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都市言情 > 重生1977,娶了女儿国国王 > 第94章 创作谈
    张主编的这6部作品,4个作者,其中贾大山没到现场。</p>

    剩下三位作者都在现场。季宇宁刚才已经看到了,肖育轩和叶文玲就坐在王朝银的身边,王朝银就是这两位作者的那两部作品的责编。</p>

    接着大家讨论的,就是作者不在现场的那篇取经。</p>

    季宇宁没看过这篇,恰好冀省文艺的副主编就挨着茹主编坐着,于是他从对方里拿过一本那一期的冀省文艺,看了起来。</p>

    这篇取经,是写的农村的生活的。在季宇宁看来,这篇的风格,非常接近于前些年晋省的那个文学流派。就是那种非常接地气的描写农村生活的风格。</p>

    的结构很精巧,除此之外,季宇宁就觉得没有什么了。</p>

    等到他看完这篇取经。大家对于这篇的讨论也结束了。</p>

    马上,大家就把讨论的目标,放在了季宇宁的那篇目前最火爆的伤痕上了。</p>

    很快,季宇宁这位作者就被要求谈一谈这篇的创作体会。</p>

    “我写的这篇伤痕,实际上写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像我那首诗,远和近,里面写到的,“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p>

    这种距离是刻在人们的心上的,很难愈合。</p>

    这种距离感,我在插队的时候是深有体会。</p>

    那时候,我们的身边总有那种灶王爷,就是随时都会上天演你的好事的灶王爷。</p>

    这种距离感和不信任感始终伴随着我。</p>

    中的主人公母女俩的这种隔阂和距离,与普通人之间的那种距离感没有任何区别。</p>

    这才是我们最痛的地方。</p>

    这篇的内容主要是展示,展示这种距离带来的伤痛。</p>

    但我觉得,这种展示,一篇就够了。</p>

    没有必要不断的去展示。</p>

    未来我想的,更多的是反思。</p>

    这种反思,完全可以把范围扩大。</p>

    从纵的方向来,完全可以思接千载,可以展望千年。我们毕竟是有数千年的历史。</p>

    从横的方向来看,那就是放眼整个世界。</p>

    人类有星光灿烂时,人类也有星光黯淡时。</p>

    这对于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是同样的。”</p>

    季宇宁的这一番论点,让所有人都若有所思。</p>

    完这篇伤痕的体会,很快又讨论到季宇宁的另外两篇,那五和我曾经生活的地方。</p>

    季宇宁于是接着进行创作谈。</p>

    首先是那五这篇,几乎与会的所有人,都给予这篇极高的评价。这个评价就是文学上的评价。</p>

    尤其是今天在现场的几位老爷子。都认为这篇是少有的高质量的京味儿,是一篇经典文学作品。</p>

    “那五这篇,构思的时间很短,因为这其中的故事,就是我从在京城生活的时候,不止一次听到过的类似的故事的集合。</p>

    写起来呢,也不像我其他的,还要反复考虑故事的背景,写作的那种语境,比如我的伤痕的背景,是放在了沪上,所以里面是用的沪上方言。</p>

    而我曾经生活的地方,这篇的背景是放在了皖省沿江地区,是在长江边上,也有一些当地的方言在里面。</p>

    </p>

    我发现在选择的语言风格的时候,京味儿是很占优势的。</p>

    原本那五这篇,是作为长篇构思的,原本我想的是,就像清明上河图那幅画卷,让那五在这画卷里一直走,走过几十年,但却是写到了解放的时候,就戛然而止了。</p>

    因为,我不知道怎么写下去了。”</p>

    在讨论这篇那五的时候,在场的很多人都认为,这篇实际上是一个长篇的结构,还可以接着往下写。</p>

    但季宇宁的这句解释,不知道怎么写下去了,让大家全都无语了。</p>

    是啊,这句话的太有道理了。</p>

    接着就是他的那篇我曾经生活的地方了。</p>

    “刚才吴泰昌同志问我,这篇中的生活场景是在淮河边,还是长江边?</p>

    那我现在可以告诉你,其实我插队的地方是在淮河流域,我曾经去过皖省的沿江地区,但对于那里的农村生活,只是浮光掠影般的看了一下,对于沿江的城市我倒是很感兴趣。</p>

    中描写的,实际上很多都是我插队地方的生活,为什么要把它向南平移到长江流域呢。</p>

    那是因为我5岁插队,一直到2岁,这6年,就没有见过我的母亲。那个期间我的父母也下放了。</p>

    我把长江看作是母亲河,所以里有一句诗,我们活着,像长江一样年轻,我们活着,像长江一样古老。</p>

    另外茹主编,她看完了这篇,有一种浑身冰凉彻骨的感觉。</p>

    确实是这样,我写完这篇,我自己都有这种冰凉彻骨的感觉。</p>

    这是我第2次有这种感觉了。</p>

    第次,是我在刚上初中的时候,看到写王静安先生在鱼藻轩前投水的内容时,我就有这种感觉。</p>

    当时是设身处地,为国家为民族的前途。</p>

    而我代入到这篇所描述的那个时代,是为了个人的命运和前途。</p>

    当然我写完这篇,我也觉得太冷了,所以后面又缀上一篇微型,就是那篇给儿子。</p>

    因为我想未来会很好的。未来的下一代应当知道我们这一代的经历。应该要体会一下我们经历的所有一切。</p>

    另外,就是这三部作品是一个系列,我觉得如果缺了最后一部作品,那就是不完美的。”</p>

    季宇宁完以后,主持人张主编又追问了一个问题。</p>

    “季刚刚到的这三部作品的创作时的想法,我觉得得非常深刻,对于我们大家会很有帮助。</p>

    我听了也很有收获。</p>

    我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季你对于文学创作有什么想法和体会?或者你觉得自己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有什么特点?</p>

    我觉得这是一个纯文学的问题。”</p>

    “对于文学创作,这个题目有点大。</p>

    现在的我来回答,或者我来谈,我觉得有点儿力所不能及。</p>

    但我的体会是:思想充实,精力充沛,是为气盛,语言讲究准确,这是唯一的要求。</p>

    我在写诗也好,写也好,或者是写散文,写电影剧本,写歌曲,我都是喜欢构思以后,一气呵成。</p>

    这就是我的气盛。</p>

    语言准确呢,除了本身的原意之外,我还考虑了一些方言的问题,因为我从由于家里面的因素,会东南地区的很多方言,长大以后也学了一些南腔北调,所以我觉得方言,对于的创作,对于不同语境,对于不同地区的人物的描写,是很有用处的。”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