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都市言情 > 复山河 > 第138章 恭仁康定景皇帝
    第3章恭仁康定景皇帝</p>

    “尹兄,我们进京吧!”</p>

    左鸿江刚迈进大门,就放出了大招。</p>

    皇权更替,通常都伴随着政治洗牌。</p>

    因为政见的缘故,他们在天元一朝遭到了打压,此刻正是翻盘的最佳时。</p>

    一旦权力洗牌结束,朝堂上的局势再次趋于稳定。再想杀回去,可就没位置了。</p>

    “左兄,这怕是有些不妥。</p>

    陛下,都没有下诏呢!”</p>

    尹智铭当即反对道。</p>

    作为清流领袖,他们也是要面子的。</p>

    当年被天元帝赶回家,那场面很是狼狈。</p>

    官场是最现实的地方,捧高踩低是常态。</p>

    如果不是他们二人擅长包装经营,不断在士林中刷声望,早就被人给遗忘了。</p>

    即便是声望再高,他们的影响力也就局限于士林。</p>

    那些学子们被他们忽悠的一愣一愣,可人总是会成长的。进入官场之后,情况很快就会发生变化。</p>

    清流在朝堂上的领袖是庞徐二人,人家在士林中名头确实不及他们,但人家握大权,掌握着仕途钥匙。</p>

    一边是大忽悠精神领袖,一边是能够让大家进步的派系领袖,跟着谁混不言而喻。</p>

    “尹兄,如果没有八位辅臣,我们自然可以等陛下的诏书。</p>

    可现在情况不一样,那八个家伙联把持朝政,陛下中根本就没有实权。</p>

    朝堂上官员是满额的,陛下就算想要召我们入京,也腾不出位置来。</p>

    现在人心惶惶,八位顾命大臣尚未完成权柄分割,正是我们介入的最佳时。</p>

    只要帮陛下夺回了大权,情况就会大不相同!”</p>

    左鸿江摇了摇头道。</p>

    面子他也想要,可里子更重要。</p>

    蜗居在江南,他们两人看似风光无限。实际上大家过来拜师,也冲着名头过来,跟着蹭一蹭热度。</p>

    世家大族不是傻子,他们宣扬的理念,虽然符合大家的利益,可人家也要考虑可行性。</p>

    施仁政,优待士绅,废除厂卫,免商税</p>

    一系列政治口号,不是从朝廷口袋里掏钱,就是在削弱皇权。</p>

    问题在于现在的大虞,本身就财政空虚。</p>

    除了被忽悠缺了的中二少年,其他人都不认为他们的政治理念,具备可操作性。</p>

    包括尹左二人自己,经过这些年的沉寂之后,也知道自己的政治口号,有多么的离谱。</p>

    不过作为清流领袖,也不能打自己的脸。</p>

    年轻时代吹出去的牛皮,现在收不回来,那就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吹下去。</p>

