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都市言情 > 重生1977,娶了女儿国国王 > 第13章 小说投稿
    俩人走到楼上,楼上果然宽敞,而且头顶的吊扇吹起来特别凉快。</p>

    这家馆子原来叫春元楼,也是老字号,前世可能明年就又改回原来的名字了。这是京城除了八大楼之外比较出名的一家山东馆子。</p>

    店堂内的装修很古朴,色调很是素雅,油漆是那种米色的,很有格调,怪不得朱琳喜欢这个地方。</p>

    两人点了三个菜,油爆肚仁,糟溜鱼片,还有炒木须肉。两碗米饭,一个酸辣汤。一共花了2块,还有粮票。果然不贵。</p>

    俩人今天确定男女朋友关系后,感觉一下子就亲密多了。这个年头人还比较传统,搞对象就是奔着结婚去的,一旦父母那儿没有意见,那就等着办喜事了。很少有人会变卦反悔,那样会把名声弄臭的。</p>

    这个年代有一句名言,一切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搞对象,就是耍流氓。</p>

    “我爸是鲁省泉城人,所以我也比较喜欢鲁菜。</p>

    他们家的木须肉跟萃华楼的差不多。糟溜鱼片儿要差点儿,油爆肚仁是他们家的招牌。”</p>

    “嗯,糟熘糟烩的菜还得是萃华楼,哦,现在叫首都饭庄,他们那儿吊糟的配方得自东兴楼,所以他们算八大楼之首。这个油爆肚仁的刀功火候调味都好,要是能做油爆双脆就好了。加上鸡胗就更香了。”</p>

    两个人对于吃的方面倒颇有默契。季宇宁也没想到前世的女儿国国王居然还是吃货一枚,不过他喜欢。</p>

    “阿宁,你还会谱曲呀,你今天唱的两首歌曲调真好听。”</p>

    “谱曲我差不多只能算是识谱的水平,只是简谱,五线谱就不行了,我原来会吹笛子,也能识工尺谱。</p>

    刚才我写的词谱,那个简谱,他们人民音乐的王主编还给改了一处,王主编是音乐学院的老师。</p>

    这两首歌如果要编曲,还是得找专业的人才行。”</p>

    “其实那首故乡的歌我也能唱,我原来在部队做过文艺兵呢。”</p>

    “那你试试,不过这首故乡的歌是女中音唱最好。”</p>

    前世的朱琳虽然是家里安排学医,但她最后还是走上了演艺这条路。</p>

    她从就喜欢唱歌跳舞,从学过舞蹈,练过体操,还打过篮球。</p>

    这一世因为有季宇宁,朱琳也许会更早的进入文艺的圈子。</p>

    月的第3周,季宇宁上班又换回晚班,不过他下午上班的时候,他都提前一个多时,先去朱琳学校门口等她,然后两人见个面,话,朱琳再陪他走到大华电影院。</p>

    这就是这个年代男女搞对象的方式。</p>

    为了不耽误约会的时间,他还特地买了一块表。</p>

    这年头表是真正的大件儿,戴一块表是身份的体现。不过他买一块表是为了搞对象。</p>

    原本他父亲还要给他弄一块进口表,不过他觉得不值。他买的这款表是金陵的钟山牌表,是金陵紫金山钟表厂生产的。</p>

    这表可能是京城现在对外出售的国产表里面最便宜的,零售价30块钱出头,像上沪的上沪牌表是国产表里最贵的,零售价是20块钱。</p>

    他买的这块钟山牌表,没有使用家里给的表票,他是到了信托行淘换二表的时候,发现了这块大约九成新的表。</p>

    他立即花了2块钱拿下。</p>

    用了一天以后,他发现这表是大约走24时就快一分钟。</p>

    而据这年代最好的上沪牌表是平均每2时才快一分钟。</p>

    </p>

    不过他并不在乎,这表,只要不慢就行,快一点儿没关系。</p>

    月6日,星期二,牧马人终于写完了。</p>

    最终的完稿将近6万字。</p>

    比前世牧马人最初的原稿,还要多出将近万字。</p>

    多出来的内容除了对主人公许灵均早年的一些经历的叙述,以及许灵均的一些心理意识描写之外,还有就是他父亲的一些海外经历的内容。</p>

    前世原作作者对于海外的这些华人富商没有什么概念,可以根本就不了解。而季宇宁来自后世,他对于像许灵均父亲这样的华人富商非常熟悉。所以他多出来的这些内容使得整个内容更加饱满,主要人物也更加生动了。</p>

    月日,周三。</p>

    上午,季宇宁带着稿子,骑车直奔人民文学杂志社编辑部。</p>

    去年复刊的人民文学杂志社并没有设在朝内大街66号的人民文学出社院里。</p>

    而是设在了位于东四条52号的原来戏曲研究院的大楼里。</p>

    据是人文社的上级出局不同意,只是由人文社将人民文学杂志的出发行工作揽过去了。</p>

    这次季宇宁仍然如法炮制,使用他侨联的内部资料借阅证进入戏曲研究院大楼。</p>

    上到2楼,找到挂着人民文学杂志组牌子的房间。</p>

    他刚进屋出要投稿的意思,没想到屋里一位50岁左右的中年妇女就笑着对他:</p>

    “你是季宇宁吧。”</p>

    看到季宇宁直发愣,这位女同志又接着:</p>

    “上周日,在出局大楼里搞的诗刊杂志社诗歌朗诵会我也去了。”</p>

    她又转向屋里的其他几个人。</p>

    “这就是你们一直念叨的季宇宁,就是远和近那首诗的作者。”</p>

    这时一个很瘦的40岁左右的男同志接话。</p>

    “对,那首黄土高坡,还有故乡的歌就是你写的。这几天我们这楼里头天天都有唱黄土高坡这首歌的。”</p>

    季宇宁的那两首歌还没有在人民音乐杂志上刊登出来,他没想到这两首歌已经和他的那七首诗一同在京城的文化圈内流传起来了。</p>

    他要投稿的人民文学杂志社已经知道他的诗名和歌名。</p>

    寒暄一阵儿,季宇宁知道了这位带有杭城口音的女同志,是组的组长,姓许。那位40岁左右的带着浓重的湘南口音的男同志姓王,是责编,还有一位中年男同志是组的副组长,姓涂。</p>

    接下来就是看稿,两位组长一人抱着一篇季宇宁的。</p>

    许组长先看完伤痕,交给了一旁的王编辑。</p>

    她认真的看了一眼季宇宁,:</p>

    “季,你稍微等一会儿,待会儿我把这篇给我们杂志社的刘副主编看一下。”</p>

    季宇宁知道现在人民文学杂志社的主编姓张,是着名的诗人,就是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不过张主编一般不在编辑部,编辑部日常工作是由刘副主编负责。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