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独属于国人的浪漫</p>
“十八个老头,有结果了!”那名编辑嚷嚷。</p>
他一十八个老头,路遥马上反应过来,他的正是文学界最近颇为关注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p>
瑞典文学院有十八个老头,由他们评选出每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最终获得者。</p>
“是谁”周书琪好奇的打听。</p>
那名编辑扬起上的文汇报,“一位哥伦比亚的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评奖作品叫百年孤独。”</p>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p>
路遥赶忙取过他上的那份文汇报,看了一眼,上面有一张获奖者马尔克斯的黑白照片。</p>
在颁奖台上,在密密麻麻的几百张西方面孔中,马尔克斯是画面里唯一没有身着黑色燕尾服的人。</p>
他穿了一件白色衬衫,路遥没有见过这种样式的衬衫,看着不像个作家,反倒像个厨师。</p>
不过</p>
徐中玉介绍,马尔克斯穿的是加勒比人日常穿的利奇装。</p>
马尔克斯认为穿黑色燕尾服非常“不吉利”,所以选择了这样的服饰。</p>
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诺贝尔奖得主不着黑色正装。</p>
除了民族特色的装束,马尔克斯还在胸前佩戴了一株代表好运的黄玫瑰。</p>
“马尔克斯、马尔克斯”</p>
路遥兴奋的念了两遍他的名字,“江弦跟我过,他马尔克斯迟早会拿奖的,就是凭借这部百年孤独。”</p>
路遥至今记得那个夜晚,江弦百年孤独一定会得奖。</p>
没想到他的预言应验的会这样快。</p>
徐中玉在文章里介绍了这名来自拉丁美洲的哥伦比亚作家。</p>
不过实际上,这会儿的马尔克斯已经被哥伦比亚流放了,被祖国流放他乡。</p>
一直到百年孤独被创作出之前,这个倒霉的作家都保持着穷困潦倒、债台高筑的生活状态。</p>
然后幸运女神终于降临,马尔克斯在一个晴日的午后,忽然憋出了他已经憋了足足十几年的开头:</p>
“多年以后,奥雷良诺上校面对行刑队,会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p>
然后,这篇问世了。</p>
在出前,马尔克斯已经一无所有。</p>
在出之后,马尔克斯迅速成为了最富有的作家之一。</p>
一夜之间,几乎全世界都在百年孤独。</p>
西班牙人将其称为一部足以与西班牙文坛“圣经”堂吉诃德相提并论的惊世之作。</p>
全世界都在翻译这部。</p>
出商称百年孤独为无烟工厂,因为它不冒烟,但每天都创造巨大的利润和崭新的纪录。</p>
路遥越看这篇文章,越觉得遗憾。</p>
美国、德国、英国、葡萄牙、苏俄、丹麦、芬兰、瑞典、挪威、荷兰、波兰、日本、捷克、匈牙利、南斯拉夫、罗马尼亚</p>
十几年间,百年孤独在这么多的国家畅销着。</p>
可迄今为止,路遥都没阅读到过这部的中文,甚至在江弦提起之前,他听都没听过。</p>
尤其是从江弦口中得知百年孤独这部有多优秀以后,路遥又感到一种深深的不安和不自信。</p>
百年孤独畅销于世界已经是将近20年前的事情了。</p>
可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法,直到今天,才在国内文坛被提出。</p>
那么,时至今日。</p>
中国的文学还能与世界文学接轨么</p>
还能达到世界级的水平么</p>
中国的作家是否能够得到世界文坛的认可</p>
路遥抬起头来,对上的是周书琪一双同样充满不安与迷茫的眼神。</p>
毫无疑问,两个人此刻都产生了这样的思考和担忧。</p>
可当路遥的目光重新落回到桌面上最后一个匈奴的稿时。</p>
他那充斥着不安的内心,终于慢慢的平定几分。</p>
我们还有江弦!</p>
