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都市言情 > 从百事乐队走出来的唢呐神医 > 第6章 工尺谱
    次日又是忙碌的一天,从早上六点开始不停地有亲戚邻居过来吊孝,一直到晚上报庙就没有个闲下来的时候。</p>

    王二在爷爷的催促下还是上了二百块礼,写礼单的大叔很是怪异,有心问他们之间有什么亲戚关系又不好意思开口,写完礼递给伙子一条毛巾目送他又回到乐队继续吹奏。</p>

    晚饭吃的是宽面叶,按照老辈的法是给亡魂搭桥的,究竟搭的是什么桥谁也不清楚,但是给逝者碗里的的面叶要用两根筷子挑起来担在碗上形成一座桥的形状,很形象!</p>

    报庙的过程最是隆重,亲戚朋友邻居都要过来跟着队伍走一遍,上礼最多的也是这个时候。以前是要打火把照明的,现在都用点了,只不过正是夏天,七八点的时候天还没黑透照不照电影响不大。</p>

    报庙吹奏的曲子最见功夫,在土地庙摆上供品点燃引魂香就要吹奏引魂曲。王二吹奏的时候特别动情,即便是一些大老爷们也被撕心裂肺的唢呐声给带的泪眼汪汪。</p>

    从土地庙到逝者家要一步三叩首,走在最前面的闺女、儿媳,也许是唢呐声太上头,宋莹莹的姑姑在前面哭的几近昏厥走不动路,让宋莹莹姐弟俩差点搀扶不住。</p>

    最辛苦的可能就是孙女宋莹莹了,自己一边涕泪长流一边还要搀扶痛哭流涕的姑姑,回到家的时候丫头坐在棺材旁边缓了好久才好一些。她姑姑更是喝了一碗葡萄糖水才止住悲伤,整得亲戚们忙脚乱的。</p>

    报庙当晚客人众多,乐队要一直要吹奏到客人离开后才能停止。有许多班子为了增加观赏性在这期间会增加许多节目表演,过去是唱戏现在多以唱歌为主,有许多孙子辈的亲戚也会加入,图的就是一个热闹!</p>

    只不过现在年轻人都在外面工作,上岁数的人很少有在这个时候出风头的。只有乐队象征性的演奏几曲就算完事儿。</p>

    守灵是直系亲属的事情,儿孙辈的都要守着棺材熬一夜,凌晨时分鸡不叫狗不咬的时候还要在十字路口为逝者送行。</p>

    儿子要拿着逝者的碗把里面的饭菜泼洒在十字路口四个方向,然后点燃蜡烛和纸钱,放完鞭炮摔烂饭碗转身就走,回去的时候还不能回头,讲究哭着来笑着回。</p>

    为啥不知道,规矩如此都传了多少辈了!</p>

    第三天上午下葬,整个过程都比较顺利。吹完镇宅曲吃过午饭东家结完账收拾东西离开,宋莹莹还特意给王二打过招呼,约定考试成绩出来一起回学校。</p>

    当晚爷孙俩充满期待的早早睡下,不知道过了多久熟悉的梦境如期而至。宋家老太太一脸慈祥的出现在自己面前,凝望着自己眼神里满是喜欢,颇有点丈母娘看女婿的意思。</p>

    许久老太太张了张嘴还是没话,很是认真的给自己鞠了个躬转身离去,尽管已经经历了一次王二还是觉得很神奇!</p>

    一早醒来爷爷问的第一件事就是是否梦到宋老太太了,见孙子很肯定的点点头老头子很是高兴,一个劲的称赞孙子有天赋。</p>

    </p>

    之后的几天再没有活找上门,爷孙俩也难得闲下来。于是那块青石板就成了爷孙俩打发时间的最好素材,王二依旧不死心,在上一个符号一个符号的搜索,可惜根本没有得到靠谱的答案。</p>

    不过他也不是一无所获,对照许多视频王二把古琴曲谱的记录方法掌握各七七八八,虽然不会弹奏但识别已经不再困难,希望对破解唢呐曲有所帮助。</p>

    另外一个收获就是工尺谱。</p>

    这是从唐代开始用来记录乐曲的一种文字谱,比记录古琴的文字谱更加简化,对调式、节奏、拍子强弱等等都有自己独特的标记,一直沿用到明清甚至民国,很接近现代的五线谱和简谱。</p>

    工尺谱里面有十个唱名,分别是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分别对应简谱中的l、、、d、re、、f(或升f)、l、、。若是表示升调就在旁边加个单人旁,升两个调就加双人旁,降调就在右下角加一撇,降了两个调就加两撇。</p>

    表示节奏的符号称为板眼,板代表强拍眼代表弱拍,传中的一板一眼就出自“工尺谱”的术语。调式也和十个唱名有关系,工调、乙字调、尺字调等等,都能和现行的曲谱调式一一对应,可以已经很完整了!</p>

    据上查到的资料显示现存的工尺谱曲子还是很多的,像常见的紫竹调、苏武牧羊等等名曲都是用工尺谱记录下来的,许多戏班子和民间艺术家现在依旧使用工尺谱记录曲子,很有研究意义。</p>

    王二对照着上查到的工尺谱曲谱和石板上的曲谱进行对比,除了偶尔有一两个符号有些相似外其余的都还没找到相通之处,不过这也已经让他很兴奋了。</p>

    一个是汉朝的一个是唐朝的,有几个符号相似就明二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于是伙子下定决心学习工尺谱。</p>

    几天时间过去当王二能够对着工尺谱唱出苏武牧羊的时候把爷爷吓了一跳,还不等自己唱完爷爷居然也跟着哼唱起来!</p>

    “爷爷也会工尺谱?”一曲唱完王二看着爷爷很是惊奇道。</p>

    “工尺谱?我不知道啥是工尺谱,不过的时候跟着师傅学本事,师傅口传心授的就是这种上上下下的调子,对曲子启蒙有很大帮助,之后吹上唢呐才知道师傅的良苦用心。这都四五十年了,你咋学会的?”</p>

    爷爷似乎比自己更惊奇,看着孙子眼睛瞪的老大!</p>

    “这不,上就有!这就叫工尺谱,很古老的记谱方式,很完整,和现在的曲谱有好多类似的地方!”</p>

    “啊?现在还有人学呀!有师傅教吗?当时在戏班子可是只有几个人会,后来简谱出来后人们都不学了!”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