    人性是复杂的,明知道他们的政治理念,不具备可行性,还是有很多人喜欢听。</p>

    士绅们赞助经费,也不是奢望他们的政治理念全部实现,只要随便实现其中一条,那就能收回投资。</p>

    作为当事人,尹左二人早就没了退路。</p>

    要么放弃此前的理念,沦为士林笑话;要么一条道走到黑,继续充当清流领袖。</p>

    只要能够握大权,一切的问题,都不是问题。</p>

    “左兄的意思是倒阉”</p>

    尹智铭若有所思的道。</p>

    除了宣扬政治理念外,清流集团实质性的政治行动,就是倒阉。</p>

    从朝堂到地方,大家对扳倒阉党,都充满了兴趣。</p>

    仿佛只要干掉了阉党,天下就会大治,从此进入儒家的大同社会。</p>

    对尹左二人来,想要介入朝中事务,最合适的选择就是扳倒阉党。</p>

    不仅在清流派系中政治正确,丧失了皇权支持的阉党,也是最大的软柿子。</p>

    朝堂上的八位顾命大臣,就数左光恩身上的问题最多。替天元帝背了无数的锅,在士绅中早就臭了大街。</p>

    罪名随便扣就对了,大家根本不关心真假。反正所有坏事,都是阉党干的准没错。</p>

    “尹兄,何必明知故问。</p>

    除了倒阉之外,我们还有更好的借口北上么”</p>

    左鸿江的话音落地,两人皆露出了笑容。</p>

    打着倒阉的旗号进京,从地方到朝堂,都不会缺乏支持者。</p>

    </p>

    太和殿。</p>

    高坐龙椅之上,看着群臣争吵不休,姬昭顺很是头疼。</p>

    在大虞朝,大行皇帝是充满争议性的人物。</p>

    他将大虞从崩溃边缘拉了回来,可采取的措施,并不是那么光彩。</p>

    大行皇帝活着的时候,大权在握、杀伐果决,谁也不敢造次。</p>

    现在人死了,进行盖棺定论的时候,争议就爆发出来。</p>

    辅臣们的意见虽然不一,可好歹还是给面子的,给先帝的评价都不低。</p>

    百官就不一样了,那是什么人都有。</p>

    文人最喜欢玩儿讽刺,故意搞出一些听起来不错,实则充满讽刺意味的庙号谥号。</p>

    比如:“高宗武皇帝”、“武宗文皇帝”</p>

    (备注:同朝代庙号唯一,谥号可以重复,一般会修改中间某个字)</p>

    半点儿不搭边,主打的就是一个讽刺。</p>

    看得出来,大行皇帝之前推动的改革,着实得罪了不少人。</p>

    “够了!”</p>

    “一连吵了三天,还没有一个结果,你们准备拖到什么时候!</p>

    既然你们选不出来,那就朕来选。</p>

    庙号孝宗,谥号选用‘景’字,全称‘恭仁康定景皇帝’!”</p>

    姬昭顺当场发飙道。</p>

    为了不让群臣挑出毛病,他可是认真盘点了一遍,自家兄长在位期间的功过。</p>

    幸好天元帝还算争气,在位期间干了不少实事,不用强行贴金。</p>

    “陛下圣明!”</p>

    左光恩率先开口附和道。</p>

    为了获得皇帝的宠信,他是顾命大臣中最先倒向新君的。</p>

    可惜姬昭顺对这位主动投奔过来的宦官,着实喜欢不起来。</p>

    一看就是溜须拍马之徒,没有一丝贤臣该有的气度。</p>

    对有志于成为一代名君的姬昭顺来,他要做的是亲贤臣、远人。</p>

    </p>

    相比没有立场的左光恩,反倒是不冷不热的另外七位辅臣,更受他敬重。</p>

    “既然大家都不反对,那么事情就这么定了!”</p>

    见获得了一部分大臣赞同,姬昭顺果断选择了快刀斩乱麻。这是继位之后,学到的经验。</p>

    奢望获得所有大臣的支持,那是不可能的。</p>

    自他继位以来,无论大事事,朝堂上的百官就没有统一过立场。</p>

    一般来,只要获得半数以上的支持,那就算众望所归。</p>

    通常只要有五名顾命大臣达成一致,就算是通过了。</p>

    皇帝和群臣的意见,只有在顾命大臣四比四的时候,能够发挥关键作用。</p>

    作为皇帝,姬昭顺肯定不愿意接受这种局面。</p>

    所以在一些的问题上,他在不断尝试发出自己的声音。</p>

    今天是他第一次,在重大事项上做决策。</p>

    为了顺利通过,他折中了内庭和外廷的方案,以期获得更多的支持者。</p>

    一切如他所料,几位辅政大臣还是给面子的,没有开口驳他的面子。</p>

    有了好的开始,姬昭顺对亲政更加有信心了。</p>

    按照惯例,等到孝期结束,他就会正式登基。</p>

    等到过了今年,就可以改元,进入新的时代。</p>

    接着就是大婚,册封皇后,然后就到了亲政环节。</p>

