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其他类型 > 大明:朕才是帝国之主 > 第4章 登基
    看着眼前的文华殿,朱由校心有感慨,今日开始就大不同了。</p>

    文华殿始建于明初,位于紫禁城东部,协和门以东,与武英殿东西遥对。文华殿为主敬殿大学士的值房,同时也是经筵等宫廷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p>

    最初文华殿是皇太子们的正殿,太子在这里接受教育、举行冠礼等活动。皇帝出巡或卧病不能行使权力时,太子也可以在这文华殿中“代理皇帝”,处理政务。</p>

    朱由校走进文华殿内,此时司礼监秉笔太监王安早已站在宝座旁等待着他,台阶下方群臣早已分为两列站好,张维贤,杨涟等人纷纷站回到队列中属于他们自己的的位置上。</p>

    等朱由校在宝座上坐好,群臣参拜:“臣等参见皇长子殿下。”</p>

    朱由校微微抬:“众卿平身。”</p>

    群臣起身,重新站好。这时队列之首,内阁首辅方从哲当先站出:“臣内阁首辅方从哲恭请皇长子殿下登基。殿下乃先帝嫡脉,天潢贵胄。今先帝龙驭宾天,社稷动荡,国不可一日无君。殿下当速选吉日,承继大统,以安民心,以定社稷。”</p>

    “臣等愿肝脑涂地,辅佐殿下,请殿下顺应天命,从速登基为帝!”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和道。</p>

    等众人完,礼部尚书之一的沈?出列道:“殿下,先帝在病榻时,曾托付微臣率领礼部准备皇长子殿下您的登基事宜,目前登基大典的相关事务已经准备完毕。</p>

    然因奸妃西李侍霍乱朝纲,导致误了时辰。为了社稷稳定,登基大典宜早不宜迟,今内阁与礼部商谈,定吉日为九月初六。”</p>

    沈?,字铭镇,乌程(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在泰昌帝时期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浙党人。</p>

    朱由校点头应允道:“既如此,便依汝等所言。”</p>

    刚刚完,兵科左给事中杨涟出列道:“殿下,先皇驾崩,国不可一日无主,如今新君已立,然那奸妃西李侍却趁占据乾清宫多日,实乃大不敬之举。乾清宫乃天子正寝之所,岂容他人擅居?殿下当速下旨意,令其移出乾清宫,以正朝纲,安天下臣民之心。”</p>

    乾清宫:明朝时期,皇帝居住并处理政务的寝宫。明代的4位皇帝都以此为寝宫。皇帝会在此接见大臣、举行重要的仪式和决策国家大事等。</p>

    此话一出,朱由校便仔细的观察着台阶下群臣的表情。台下开口附和的朝臣占据群臣中的绝大多数。</p>

    而那些神色黯然,不言不语的就是其他党派了,包括现在的浙党领袖内阁首辅方从哲也一样。这明东林党已经在朝堂上占据绝对的优势。</p>

    “从龙之功啊,世上不知有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儿,现在就明晃晃的摆在眼前。那么接下来历史中有名的“移宫案”这场大戏就要开唱了。只要这场戏唱圆满了,那么东林党的声望就会达到顶峰。</p>

    而现在自己尚未正式登基称帝,也需要借东林党人之尽快登上皇位。不过这功劳要分润一些出去,让我看看怎么操作一下。”朱由校心里琢磨着。</p>

    朱由校假装沉吟后道:“杨爱卿所言极是,那便依卿所奏,着人传旨,令西李侍,即日起,速速移出乾清宫,迁至仁寿宫哕鸾宫,不得有误。”</p>

    杨涟再次拜道:“殿下圣明,如此方显殿下之威德,定能使江山稳固,社稷安宁。”</p>

    朱由校环顾群臣,神色肃穆道:“此事务必妥善处置,不得再生波折。”然后正打算将魏国公徐弘基、英国公张维贤这俩人推出来的时候。</p>

    杨涟又继续拜道:“殿下,臣,建议此事由”话还没完。</p>

    突然间,队列中有个一身盔甲的老大臣一个箭步窜到前头,结果速度太快,自己把自己绊倒了。于是一个滑跪就到了最前面,倒头就拜,一边拜一边喊道:“殿下,老臣张维贤,愿为殿下效犬马之劳。此事就交给老臣来办吧。”</p>

