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捷报</p>
京师。</p>
济南会战还在继续,一场关于北虏入寇的政治清算运动,在这座古老的城市拉开序幕。</p>
首当其冲的宣大总督李志鸿,因为之前就死在了狱中,已经无法继续吸引火力。</p>
同样负有责任的辽东都师钟景明,一下子成了第一责任人,吸引了百官的火力。</p>
率先对他开炮的,就是山西、山东、京师籍官员,接着又得到了江南各省官员的群起响应。</p>
大家把局势恶化,家乡受损的帐,全部算在了他头上。</p>
这一刻无分党派,大家都想要把他碎尸万段。</p>
以往支持钟景明的清流党人,更是成了清算他的主力。</p>
随着清算的呼声高涨,本就对钟景明有意见的永宁帝,直接给他判了一个凌迟。</p>
在将相不辱的大环境下,能够享受这种待遇的官员,整个历史上都屈指可数。</p>
以往发生这种事,百官都会开口求情,规劝皇帝从轻发落。</p>
不过这一次例外,从民间到朝堂集体喊打喊杀,这还是大虞朝的第一次。</p>
西四牌楼,天才刚刚放亮,就聚集了大量的围观人群。</p>
今天是钟景明被凌迟的日子,大家都不想错过这一幕。</p>
囚车艰难的前进着,钟景明拉的仇恨太大,无数百姓想要食他肉喝他血。</p>
如果不是兵丁的阻拦,他都到不了刑场。</p>
相比其他囚犯,钟景明身上无疑要干净的多,看得出来在狱中没有受过刑。</p>
这种必死的案子,没有审理的必要。</p>
以他的级别,中必然掌握了大量的官场黑料。</p>
如果真要进行审问,交代出来的信息,能够把朝堂搅的天翻地覆。</p>
现在的锦衣卫不比从前,顶不住朝中百官的压力,没有掀起大案的心思。</p>
“冤枉啊!”</p>
刑场之上,钟景明忍不住叫屈道。</p>
局势糜烂,又不是他一个人的锅。</p>
主要原因还是朝廷战略误判,认为北虏只是在边界抢一波,就会自动撤离。</p>
没有在第一时间,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p>
等到后面局势失控,才下诏勤王,让敌军有可趁。</p>
辽东镇做大,完全是为了方便走私贸易。</p>
朝中多名官员,都从中拿了好处,凭什么只治他一个人的罪。</p>
可惜锅总是要有人背的。</p>
前面山东世家被查抄,牵连了一部分官员进去,其中不乏朝中大员,但那还远远不够。</p>
作为辽东督师,让盘踞在辽东的北虏入寇,本身就难辞其咎。</p>
在朝廷严令禁止走私的大背景下,他这个辽东督师为了给走私贩子提供便利,不惜借刀杀人清除异己。</p>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他被朝廷问罪,都是一点也不冤枉。</p>
曾经的合作伙伴,更是早早同他进行了切割。</p>
伴随着行刑的开始,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p>
看的出来,京中百姓对他是恨之入骨。</p>
清除了污臣,朝中局势却没有安定下来,反而因为钟景明的死让斗争越发白热化。</p>
最先被波及的就是兵部尚书万宇轩。</p>
虞军在战场上打的那么烂,兵部难辞其咎,一起担责的还有都督府。</p>
不过在同行的衬托下,勋贵系成了战场上为数不多的亮点,替都督府拉回了一分。</p>
兵部就麻烦了,麾下的部队,不是被打残了,就是不听指挥。</p>
尽管前面的决策,乃是大家一起做出的,可到了追责的时候,还是要兵部自己扛着。</p>
想要甩锅都不行,最终拍板的是永宁帝。</p>
平常时期,在奏折上阴阳几句,或者是直接在朝堂上怒喷皇帝,都没有问题。</p>
可是把这么大的锅,往皇帝身上扔,那就逾越人臣本分了。</p>
最关键是最终裁决权在皇帝中,不是</p>
封建制度发展到现在,皇权已经无限延伸。</p>
惹恼了皇帝,后果只会更加严重。</p>
前面万宇轩提出,让勋贵系大佬到地方上主持平叛,就是一次积极的自救行动。</p>
调整了都督府,就不能再动兵部。</p>
大虞朝最高决策层,主管军事的就这么两个衙门,同时进行人事调整那是非常危险的。</p>
短期内不被清算,后面就有会挽回局势。</p>
兵部是战争挂钩的,只要战场上打的好,前面的问题都不是问题。</p>
可惜武将们集体反对,勋贵们担心文官有阴谋,不想放弃在朝中的话语权,让他的计划无疾而终。</p>
