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皇亭子</p>
“江弦,今天既然过来了,就先看看改的稿子。”王扶。</p>
崔道怡想尽快将红高粱这篇发表,征得江弦同意以后替他做了简单的修改。</p>
王扶给江弦拎了把椅子。</p>
江弦快速的把修改后的稿子读了一遍,只是改了些错字和病句。</p>
更吸引他注意力的,是稿子上的三条审稿意见,分别是一审、二审、三审的时候填写。</p>
王扶:“自由不羁的想象,汪洋恣肆的语言,奇异新颖的感觉。”</p>
崔道怡:“一开笔就是一场大雾,这是江弦在环之后对战争文学创作观念与法的重新理解。”</p>
光未然:“凸显了民间抗日力量的勃兴,作品中的人物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p>
江弦心里熨帖了。</p>
人民文学这三名编辑对红高粱的评价可以都相当的高。</p>
“王老师,我看稿子没什么问题,你们就用这一发行吧。”</p>
和王扶聊完稿子的事儿,又聊了下座谈会的事情,江弦这才离开沙滩北街2号。</p>
他蹬着自行车,转而往西城新华社大院的方向去。</p>
新华社的大院也叫皇亭子大院,是新华通讯总社在西郊的工作区,也是生活区,好些个新华社的家属也住在这一块儿。</p>
这里北接京西宾馆,西隔马路与空军大院相望,东邻有色金属设计院,南连羊坊店生产队。</p>
门口有收发室,他跟人登记明了来意,没一会儿就出来一个人,正是之前见过面的吴克鲁。</p>
“江弦同志,你来了!”</p>
“吴克鲁同志。”</p>
打声招呼,吴克鲁便带着江弦往皇亭子大院儿里走。</p>
江弦进去以后的第一感觉就是这院子真大。</p>
有约莫十几栋四五层高的苏式建筑,外观、颜色不尽相同,围合成几个独立的院落,勾画出一个整齐典雅的大院轮廓。</p>
地势不平,东边低西边高,和四合院一样,也分前院和后院。</p>
庭院里有树有,进到后院以后,江弦一眼看见车库停放着好几辆红旗轿车。</p>
此外,有曲有直的水泥路引领着通往各个院落的方向,与错落有致的台阶、起伏的地势衔接,显得浑然一体,自然和谐。</p>
“好单位啊。”江弦忍不住赞叹。</p>
唯一的美中不足就是地理位置。</p>
西郊这一块儿这会还比较荒凉,附近都是农村,除了军博和京西宾馆这两座引人注目的建筑,还有围墙围起来的各类关、军队大院,剩下的就只有低而矮的平房断断续续地散落在大片的麦田里。</p>
吴克鲁一路给江弦介绍,什么家属食堂、洗澡堂、卫生所、幼儿园、少年之家配套设施那是相当的齐全。</p>
“你也在这住”江弦问。</p>
吴克鲁嗯了一声,“单位给分的宿舍。”</p>
“那还挺好的,上班距离挺近。”</p>
江弦又想到汪曾祺的夫人施松卿先生,“我也认识一个新华社的人,不过她宿舍是在木樨地那边。”</p>
“应该是分社的同志吧,木樨地那块儿倒是也有宿舍,,没办法,人太多,光这一个院子又要办公、又要生活,肯定住不下。”吴克鲁。</p>
江弦点点头。</p>
住房,即便在0年代也是一个大问题。</p>
不过一想到他已经拿下了两座院子,心里就暖暖的,特别安心。</p>
他跟着吴克鲁走去一座形楼前,楼门口还挂着的白色玻璃罩门灯,一左一右,看上去典雅大气。</p>
“这位就是江弦同志!我想,大家应该对他都不会感到陌生。”吴克鲁郑重其事的给办公室里的同仁们介绍了一下江弦的身份。</p>
很多人目光刷一下便集中到了江弦身上,江弦本人对这种关注弄得有点不适应,悻悻的打了个招呼。</p>
“你拿理解万岁的稿子了么”</p>
吴克鲁给他倒了杯水。</p>
“带了。”</p>
江弦从挎包里取出一份稿子,正是理解万岁这篇报告。</p>
之前任伟东答应过他,新华社会帮他把理解万岁这篇报告出。</p>
“江弦来了”</p>
正和吴克鲁话,任伟东也赶了过来。</p>