    一切顺利的话,明年这个时候,他就可以亲政了。</p>

    区区一年时间,让顾命大臣辅政作为过渡,他还是可以接受的。</p>

    </p>

    南京城。</p>

    皇帝驾崩的消息传来,举国进入孝期,一众娱乐场所纷纷关门歇业。</p>

    繁华的大街,都变得萧条起来。</p>

    最惨是正在举行婚礼的,收到消息之后,礼服直接换成丧服。</p>

    越是官宦之家,对服丧越重视。</p>

    在南京六部主持下,众多官员齐聚一堂,朝着京师方向进行了祭祀。</p>

    混迹在人群中,李牧发现自己的人缘好了不少。</p>

    往日那些对武将们不屑一顾的文官,见了他之后,也热情的打招呼。</p>

    如果不是时不对,估摸着他收到的请帖,能够堆满一间屋子。</p>

    权力的魅力,就是这么玄妙。</p>

    文武之分,在成为辅政大臣之后,界限就已经被打破了。</p>

    虽然天元帝临终前,对辅臣们的业务进行了划分,但那只是对新君的嘱托。</p>

    在外界眼中,此刻大虞已经进入八大辅臣时代。</p>

    八位辅臣中其二,李牧身上的关系户标签,变得越发明显。</p>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兵部发出的调令,执行效率快了很多。</p>

    造舰大业进展,也顺利了很多。</p>

    为了加快效率,南京工部还从其他船厂,抽调了能工巧匠。</p>

    船厂所需的耗材,也获得了优先供应。</p>

    南直隶巡抚衙门承诺的军饷,破天荒的没有出现漂没。</p>

    对众人送来的善意,李牧是照单全收。</p>

    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他的人脉关系,直接蔓扩散到了南京大衙门。</p>

    “夫人,南京不能待了,我们赶紧启程回扬州!”</p>

    听到李牧的话,景雅晴翻了翻白眼。</p>

    没法待是假的,主要是事情办完了,人脉关系也扩展了。</p>

    倘若继续留在这里,就要有人上门,求办事了。</p>

    前脚还称兄道弟,转头就翻脸不认人,肯定是不行的。</p>

    可帮人办事,也不是好帮的。</p>

    京中局势不明,此时做出任何承诺,都不是智者所为。</p>

    最佳选择就是赶紧走人,先回扬州避避风头。</p>

    如果是聪明人,自然能够看懂他的意思,不会在这种时候上门。</p>

    “放心吧,夫君。</p>

    东西早就收拾好了,船都在码头上等候多时,随时都可以出发。</p>

    现在这种情况,南京也没什么好逛的,早点儿回去也好。</p>

    一连十天没有收到家书,也不知道京中的情况怎么样。”</p>

    听到自家夫人的吐槽,李牧都不知道该啥。</p>

    从南京到京师,足有两千多里路,十天都不够送信时间。</p>

    五百里加急信件,那是发生了重大变故,才会启用的传讯段。</p>

    平常时期的家书,还是按照时代特色,安排人乘坐漕船慢慢送。</p>

    “放心好了,新君都继位了。</p>

    就算是有些许风波,也不会闹出大事来。</p>

    即便是有风险,也是别人的风险。</p>

    我们这些勋贵之家,只要不掺和朝堂上的政治纷争,就不会有大问题。”</p>

    李牧开口安慰道。</p>

    从目前的局势来看,景李两家在朝中的地位,还是非常稳固的。</p>

    能够拿到辅政大臣的位置,就证明两家在这一轮政治洗牌中,依旧站立在权力中心。</p>

    新君继位,最需要的是稳定。</p>

    皇帝想要折腾,也要等地位稳固之后。</p>

    作为辅政大臣,景李两家的政治风险,主要集中在皇帝亲政的时候。</p>

    对这些李牧不是很担心。</p>

    自家岳父和叔父,都是朝堂上的老人,政治段比他娴熟的多。</p>

    真要是察觉到风险,直接退下来就行了。</p>

    政治清算,基本上不会发生。</p>

    文官倒台,大概率会清算党羽,给新人腾出位置来。</p>

    武将本身就是世袭,军中不是勋贵世家,就是将门世家。</p>

    牵一发,而动全身。</p>

    皇帝随便搞死几个文官没事,倘若无故搞死几个武将,那就会出大事。</p>

    这是以文御武的代价,在政治上打压了武将,自然要在其他方面进行安抚。</p>

    家丁制度的兴起,为武将人身安全,提供了最佳保障。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