    </p>

    整个文华殿一片寂静,大家都被英国公张维贤的操作惊呆了。看看这动作“大礼下拜”!听听这话“犬马之劳”!</p>

    日啊!您可是堂堂国公啊,为了抢个从龙之功,至于么?这个奸诈的老头,老奸巨猾的老货!</p>

    杨涟瞬间懵逼了,半弓着身待在原地,还有后半句话不知该如何了。</p>

    朱由校也愣住了,古人言,老而不死是为贼。真不愧是几朝的元老,果然会揣摩上意,见缝插针,有功就捞。</p>

    于是,朱由校便顺水推舟道:“既然英国公如此大礼相求,那便劳烦英国公走一趟了,此事便交由你去办吧。”</p>

    “老臣遵旨。”英国公张维贤站起身来,一瘸一拐地向殿外走去,路过魏国公徐弘基时还冲他挤了挤眼,气的魏国公徐弘基胡子都快翘起来了。</p>

    魏国公徐弘基,字绍公,原籍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中山王徐达的第十四世孙。泰昌帝时期,协守南京兼领后军都督府,提督操江。</p>

    历史中,是明朝、南明军事将领,崇祯十七年(644年),徐弘基去世,被追赠太师,谥号庄武。</p>

    历史中,徐弘基死后,其子徐子胤袭爵。弘光元年(645年),随着南明弘光朝的覆亡,徐子胤与赵之龙等人一同投降了清朝。</p>

    历史中,徐弘基的从子徐仁爵在台州拥戴鲁王朱以海,被封为定南伯,永历八年(654年)与张名振攻崇明岛,战败牺牲于大海之中。</p>

    没过一会儿,英国公张维贤便带着上直亲卫左金吾卫的两队人马,站在乾清宫前。</p>

    张维贤望向乾清宫那紧闭的宫门,还有挡在门前的宫中净军,眉头紧皱,微微抬起,身后的将士们立刻挺直了脊梁,严阵以待。</p>

    “放肆!尔等兵围乾清宫究竟意欲何为?里面可是太后娘娘,尔等这般行径,可知是要掉脑袋的?还不速速退去!”一个太监净军统领持棍棒,上前呵斥道。</p>

    张维贤上前几步,一脚踹翻挡在他身前喊话的这个太监净军统领:“狗一样的东西,也敢挡在我的前面,对我舞枪弄棒的。来人,拿下,拖远点斩了!”</p>

    后面顿时上来两名士兵按住那太监净军统领,拖了出去。一会儿便传来“啊”的一声惨叫,吓得周围的宫女、太监、宫中净军们都噤若寒蝉,一动不敢动。</p>

    张维贤站在乾清宫门前冲着里面喊道:“本公张维贤,奉大明皇长子殿下旨意,令李选侍,速速移出乾清宫,迁至仁寿宫哕鸾宫,即日搬离,不得有误。”</p>

    乾清宫周围一片寂静,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p>

    乾清宫殿内,西李侍听闻外面的动静,心中大怒。她本想凭借自己的段继续掌控朝政,却没想到张维贤竟敢如此大胆。</p>

    “张维贤,你这是要造反吗?”李选侍的声音从宫殿内传出,带着愤怒与不甘。</p>

    “造反?呵呵,的严重了。本公再一遍,里面的人速速开门,不然本公调兵前来兵围乾清宫,到时候里面的人尽皆杀无赦!本公言尽于此,不要逼本公动!”张维贤恶狠狠的喊道。</p>