他和江弦握了下,道:“报告的事,社里领导班子已经简单的讨论过了,也和市宣传部门通了个气,现在已经敲定下来,决定在市里再组织一场,还请江弦同志你好好准备一下。”</p>
“放心。”江弦认真的点了点头。</p>
等他告辞离开以后,吴克鲁又看了一遍理解万岁的稿子。</p>
听到几名编辑正在讨论着新焦点。</p>
“你们看看这篇稿子。”</p>
吴克鲁把这篇稿子拍到桌上,脸上混合着一种夹杂着激动与感动的奇怪脸色。</p>
“是个新焦点,相互传阅着看下。”</p>
“我看看。”</p>
一名女编辑接过来,瞧了眼标题理解万岁!。</p>
“哟,这题目起的。”</p>
等女编辑看完这篇报告,已经是热泪盈眶。</p>
这份报告很快在办公室传阅起来,每个看完的人都忍不住感叹,这篇报告文笔朴实、情感深切,作者这思想觉悟真是高耸入云,写的非常真诚。</p>
“怎么样”吴克鲁期待着编辑们的反应。</p>
“好啊,特别好,这报告绝对能引起很多同志的共鸣!”</p>
吴克鲁作为这篇报告的推荐者,此刻听到同仁们赞赏理解万岁,马上生出一种当了伯乐的爽感,一种与有荣焉的滋味。</p>
要不是他这么有眼光,他们新华社怎么会拿到一篇这么好的报告!</p>
“这是江弦同志的笔!”他又抛出一个大卫星。</p>
“什么江弦!”</p>
编辑们马上叽叽喳喳起来。</p>
“我还以为是一名军营里的干部写的!”</p>
“是啊是啊,我也是这种感觉。”</p>
“亲赴前线,还记录下这么多战士们的喜怒哀乐,江弦同志了不起啊。”</p>
“怎么不是呢。”</p>
新华社这边马上准备起理解万岁这篇报告文学的出事宜。</p>
不过单纯这么一篇稿子就有点短,出出来就太薄。</p>
吴克鲁给江弦提出个主意,他们新华社可以请几名文学评论家来给这篇报告文学写评论,届时打包成一本报告文学集来出。</p>
江弦没什么异议,直接答应下来,这样的出方式在文学界非常常见,像是高山下的环出的时候,也附带了冯沐和刘白羽两位同志的评论,这能让作品更加多元化,更重要的是能让书摸起来显得更厚实一点。任伟东也觉得这是个好主意,道:“附上文学评论是挺好,但是”</p>
</p>
但是!</p>
江弦心里忽觉不妙,果然,任伟东马上提出:“能不能麻烦江弦同志你再把这篇理解万岁扩展扩展,再多写一些”</p>
“您能不能具体”</p>
“这是我的一个期愿,也是我那天和陈荒煤同志聊这篇报告时,共同产生的一个想法。</p>
当然了,这绝对不是我们新华社对你的要求。</p>
这份稿子现在就能出,但我认为如果在一册单行本里,附加内容超过了正文本身,就会给读者带来比较负面的阅读体验。</p>
所以我想,能不能再把‘理解万岁’拓展拓展,让主题再再”</p>
“再升华升华”</p>
任伟东还在想着词儿,江弦就顺着他的话音给他了出来。</p>
“没错,升华!就是升华!”任伟东拍了下,“你看,你现在这篇稿子有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介绍前线的情况,第二个部分是介绍战士们的喜怒哀乐,那在此基础上,能不能再升华出第三个部分、第四个部分”</p>
咝。</p>
江弦那叫一个无语,新华社这是变着法的给他加大工作量啊。</p>
不过仔细想想,任伟东的也有道理。</p>
要是他自己买一本书,结果发现其中有一半多都是正文以外的内容,恐怕也会忍不住大骂这个作者赚黑心钱、不当人。</p>
“”</p>
他看着任伟东期待的眼光,叹一口气。</p>
理解万岁一开始就只是为了燕大的那场报告而创作,江弦也没想到会有会将这篇文章出,既然要出,那性质就发生了变化,不管从什么角度讲,他都有责任得将这篇文章完善好,达到一个可出的水平。</p>
“行吧,那我再试着补充点内容进去。”</p>
“真的”</p>
