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都市言情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406章 “当我站在尼采的角度”
    第406章“当我站在尼采的角度”</p>

    评论写完,李陀读了两遍,自觉满意。</p>

    翌日一早,他便迫不及待的将十八岁出门远行的稿子,连带着他的这篇文学评论,一并给城编辑部寄去。</p>

    路途遥远,这封信寄到广州的时候,已经是六月。</p>

    与此同时,城这本双月刊,94年的第3期期刊也已经在六月份发行。</p>

    这一期的城以头条的形式,以及绝大部分篇幅,刊发了江弦的两篇,漂流者以及饥饿游戏。</p>

    要知道,江弦上一次在国内发行作品,已经是去年秋天的事情了,还是在延河发表的一部长篇最后一个匈奴。</p>

    之后他就出国学习,除了有几家杂志社的集中收录了他曾经发表过的作品出,江弦就再没有什么新作在国内问世。</p>

    一向创作力旺盛的作家江弦忽然沉寂这么久,他的读者们等的那叫一个望穿秋水。</p>

    等待的同时,对江弦下一部作品的期待也在无形的提高。</p>

    毕竟你憋了这么久,想必一定是有什么大动作,才耗费了这么长的时间。</p>

    而漂流者和饥饿游戏这两篇在国内的首发,也让读者们感觉到,他们的期待被满足了不,被塞满了。</p>

    在读者心目中,江弦这个名字就是高质量的保证。</p>

    自他开始写作以来,发行的每一部作品,都维持着极高的水准,为他积攒下了超绝的口碑。</p>

    城发行以后,让读者们感到失望的是,江弦的新作并不是最后一个匈奴的下半册。</p>

    但这份失望的情绪很快就被抛之脑后。</p>

    漂流者和饥饿游戏两篇虽然都是偏向西方风格的文学作品,但其质量绝对没有辜负读者们对江弦的期待!</p>

    漂流者情节紧张和感人,通过傅三明在海上漂流的经历,探讨了信仰、生存与残酷的人性等问题,故事结尾还有两次反转,让人头皮发麻。</p>

    饥饿游戏从设定上就堪称是脑洞大开,意想不到的情节加上丰富的象征意象,让这部作品的内涵更加深邃丰富,阅读的同时,自己也仿佛在跟着主角冒险。</p>

    在国内基本上千篇一律的传统文学语境下,两部一问世,瞬间便刺激到了国内读者们的味蕾。</p>

    阅读这两篇不同于国内主流文学的,简直是前所未有的新鲜体验,无与伦比的阅读盛宴。</p>

    连带着最后一个匈奴下册仍没问世的不痛快,也被读者们遗忘了。</p>

    在阅读过后,他们纷纷将这两篇推荐给亲人朋友,越来越多的读者们了解到这两篇,踊跃购买,竞相阅读,很快形成了一股炙热的潮流。</p>

    3万份、2万份、4万份</p>

    读者们汹涌的热情,让销量持续萎靡的城迎来了一个惊天的上涨。</p>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94年第三期的城就再次打破了创刊之初曾创下6万多份的发行记录。</p>

    即便是文学期刊最鼎盛的今天,这份成绩也绝对能让城跻身于一线文学期刊的前列。</p>

    城的苏晨断定,这一期杂志的销量应该可以轻松的突破一百万。</p>

    一百万啊!</p>

    出这个数字的时候,苏晨自己都觉得震撼。</p>

    以前都文坛有个“江弦现象”,江弦的只要发表,一定会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轰动。</p>