    他妈的,老子主动请缨来的,搞不定这事儿我的老脸就丢尽了!老子纵横京师几十年,除了皇帝还没怕过谁。</p>

    都是老头了,张维贤表示自己丢不起这么大的人,谁敢让我丢脸,我就让他成为死人!神挡杀人,佛挡杀佛。</p>

    李选侍此时在乾清宫殿内已经坐蜡了,她什么都想到了,包括哪个大臣来该如何狡辩都想好了,万万没想到来的是一群士兵,还是英国公张维贤这个无法无天的勋贵带头。</p>

    </p>

    张维贤见还是没有人开门,冲着身后的左金吾卫士兵一挥道:“冲进去,将人全部拿下。”</p>

    完,身后的士兵便冲了上去,不费吹灰之力,乾清宫大门就被打开了,原来根本没人挡在门前,甚至连门栓都没插,太监宫女们也不傻,也都被吓怕了,出工不出力。</p>

    “太后娘娘不好了,英国公带着人冲进来了!”一个太监慌慌张张跑来向李选侍禀报。</p>

    李选侍听闻此言,问道:“崔文升呢?”</p>

    “崔公公太后您有事儿吩咐他去做,早就已经出去了。”太监回道。</p>

    沉默片刻,李选侍心中明白今日之事已无法挽回,自己不想搬也得搬,已经由不得她自己了,就是主动搬离尚能保存颜面,或者丢尽颜面被人架出了。</p>

    李选侍站起身来,缓缓走了出去,看着张维贤和他身后的已经控制住殿内内侍们的士兵们。</p>

    “张维贤,你以为你今日之举就能改变一切吗?你莫要以为有几分兵权在,便可为所欲为。本宫在这宫中经营多年,岂会轻易被你逼迫。”李选侍嘲讽地道。</p>

    “呵呵,随便你什么吧,口舌之利而已。”张维贤紧接着上前一步,郑重的再次道:“奉大明皇长子殿下旨意,令李选侍,速速移出乾清宫,迁至仁寿宫哕鸾宫,即日搬离,不得有误。”</p>

    沉静许久,在张维贤和身后将士们的强大压力下,李选侍的脸色渐渐变得苍白。李选侍最后仰头望了一眼这代表着至高皇权的乾清宫,抱起亲生的八公主,便带着几名近侍匆匆离去,去往仁寿宫哕鸾宫。</p>

    从万历四十八年,九月初四李选侍被迫离开乾清宫后,朱由校就被迫开始了两次迁宫。</p>

    从文华殿出来以后,朱由校先是被东林众臣安排到了太子宫居住,那东林党人不知道怕什么,就是不让张维贤派士兵们保护朱由校,结果就是李选侍还不死心,亲自前来骚扰,东林党安排的人根本挡不住,屁用没有。</p>

    李选侍在试探两次以后,第三次便直接冲了进来,坐在朱由校桌案前的地上,那眼泪就跟捅破了泪腺似的,哗啦啦的流啊。</p>

    一边哭一边用绢擦,还边哽咽着:“皇上,你看你从没了母亲,是我抚养你长大的,没有辛劳也有苦劳,就冲这个,当个太后不过分吧?你以后就是大明之主了,要赏罚分明啊”</p>

    卖惨邀功求封三件套,这女人脸皮真是厚的没边了,“朱由校”亲生母亲王才人怎么死的,真当朱由校不知道啊。</p>

    最后还是张维贤来了,才把李选侍赶走。</p>

    有了这次事件以后,吓得东林党的人怕再生事端,连夜再次给朱由校迁宫,迁居到慈庆宫居住。这次就由张维贤派士兵们保护了。</p>

    张维贤这老货奸滑似鬼的,趁着这个会,动不动就来和朱由校拉关系,套近乎,里里外外的意思就是我封无可封了,我的儿子们可以被荫封啊。</p>

    朱由校腻歪的啊,最怕这种老货了,前世公司里的那些从创业开始跟着他的老人,在公司上市以后,就开始动不动耍大牌,摆资历,亮老资格,关键是自己还不能直接给辞退,不然就寒了挂起来了事。</p>