我们有最后一个匈奴和红高粱这样层次的作品。</p>
难道还不够资格和世界对话!</p>
诺奖得主名单往往是0月公布,到了2月0日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再举行颁奖典礼。</p>
不过山高路远,国内外消息传递困难,马尔克斯获奖的新闻在国内传开已经是颁奖结束以后。</p>
这也多亏了徐中玉,他费大力气写的文章,为这一次的诺奖文学奖做了介绍。</p>
再加上此次是与中国同为第三世界国家的作者获奖。</p>
这和后世一样,每当亚洲作者获奖的时候,国内都会非常关注。</p>
相对应的,这会儿的人比较在意第三世界这个概念。</p>
所以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国内迅速掀起了空前的关注。</p>
与此同时,92年2月的世界文学第六期,同时发表了百年孤独六个章节的内容。</p>
国内的读者马上通过世界文学这册杂志,一睹了百年孤独六个章节的内容。</p>
前面已经过了,中国这会儿还不是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的成员国。</p>
也就是,中国还没有承诺保护世界文学的权。</p>
所以这六章,未获马尔克斯授权,其实是盗。</p>
但是话又回来,这会儿国内法律意识淡薄,文学发展水平也不够,什么文学权根本没概念。</p>
这也就惹得后来马尔克斯愤怒的:</p>
“有生之年不会将自己作品的任何权授予中国的任何一家出社,我发誓死后50年都不授权中国出我的作品,尤其是百年孤独。”</p>
京城。</p>
胡同口仍堆积着未融化的雪。</p>
江弦披着衣服,出去签收西安的来信。</p>
信是路遥寄来的。</p>
他先是在信里讲了讲自己读完最后一个匈奴的感受:</p>
</p>
“这篇,写匈奴,写家族几代人的不同经历。</p>
直到读完以后,我才意识到,的主人公不叫杨干大,不叫杨作新或者是黑大头,更不叫杨岸乡。</p>
的主人公是时间。起初我对你在文中时不时透露以后的故事情节有所疑惑。</p>
我不明白,为什么要在黑大头尚年轻气盛时谈到他儿子与杨家的渊源。</p>
后来才知道,与其你在写,不如你在写时间。</p>
也许时间并不是如我们所想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不是一去不返。</p>
为什么黑家和杨家毫无瓜葛却联系紧密,为什么黑大头会和西北王并肩作战,为什么杨娥子等的伤兵竟然是0,为什么首长同志抱了年幼的杨岸乡</p>
其实并非偶然或巧合,是因为时间。</p>
时间才是主人公。</p>
正如你在里写的,‘时间像是一种零散的纸片,不知什么时候你会将两片拾起,拼成一团,才猛然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p>
我想,其实人在跳跃、穿梭于自己的人生,可能我们见过自己的未来,只是从不曾想到,原来未来会是这么回事。</p>
我读这篇,读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时间中感受到生命。</p>
这刹那,恍惚间有种时间破碎之感,朦胧里明白了‘史诗’的意义”</p>
路遥的文字真挚而充满感情,是极高度的评价。</p>
江弦从这些句子里,能清晰的感受出路遥对最后一个匈奴这篇的喜爱。</p>
尤其是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陕北人,路遥能从这篇中读出感情,读出其他地方人读不出的意味。</p>
像是很多民歌和陕北的传,外地人是不明白的,哪怕看到也不会有多在意。</p>
而像路遥这种从就接触陕北本土地域风情的陕北人,绝对是能看懂的。</p>
这就像是百年孤独,当读者对其中一些结合了拉美当地文化的魔幻情节感到不解,开始解读的时候,无形中对拉美当地的文化开始解读,这样就进一步的了解了当地的文化。</p>