随着党争升级,兵部一下子被牵扯了进去。</p>
不光万宇轩受到了弹劾,多名内阁成员,同样成了御史的靶子。</p>
“弹劾人的奏折,朕就不看了。”</p>
看着堆积如山的奏折,一向勤政的永宁帝,也不得不选择摆烂。</p>
批不过来,真的批不过来。</p>
满朝文武那么多人,他这个皇帝却只有一个。</p>
光每天的日常公务奏折,数量就非常庞大,再增加几百份弹劾奏折,那就更要命了。</p>
“奴婢这就让人把弹劾奏折撤下去。”</p>
话间,两名灵的太监立即上前,正欲动永宁帝又开口打断道:</p>
“算了!</p>
朕还是看看吧,免得出现遗漏。”</p>
心情不爽,活儿还是要干的。</p>
立志要比肩太祖皇帝,他可不允许自己懈怠。</p>
不过这份心气没有持续多久,永宁帝就被各种奇葩的弹劾打败了。</p>
按照奏书上的内容,朝中的一众大员就没有干净的,全部都可以拉出去砍头。</p>
甭管内容真假,他都不可能一下子拿下这么多官员。</p>
“你们几个,帮朕参谋一下,现在的朝中局势该如何应对”</p>
永宁帝略显无奈的问道。</p>
饱读圣贤书的他,原本最讨厌宦官干政,完全理解不了先帝为何要重用宦官。</p>
几年的帝王生涯下来,永宁帝的观念在不知不觉中,也发生了改变。</p>
从鄙视先帝,到理解先帝,现在他最想做的是成为先帝。</p>
甭管先帝朝宦官的名声有多烂,那些人都在按皇帝的意志办事,可以把皇帝政策及时落实下去。</p>
多了一群宦官搅合,百官们的办事积极性,也比现在高的多。</p>
经历了尹左之事后,永宁帝对文官的信任,就不复从前了。</p>
后续任命的多位文官大员,都把事情搞的一团糟,越发的加剧了这种不信任。</p>
山东世家案、辽东走私案,更是把这种不信任,推到了新高度。</p>
文官不信任,勋贵他又不敢用。</p>
相比之前的勋贵衰落,永宁朝的勋贵集团,再一次掌握了地方武装。</p>
并且勋贵系的武装,成为了朝廷的主要平叛力量,未来还会继续得到加强。</p>
在这种背景下,肯定不能再让勋贵们掺和政事,否则权力就要失衡了。</p>
对皇帝来,巩固皇权永远都是第一位的。</p>
迫不得已,他只能转向宦官咨询朝政。</p>
</p>
“陛下,按照祖制宦官不得干政!”</p>
徐忠恩率先回应道。</p>
作为司礼监掌印太监,他不确定永宁帝是真心询问,还是在进行试探。</p>
为了安全起见,果断的选择了保守回答。</p>
拿出祖制,证明他安分守己,肯定不会有错。</p>
其余一众宦官,也紧跟着附和。</p>
甭管心里有什么想法,大家都不想让皇帝觉得,自己是有野心之人。</p>
对宦官来,个人能力是其次,关键是忠诚必须保障。</p>
“朕让你们的,至于祖宗留下的规矩,早在先帝朝就被打破了。</p>
今时不同于往日,朕觉得先帝的不错,没有什么祖宗规矩是一成不变的。”</p>
永宁帝挥道。</p>
祖制一直都是百官制约皇帝的紧箍咒,想要逾越祖制,立即就会在朝野上下招来一片骂声。</p>
能够顶住百官的压力,改变祖制的皇帝,那都不是一般人。</p>
为了减轻政治压力,永宁帝果断选择了推出先帝顶缸。</p>
反正破坏祖制的事,天元帝干的多了,百官的承受能力都被锻炼了出来。</p>
别宦官干政,人家可是直接任命宦官担任辅政大臣,百官还是接受了。</p>
相比之下,他只是私底下咨询一下宦官政务,两者完全没法比。</p>
“陛下,奴婢觉得现在从朝堂,当以稳定为先。</p>
北虏正在撤退中,谁也无法保证,他们会不会杀个回马枪。</p>
南边的白莲教叛军,现在已经成了气候,平叛将成为朝廷接下来的重要任务。</p>
在局势稳定之前,朝堂上不宜大动干戈。”</p>
徐忠恩神色凝重的道。</p>
这些都是真心话,现在的大虞朝经不起折腾。</p>
或许朝中高层存在各种问题,但谁也无法保证,把他们搞下去,换上来的人能够干的更好。</p>
这一点,在此前的人事调整中,就多次得到印证。</p>
现在的内阁队伍,无论是威望,还是个人能力,都远不及先帝留下的辅臣队伍。</p>
只不过涉及到皇权,大家默契的把这个问题,给遗忘掉了。</p>
局势恶化到现在这一步,纵使永宁帝想把先帝留下的辅臣队伍请回来,时间上也晚了。</p>
因为前面的政治清算,饱受心理压力的几位辅臣大臣,已经相继去见了先帝。</p>
现在活着的一共就三人,其中两个还是武将。</p>
“如果不进行调整的话,他们能够收拾现在的烂摊子么”</p>