    此前,苏晨不以为然,如今才真切的感受到这位作家的威力。</p>

    这就是江弦在中国读者当中的号召力!</p>

    当然了,城的热销也要归功于漂流者和饥饿游戏两篇绝佳的质量。</p>

    次月,便开始有漂流者和饥饿游戏两篇的文学评论在各大刊物上涌现。</p>

    相对而言,评论家们关注度更高的是漂流者,毕竟科幻在国内算是比较冷门。</p>

    读书杂志上,学者、作家、哲学研究者,也是国内目前对尼采研究最深的哲学学者周国平,发表了文学评论读‘漂流者’:岛和老虎,一种尼采或存在主义式的解读。</p>

    周国平,上个月他身边很多人都开始讨论漂流者这篇,还有很多人推荐他去阅读。</p>

    不过他是一向对跟风不感兴趣的人,对漂流者下意识的敬而远之。</p>

    结果他还是被人性击败了。</p>

    上个月单位给他发了一张券,去售报点不多不少刚好抵一本城的杂刊。</p>

    于是买下94年第3期的城,通篇阅读过后,他很快便被漂流者的故事深深吸引了。</p>

    所谓“太阳底下,并无新事”,最初在周国平看来,这片漂流者的有趣之处,和很多人看过的名著鲁滨逊漂流记是差别不大的。</p>

    不过多元的背景、带着多元文化的主角,就让他觉得新奇,漂流部分的教科书写法也让他获得了极佳的阅读体验。</p>

    而且,作者在写作前明显做了大量的准备,使得的细节极其真实。</p>

    “江弦甚至连老虎的粪便是什么味道都有详细的描写!”</p>

    写作写到了这个程度,他作为一名读者焉能不身临其境</p>

    然而读到后面的部分,他这名整日与尼采为伴的学者,也被江弦所引出的哲学思考所吸引了。</p>

    中国人向来最爱无神论。</p>

    傅三明出第二个故事的时候,西方人恐怕还得在两个故事间挣扎一会儿。</p>

    但天不怕地不怕的中国人完全能够立刻接受第二个自相残杀、同类相食故事。</p>

    他万万没有想到,江弦会让读者在这篇里,去想一会儿人性,人生这种沉重的话题。</p>

    “尼采在善恶的彼岸中写道: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p>

    借用尼采的哲学分析并高度评价过漂流者这篇以后,周国平在文章的末尾以这样一句话推荐了漂流者这篇:</p>

    “我们需要这个故事,当然不是为了掩饰我们的兽性,更是为了对我们的人性怀有信心。”</p>

    周国平发表在读书上的这篇文学评论,很快在知识分子群体当中引发了轩然大波。</p>

    读书是由三联书店主办的刊物,是中国知识分子们最钟爱的杂志之一,影响力极大。</p>

    至于三联书店,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三联就是“生活、读书、新知”三家联合,解放前,生活书店、读书出社、新知书店三家合并,成立三联书店,国内文学界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不过建国以后,三联书店被并入人民出社,至今还未恢复其独立建制,只有一个独立的编辑室。</p>

    在周国平的这篇文学评论发表以后,很多读书的读者纷纷给读书的编辑部写信,谈论自己对漂流者这篇与周国平相同以及不同的看法,以及一些受到周国平的启发。</p>

    “薄薄的十几页真相让人彻底心碎,实在太难形容这种真相和阅读的故事之间巨大的落差感了,这得让人拥有一颗多么强大的心脏啊!”</p>

    “无法评,这部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文字很美,很久没看到这样令人感动的了。”</p>

    读书平时的读者来信不多,这下编辑室里难得的热闹。</p>

    “城发的,怎么读者们的意见全寄到咱们这儿了”编辑王志峰端起茶缸喝一口水,调侃着。</p>

    “不过总体看来,读者们对漂流者的评价都很高啊!”</p>

    “是啊是啊。”</p>

    另一名年轻的女编辑魏道:“我也是看了读者们的信,昨晚熬夜看了一遍这篇太毛骨悚然了,江弦得多有想象力,才能能想出这样的故事。”</p>

    “毛骨悚然”王志峰摆摆,“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这篇太不恰当了,照我看,应该这是不可琢磨的精妙绝伦,宛如亲历的惊心动魄。”</p>

    </p>

    “都觉得这好啊”</p>

    另一名男编辑老周来了兴趣,“有没有这不好的我还没见过哪篇能好到没一个人唱反调的。”</p>

    “有,怎么没有。”</p>

    王志峰笑了笑,“有一个读者,认为江弦是卖国贼。”</p>

    “怎么”</p>

    “这人觉得江弦把傅三明一家人的形象写的太负面了,通篇看下来,干坏事的全是中国人,这完全是抹黑中国人的形象。”</p>

    “这不放狗屁么”</p>

    老周被气乐了,“人家这是写这些东西的么这都不算是在鸡蛋里挑骨头了,这都把问题找到蛋壳外面去了!”</p>

    “就是啊。”</p>

    “这种人就是屁股决定脑袋,看马尔克斯觉得是哥伦比亚奸,看米兰昆德拉是捷克奸,看黑塞是印度奸,总之断章取义,抽丝剥茧,然后大骂一通,觉得自己沐浴在觉醒者的光辉当中,倍儿有面儿。”</p>

