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医只一眼就知道苏虞在想什么。</p>
他这个侄女,同理心特别强,这事儿好也好,不好也不好。</p>
好在,她能感知并且理解病人的苦痛,这样的大夫才是真正的医者仁心。但同样的,把病患的痛苦绝望都积攒在自己心里,哪一天承受不住了,这个人也毁了。</p>
“阿虞,有道是尽人事听天命。我们已经尽了自己所有的努力,便不该再过多的苛责自己。”</p>
苏虞笑了笑:“王伯父,我明白的。”</p>
这么多病人,都把希望都寄托在他们这些医者身上,她又有什么资格颓丧萎靡。</p>
苏虞打起精神继续给众人分药:“每人半竹筒,喝完药都好好休息。”</p>
“多谢苏大夫。”</p>
“不客气,好好休息,下一次喝药在下午酉时。”</p>
分完药,看了看病人的情况,苏虞回到药房。</p>
药房门口的篓子里放了一篓新鲜的青蒿,茎面棕黄,叶色暗绿,茎根破口处还有棕色的新鲜沁渍。</p>
苏虞只看了一眼,脑海里就自动浮现出有关青蒿的一切。</p>
青蒿,菊科、蒿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喜阳怕积水,全国大多数地方都有种植,生长期在每年的三月至九月,如今正是青蒿生长旺季。</p>
味苦,性寒、凉,无毒,有清热、解暑、凉血、利尿、健胃、止盗汗,驱风止痒的功效。</p>
其中蕴含的青蒿素,更是治疗疟疾的重要药物。</p>
可是,这些青蒿为什么没有用呢?</p>
苏虞看着这些新鲜青蒿,百思不得其解。那么多抗疟的药方子,用到青蒿的几乎寥寥无几,反倒是常山用得更多。</p>
除了东晋葛洪在其肘后备急方中提到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p>
青蒿素不耐热,水煎法容易破坏其中的有效成分,因此通过冷浸榨汁的方法确实能最大程度保留其功效。</p>
只是这个方子早在一开始就已经试验过。</p>
不仅没能起到灭杀疟原虫的功效,反而造成了副作用。</p>
</p>
青蒿性寒,对于肠胃的刺激性很大,容易造成腹泻。</p>
但葛洪的医书中既然记载了这个方子,就明这个方子一定有用。况且后世医者已经确确实实证实了青蒿中的青蒿素在治疗疟疾方面的重要作用。</p>
这两者之间一定有什么关窍是她没有想清楚的。</p>
苏虞想着,坐到书案前,拿起一本新送进来的医书。</p>
这些书都是苏虞让周邑找的,有关治疟抗瘴又或者和青蒿一属有关的医书杂记。</p>
青蒿,味苦、辛,性寒,清热、凉血、退蒸、解暑、祛风、止痒之效,可作阴虚潮热的退热剂,也可止盗汗、中暑等。</p>
这些都是已经知道的,没有新的东西。</p>
苏虞放下书,又拿起另一本书。</p>
这本书是文人沈括写的杂记笔谈,因是在润州梦溪园所作,故而又被称为梦溪笔谈。</p>
全书共三十卷,其中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卷,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药、历史、文学、艺术、人事、军事、法律等诸多领域。</p>
范围之广,可称之为传世之作。</p>
苏虞看着扉页上用正楷书写的漂亮的四个字——梦溪笔谈,眼里闪过一丝怅然。</p>
她没想到在这个世界,也有一个沈括,同样写出了这本传世之作。</p>
这本书,仿佛一个隐秘的联系,将两个世界连接。</p>
苏虞并没有太抱希望,但还是翻到了写有青蒿的那一卷,只一眼,她便忍不住站了起来。</p>
只见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明确写道:“青蒿一类,自有两种,有黄色者,有青色者,本草谓之青蒿,亦恐有别也”。</p>
她明白了。</p>
她要找的青蒿,不是黄茎绿叶的青蒿,而是茎叶都是深青色的青蒿。黄茎绿叶的青蒿不含青蒿素,茎叶深青的那种才有丰富的青蒿素。</p>
苏虞拿着书,冲出药房。</p>
“王伯父,我找到了,我要找的青蒿不是现在这种,而是茎叶都是深青色的那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