>
“响应政策”</p>
“现在不都倡导计划生育么我和朱琳这叫适度生育,这是促进社会繁荣,利在当代,功在千秋”</p>
江弦这话张口就来,把那口号给饶月梅喊了一遍。</p>
饶月梅被气的够呛,噎了半天,最后叹一口气。</p>
“难怪能当作家呢,这嘴嘚嘚嘚的,数你嘴皮子溜。”</p>
“行了,妈。”</p>
江弦也怕真给他妈气坏了,上去扶着她的肩膀安慰道:“我跟您保证,三年之内,一定给您把孙子生出来。”</p>
“三年,你这是要生个哪吒”</p>
饶月梅回怼一句,又意识到自己话的不妥,变了张脸看向朱琳。</p>
“那啥,琳琳啊,妈不是这个意思,话赶话就出口了。”</p>
朱琳轻笑着没事,饶月梅这时候也想通了,这两口都是有主意的主,江弦能跟她保证个三年以内这就算不错了,至少有了个盼头。</p>
“行,那我可把这话记住了,三年以内,这大事儿可得给我办了。”</p>
“没问题。”</p>
江弦笑着哄他娘,“您快做饭去吧,我在云南就惦记着您那碗面呢。”</p>
“瞅你那样。”</p>
饶月梅撇撇嘴,“去了十几天跟去了好几年似的。”</p>
归,不过还是很勤快的去了厨房。</p>
一顿晚饭吃完,一家人又了会话,江弦跟朱琳一块儿回到虎坊路5号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十点了。</p>
江弦张罗着睡觉,打一盆水洗漱干净,很快脱光躺上床,抱着同样脱光溜溜的陛下,准备着一场别之后亲热。</p>
肌肤相触,江弦身体瞬间变得滚烫,一番调情,逐渐进入战斗状态以后,江弦从床头的柜子里取出一包计生用品,这时候忽然被朱琳的握住。</p>
“江弦。”朱琳抬眼看向他,话声又轻又酥。</p>
“嗯”</p>
江弦看了一眼身下的她。</p>
“怎么了”</p>
“别戴了。”</p>
“啊”江弦愣住。</p>
朱琳却一眼认真,指轻挠他的掌心。</p>
“妈今儿的挺有道理,总这么下去也不像话,反正我现在少林寺也拍完了,咱俩是该考虑考虑这些事情了。”</p>
“”</p>
江弦这时候也不好扭捏,媳妇都同意了,他再讲究,显得他好像特无能。</p>
“那我来了。”</p>
“嗯。”</p>
肌肤相触,朱琳身子紧绷,心跳加速,感受着江弦极具侵略性的鼻息,指不由得攥紧了床单。</p>
这、这、这</p>
这不得一窝生五个啊</p>
翌日,江弦睡了个懒觉,睡醒以后,朱琳已经化身厨娘,给他做好了一碗面条。</p>
江弦握着筷子往嘴里挑了一口,不汤浓味鲜,也是浓郁清香,不咸不甜。</p>
他再喝一口面汤,抬起头来,看向朱琳。</p>
揉揉眼眶。</p>
也不知道是不是错觉,历经一夜风吹雨打,朱琳好像越发的妩媚动人了。</p>
当然了,江弦也和各位彦祖一样生猛,一夜十三次丝毫不在话下,绝对没什么腰酸腿软的情况出现。</p>
不过就算这样,出门的时候朱琳特地给他冲了一杯麦乳精让他带着。</p>
麦乳精就麦乳精吧,总比喝红茶菌强。</p>
红茶菌跟泡菜啥的很像,就是自个儿家里弄个空罐子,放点从街坊邻居家弄来的菌种进去,养出个白色膜,这就养好了,直接拿这液体喝。</p>
0年代红茶菌在国内大火,京城里头可以家家户户都养这玩意,当自造的“神药”,闲来没事儿喝两杯,觉得能强身健体。</p>
街坊邻里还要互相传授切磋,挨家串门,相互品评,有一段串门的第一句话就是“尝尝你家的红茶菌”。</p>
到底能不能喝,这不好,反正江弦是看着这玩意恶心。</p>
据这是从国外传来的,但是后来研究才发现,这玩意究其根源是中国,属于出口转内销。</p>
姜昆的相声里就过这个红茶菌,还提了一嘴打鸡血。</p>
字面意思,抽管鸡血给自己打。</p>
据那段时间因为打鸡血风靡,全国的鸡价都涨了一大截。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