    “哈哈哈。”</p>

    “的有道理。”</p>

    编辑们都乐。</p>

    王志峰这个时候轻笑一声:“你们可别,人家可真是振振有词。”</p>

    “怎么的”</p>

    “这读者不知道从哪儿看来个解析,其实船是傅三明他爹让管家炸的,目的就是为了炸船骗保,因此,这才有了傅三明在美国的吃穿不愁,所以人在最后了,这是江弦抹黑中国人的形象。”</p>

    “拉倒吧。”</p>

    编辑们纷纷嗤笑,年轻编辑于更是幽默。</p>

    “按他的法,那江弦应该被表扬才对啊!”</p>

    “怎么”</p>

    编辑们都朝他看去。</p>

    “你们都忘了”</p>

    年轻编辑笑了笑,解释道:</p>

    “这艘船可是日本的啊!”</p>

    “傅三明一家这哪是在骗保”</p>

    “这是在抗日啊!”</p>

    王志峰一拍大腿。</p>

    可不咋地!</p>

    按照江弦所写的时间点,故事的发生时间大概是“五,四”之前。</p>

    傅三明一家坐的则是日本货船“齐姆楚姆号”。</p>

    要是真按照这读者的法,真的是傅三明他爹炸了这艘日本货船。</p>

    那这哪是傅三明他爹骗保</p>

    这是傅三明一家人以身殉国啊!</p>

    “哈哈哈,于,你这脑袋真是绝了!”</p>

    “是啊是啊。”</p>

    “咳咳。”</p>

    编辑部里的气氛轻松且愉快了一阵,主编老范赶紧咳嗽两声。</p>

    “好了好了,现在中日友好呢,咱们不要这么去揭友邦的伤疤。”</p>

    “这一次城不是发了江弦的两部嘛,另一篇饥饿游戏反响如何”</p>

    “您那篇惊险科幻。”</p>

    这会儿的国人还不理解什么是科幻,大部分人把这一类称为惊险科学幻想。</p>

    而惊险科学幻想,在当下的中国,是一个谈起来人嫌狗弃,私底下又很受读者欢迎的题材。</p>

    去年,写十万个为什么的叶永烈老爷子,就被他们读书上的一篇稿子猛烈质疑。</p>

    是什么点燃香烟,一闻烟味就能使人麻醉的毒气香烟。</p>

    还有把左轮枪改为微型激光枪。</p>

    你写的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p>

    你写这些,万一教坏我们家孩儿怎么办</p>

    老爷子也很委屈啊。</p>

    他也有话要。</p>

    我的都是在公安b的群众出社出的,都是得到公安认可的,怎么会教坏你们家孩子呢</p>

    不过他委屈也没用,家长们不听这个。</p>

    总而言之,科幻这会儿在国内的地位和黄书其实差不了多少。</p>

    看的话谁都爱看。</p>

    但是谁都不觉得这种是能登大雅之堂的东西,他是洪水猛兽也没啥毛病。</p>

    据,英国科幻家阿尔迪斯访问中国的时候,曾经中国一些科普创作的人员座谈。</p>

    这时候竟然有人问了一个非常可笑的问题:</p>

    “英国的科学幻想怎样教育青少年掌握科学知识”</p>

    你从这问题就能看出,其实国内很多人根本不了解到底什么是科幻。</p>

    “一开始,我以为没人会看好这篇,不过好像这还挺受欢迎的。”编辑王志峰这时候。</p>

    “是啊,我昨天才看见,文艺报上居然还发饥饿游戏的文学评论了,称赞了饥饿游戏这篇。”编辑于道。</p>

    “文艺报”</p>

    主编老范吃了一惊。</p>

    文艺报可就是文化界主流的声音了。</p>

    这是什么情况</p>

    以前惊险科学幻想人嫌狗弃。</p>

    怎么到了江弦笔下,情况就变得不同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