    朝堂上东林党人和李选侍的人互撕,一个贼心不死想要继续摄政,不然就要求退一步当个正儿八经的皇太后,东林党人这边就是丝毫不退一步,什么要求也不同意,火急火燎的准备朱由校的登基大典。这两边在干架,朱由校在看戏,反正对他没有任何影响。</p>

    万历年间,大明接连发生红丸案、移宫案,泰昌帝即位一月便驾崩,朝堂之上,各方势力,为逐利益而争斗不止,大明王朝内忧外患交困,百姓无不胆颤心惊。</p>

    万历四十八年,九月初六,登基大典。</p>

    刚年满十六岁的朱由校,上具衮冕服,于文华殿前设香案酒果等物,行告天地礼,这是祗告天地。</p>

    随赴至奉先殿谒告祖宗,以祈求祖先庇护,这是祭祀宗庙。然后行至社稷坛祭祀,以祈求社稷神灵的庇佑。</p>

    随后诣文华殿即位。</p>

    一路上鸣钟鼓,锦衣卫设卤簿大驾,上换服衮冕。</p>

    御文华后殿,文武官员各具朝服于文华门内外丹墀伺候。</p>

    鸿胪寺引执事官进至文华后殿,将行礼之时,照旧制,传旨百官免宣表、免贺,至行五拜三叩头礼。</p>

    传毕,方引执事官就次,行礼赞。各供事奏请升殿,上繇中门出,升宝座。锦衣卫鸣鞭,鸿胪寺赞五拜三叩头礼。</p>

    随后对诏书加盖玉玺:</p>

    讫,百官出至承天门外,俟翰林院官赍诏用宝。</p>

    讫,序班,随举诏案于殿中。鸿胪寺请颁诏,翰林官捧诏授礼部官,礼部官受诏书置于案上云盘内,从殿左门出。</p>

    鸿胪寺官奏礼,毕,驾兴。</p>

    到承天殿承天门上宣读即位诏书:</p>

    诏案至午门外,礼部官捧诏至云舆内,捧表官奉即位诏,跪趋置于预设之案前,以诏授受表官,受表官跪而置诏,退而后已。继而宣表官跪进,宣读即位诏。宣诏之时展表官司开诏之事。行礼如尝。</p>

    即位诏书内容如下:</p>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先皇骤崩,归于五行,朕承皇天之眷命,列圣之洪休,俯荷臣民之望,奉大行皇帝之遗命,属以伦序,入奉宗祧。谨于今时祗告天地、祖宗、社稷,即皇帝位。”</p>

    思先皇之付托,深觉责任之重大。当务以敬天法祖为首,以保民安国为要。整饬吏治,任贤用能,使朝纲清正,政治清明。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使百姓富足,社稷安宁。兴学重教,以培人才;修文偃武,以致太平。</p>

    自今而后,君臣一心,上下同德。凡我臣民,当效忠诚,勤勉奉公,共图国家之昌盛。大赦天下,与民更始。其以明年为天启元年,望我大明,永享太平。”</p>

    钦此。”</p>

    百官朝拜:</p>

    诏宣毕,百官以官秩之高下,依次向帝行朝拜之大礼,行鞠躬、跪拜、伏地之举,且山呼万岁。</p>

    仪毕,诏书迎至礼部,颁行天下。</p>

    登基大典结束后,朱由校在奉天殿接受文武百官的正式朝贺。看着台阶下文武百官们按照品级依次排列,向他行朝拜之礼,并高呼万岁时,一种无法言明的感觉不由自主的就冒了出来,似激动、似沉重。</p>

    从此以后,朕!就是大明皇帝!朱由校!</p>

    朱由校居高临下的看着台阶下那些欢喜的东林党们,嘴角一抹冷笑一闪而逝。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