任伟东忍不住笑了起来,“之前我和克鲁还都有些犹豫,担心出这个事情以后你会觉得我们难为你,没想到你这个人这么痛快。</p>
你放心发挥,能扩展多少就扩展多少,总之这篇文章我们一定给你出。”</p>
江弦一听。</p>
这先否定再肯定,妥妥的p他啊!</p>
人家领导就是领导,起话来就是有方法、有深度。</p>
他看一眼表,冲任伟东,“现在时间还早,能不能给我找个稍微安静一点的地方。”</p>
任伟东奇怪的看他一眼,江弦解释道:</p>
“你们这皇亭子大院离我家太远,我来这么一趟腿都要跑断了,干脆就在你们这儿写好。”</p>
“直接就能写好”任伟东吃了一惊。</p>
吴克鲁,“去我家吧,我爱人在上班,家里这会没人,很安静。”</p>
江弦也不跟他客气,直接去到吴克鲁的家里,房子就是普通的单元房,不过屋顶很高,里面生活设施很齐全。</p>
江弦看了一眼,这房子属于特讲究的那种,卫生间里居然还带浴缸和抽水马桶!</p>
“这是自己装的”他问。</p>
吴克鲁摇摇头:“五六十年代建成的时候就有了。”</p>
江弦吃了一惊。</p>
别五六十年代了,就算在这个年代,能用上浴缸、抽水马桶这种设施也是很稀罕和奢侈了。</p>
这单位也太有实力了。</p>
在心里感叹一句,他坐在桌前,给钢笔吸饱墨水,展开一沓新华社的稿纸,构思起来。</p>
现在的理解万岁,重点基本上集中在第二部分,讲战士们的喜怒哀乐,以此为基础来呼唤听众对战士们的理解。</p>
拓展升华</p>
江弦皱着眉头,回忆着自己收集的那些素材、蔡朝东的讲演内容、这两天在燕大作报告时产生的一些感悟,以及一些学生提出的问题。</p>
“不就是水文么”</p>
“这个我可太会了。”</p>
江弦哼哼唧唧,仿佛又回到了前世写文的时候,靠着脑袋里近乎爆炸的信息量,一页页的稿纸很快便被写满。</p>
“江弦同志,去我们的食堂吃个便饭”</p>
下班后,吴克鲁回到家里,准备喊江弦去他们院儿里的食堂一起吃个晚饭。</p>
“不用了。”</p>
江弦拒绝了吴克鲁的邀请,“我回去吃,你看看我这篇稿子写的怎么样”</p>
“稿子”</p>
吴克鲁往桌上看去。</p>
夕阳的余韵透过玻璃窗照耀到桌面,光滑的纸面反射出金色的光。</p>
“你这么快就写好了”</p>
“就是做个拓展,又没多难。”</p>
“我看看”</p>
吴克鲁捏起稿子看一眼,这篇理解万岁的稿子明显比之前厚出许多。</p>
之前的原稿是人文社的绿格稿纸,新补充的内容用的是他们新华社的稿纸,所以很好辨别。</p>
吴克鲁简单的数了一下,马上瞠目结舌。</p>
一下午就写了七八千个字!</p>
他先按下心中的惊讶,赶忙看起后面新补充的内容,江弦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又加了个第三部分前方后方,以及第四部分社会的共鸣。</p>
也渐渐将“理解万岁”这个口号,从希望后方青年能够懂得同龄人在前线流血牺牲所蕴含的精神实质,拓展到了呼吁社会各界加强理解和沟通,共同应对时代的挑战。</p>
这不就瞬间升华了!</p>
“好!非常好!”</p>
吴克鲁很高兴,也顾不上吃饭的事情了,赶忙把这份稿子给任伟东送过去。</p>
任伟东在办公室里端着铝制饭盒吃饭,吃着吃着吴克鲁就进来了。</p>
“副总编,您来看看这个!”</p>
“看什么让不让人吃饭了。”</p>
任伟东很不满,不过看到稿子那一瞬间,立马遗忘了这份不快。</p>
他擦擦嘴。</p>
“江弦已经写好了”</p>
“写好了,写了八九千个字呢!”</p>
“这么快!”</p>
任伟东也是吃了一惊,把铝制饭盒一推,将稿子铺在桌面上仔细的读了一遍。</p>
读到最后,已是心潮澎湃,忍不住拍案击节。</p>
“就拿这份稿子去找陈荒煤!”</p>
“这个评论文章就让他给写!”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