永宁帝皱着眉头问道。</p>
这个敏感的话题,一众宦官都不敢接。</p>
能否力挽狂澜,拯救大虞朝,谁也不知道。</p>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永宁朝内阁大员更换速度快,六部官员就像是走马灯。</p>
一些官员到任后,连衙门的情况都没摸清楚,又迎来了人事调整。</p>
皇帝迫切的想要改变现状,压力直接传递到了内阁身上。</p>
为了迎合圣意,大家不得不做出改变。</p>
官员们层层加码,很多好的政策,到了最后落实上都成了恶政。</p>
“陛下,现在朝廷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平叛,其次是北虏。</p>
这两个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军事。</p>
朝中用兵能力最强的首推舞阳侯,其次是成国公和镇远侯,再次才是各地的边将。</p>
想要尽快在军事上取得突破,为今之计只有打破常规,启用这些用兵能力强的。</p>
制衡的话,不妨派出监军。”</p>
汪逸风转移话题道。</p>
作为东厂厂公,比起一众前辈们,他低调的不像话。</p>
并非他生性低调,纯粹是现在的厂卫,根本牛逼不起来。</p>
满朝朝中文武,都在联压制他们。</p>
办案的时候,各级衙门不仅不配合,还设置了多重门槛,想要搞事情都难。</p>
想要打开局面,必须要先分化朝中文武对他们的压制。</p>
最佳选择自然是把勋贵系大佬,打发到地方上任职。</p>
下去容易,想要回来难。</p>
在文官眼中,成国公、镇远侯都是碍眼的货,严重影响了他们对朝堂的掌控。</p>
偏偏两人是先帝任命的辅政大臣,在军中又有很大的影响力,不是想动就能动的。</p>
如果到了地方任职,那就好操作了。</p>
仗不是那么容易打完的,就是平定了内乱,还有一大堆的外敌需要收拾。</p>
稍微搞点儿动作,就能把他们一直留在地方上。</p>
等过上几年,消除了辅政大臣的影响,就算是两人重新回到朝堂,也没有现在的话语权。</p>
“嗯!”</p>
“这确实是一个办法,有成国公和镇远侯帮忙,确实可以加快舅舅平定白莲教叛乱的进度。”</p>
言者无心,听者却是有意。</p>
这一声舅舅,落入一众宦官耳中,立即有了不同寻常的意味。</p>
以往的时候,永宁帝可都是直接称舞阳侯,舅舅那是当着太后面的称呼。</p>
不过众人也能理解,舞阳侯在战场上的表现,确实给永宁帝挣到了面子。</p>
向外界证明了,他这个皇帝不是瞎子,任命的官员并不都是废物。</p>
</p>
济南城。</p>
距离城外的大战,已经过去两天,现在正忙着清缴敌军残余。</p>
因为三大部落分头逃窜的缘故,让外出劫掠的鬼方骑兵各自为战,已经无力对官军造成威胁。</p>
现在的围追堵截,更多还是冲着敌军战利品去。</p>
那些丢弃战利品,仓皇逃命的乱军,李牧暂时还顾不上。</p>
没有别的原因,战利品实在是太多了。</p>
鬼方的眼皮子浅,丧失了约束之后,什么东西都想抢回去。</p>
除了金银布匹粮食盐茶外,什么铁锅、餐具、衣服,他们通通都没有放过。</p>
看着堆积如山的战利品,李牧也暗自发愁。</p>
倒不是这些东西没有价值,主要在于量太大。</p>
全部运回去麻烦,就地进行处理,又没有那么大的市场,根本卖不上价。</p>
最起码那一堆来历不明,疑似从死人身上扒下来的衣服,处理起来就非常麻烦。</p>
最关键的是不能拖,必须要赶在兵部官员核验战绩前,把这些东西给妥善处理掉。</p>
再晚的话,有了文官撑腰,被抢的地方士绅搞不好会上门来讨要丢失的财物。</p>
还回去是不可能的,就算李牧高风亮节,现在的情况也无法核定失主。</p>
相比士绅们的损失,缴获的战利品,只是其中一部分。</p>
真要是还了这家,不还那家,得罪的人只会更多。</p>
不如趁早把东西处理掉,直接在战报上进行修饰,随便留点战利品应付朝廷。</p>
朝廷还欠着勤王大军的饷银,只要数额不大,都会选择冲抵军饷。</p>
“侯爷,这是统计上来的战报。</p>
截止到现在,我军累计击败敌军六万,斩杀敌军两万余人,其中真虏首级一万三千具,俘虏敌军四千三百人”</p>
话音落地,一份充满艺术色彩的战报,直接出现在舞阳侯面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