还有黑神话,“天命人”到了隐秘山洞,开了宝箱,看到菩提老祖的壁画,如果这会儿没血没蓝的话还会在山洞里自动回复,这时候中国玩家已经热泪盈眶,但外国玩家就不懂。</p>
这也正是这一类作品魅力所在。</p>
就像黑神话,它会给玩家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p>
但与此同时,又吸引着大批不懂它的外国人试着接触、了解。</p>
路遥又和江弦交代了发行的事情,他代表延河向江弦做出了三点承诺:</p>
第一:全文一期发完;</p>
第二,头头条;</p>
第三,大号字体。</p>
以江弦的分量,文章能刊发在延河上,那这些待遇其实是应该给予的。</p>
来信的最后,路遥询问起江弦最后一个匈奴下卷的消息。</p>
好多作家的写作,都喜欢分卷来写,尤其是长篇。</p>
就拿路遥他自己来。</p>
众所周知的平凡的世界,其实一共分了三部来写,而且是分开发表的,中间相间隔了好几年的时间。</p>
而且这种分开发表,非常不稳定,好多作者因为上卷遭受冷遇,就不会再创作下卷。</p>
还平凡的世界。</p>
路遥写完第一部平凡的世界以后,投稿给当代,结果被杂志编辑一顿挑剔:</p>
“能写出人生的作家,怎么会江郎才尽到这种低劣的程度”</p>
没错,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直接被当代拒稿。</p>
第二部更没有被任何文学刊物接受。</p>
也就是路遥,凭借巨大的毅力,顶着身体的疼痛,咬着牙用命写完了第三部。</p>
结果这唯一被公开发表的第三部,也只是在最边缘的文学杂志上刊发。</p>
最后是上天垂帘,登上广播电台,才使得这部饱受冷遇的作品,以电台定时广播的形式,在一百天里,征服了足足3亿听众。</p>
顺带一提。</p>
当代拒稿平凡的世界的那位编辑叫周昌义,他后来还拒稿过一篇。</p>
叫白鹿原。</p>
关键哥们人走了嘴还是硬的,后来问起他这事儿,他还呢:</p>
“还会拒稿,平凡的世界和白鹿原我都看不下去。”</p>
“只有废都能一口气看完!”</p>
江弦也没办法给路遥一个确切的创作完成时间。</p>
最后一个匈奴这篇的下卷,在江弦看来,是有诟病之处的。</p>
它的上卷,一件事又一件事,一代又一代,展现如史诗般开阔壮丽,有种苍茫之感。</p>
但是下卷,时间流动较慢,一天又一天,而且大段的篇幅讨论人生哲理或是治理政事之道,抑或是艺术欣赏。</p>
不得不,原作者高建群同志的知识面确实广阔。</p>
但是写的就要比上卷潦草太多,江弦觉得就只有这种水平的话,除非他能把下卷改成上卷的那个质量,不然也没必要再发表,发表了反而有狗尾续貂之嫌,降低的评价和质量。</p>
所以在回信之中,他没有给路遥一个马上就会写下卷的承诺,就连会写下卷的承诺都没给。</p>
这也是文学界很正常的事情,有些作家常常隔了几十年,才会动笔写的后面几部。</p>
这天,江弦收到京城作协那边儿的通知,他去人民文学的调事成功,调令已下。</p>
他收到通知不久,王濛就找上了他家的门,里还拎了一瓶酒,葡萄酒。</p>
“去年我应邀带团去法国访问,听法国的葡萄酒不错,临近回国的时候,我就用攒下来的外汇买了几瓶当地的红酒,一直舍不得喝。”</p>
“那怎么舍得带来我这儿”</p>
“哼,现在都你是三多先生,酒多、文章多、朋友多,我来你这儿带酒当然要带一瓶好酒,免得被你看不起。”</p>
“三多不是房子、文章、朋友么什么时候又改酒多了”江弦哭笑不得。</p>
其实也正常,他和王濛喝酒比较多,在王濛这一圈朋友里,三多自然是这三多。</p>
至于在另一圈常常参观他家大院子的朋友那儿,就是他房子多。</p>
他这三多先生,怎么叫都可以。</p>
就是后世万一真有人要琢磨他这个雅号,万一一人一个法,意见不同的话,恐怕要撸起袖子争论上好半天才行。</p>
“我这次过来,还有两个好消息要带给你。”王濛把酒给江弦倒上,满脸喜色。</p>
江弦家里就有高脚玻璃杯,是了外汇券买来的,正适宜喝红酒。</p>
他醒着杯里的酒液,看向王濛。</p>
“两个好消息”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