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建军的来信,季宇宁在心里不由想到了前世的那篇高山下的花环。</p>
高山下的花环是创作于92年,发表在十月杂志92年第6期。这是一部9万多字的中篇,作者是一位部队的专职作家。</p>
这篇当时在国内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p>
国内一共有4家报纸全文连载这篇,有60多家剧团把它改编成话剧、歌剧、舞剧、京剧、评剧、曲剧。</p>
之后这篇又被译成英、德、法、俄、日、匈、捷、越等各种文字,在海外传播。</p>
京城出社随后发行的单行本高山下的花环,连续次印刷,销量达到了5万册。</p>
加上全国其他家出社发行的,总印刷数量达到了惊人的00万册。</p>
93年初,总政下发通知,部队将这部以及作者的创作谈印成单行本,直接下发到班,组织部队阅读。</p>
这篇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感动了全国人民的作品。当时巴老爷子就曾经:这篇是一部能够洗涤人们心灵的作品。</p>
这篇的内容反映了部队的一些问题,所以当时这篇完成以后,人民文学以及部队的文学刊物在考虑发表的时候有一些犹豫,都是希望作者做一定的修改。</p>
但十月杂志却非常积极,是原封不动一字未改发表出来的,所以后来十月杂志被誉为国内文学刊物“四大名旦”中的“刀马旦”。</p>
这篇在季宇宁看来,故事内容和结构都很不错,但作者的文笔却比较一般,甚至可以比较粗疏。</p>
这是这一代作者的通病,原因就是读书太少。</p>
比如作者在开篇的题记中写道:记不清哪朝哪代哪位诗人,曾写过这样一句不朽的诗——“位卑未敢忘忧国”。</p>
但是要季宇宁来写开篇的题记,他就会直接写: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这就够了。</p>
季宇宁记得,前世莫言曾经评论过这位作者的另一篇,当时他自己仿佛闻到了连队报的油墨的味道。</p>
这实际上就是这位作者写的文学性比较差。</p>
前世这篇发表的时间是在2年,是在年思想有过碰撞之后,而现在季宇宁准备在9年就把它发表出来,他觉得这个时候正合适。</p>
正当季宇宁还在心里考虑贺建军信里的那些素材的时候。</p>
电话铃响了。</p>
打来电话的,是人民文学出社现代文学编辑部的副主任,姓孟。</p>
季宇宁此前去过不少次人文社,跟人文社的大部分人都见过。</p>
但跟这位孟主任不上特别熟。只是见过几次面,过几次话而已。</p>
略微寒暄几句之后,孟主任出了来电的意图。</p>
“季,是这样,咱们人文社就准备成立一家刊物,嗯,刊物的名字已经定了,叫当代。这是大型文学期刊,每期有50万字左右,尤其重视报告文学和长、中篇。嗯,有点儿类似于沪上的收获杂志。</p>
嗯,这几天出局的几位领导已经基本同意了,虽然还要再走正式的续,但这个刊物的创立已经没问题了。</p>
这个刊物现在是季刊。创刊号发行时间预计是6月份。”</p>
季宇宁当然知道当代这个刊物,前世这个刊物可是和收获、花城、十月一起并称为“四大名旦”。</p>
他记得这个刊物创刊号出发行的实际时间,是在今年的月份。</p>
“嗯,这个杂志是我提议的,所以现在呢,由我负责。</p>
我打电话给你,就是为了创刊号的组稿。</p>
嗯,上个月初,在友谊宾馆的中长篇座谈会上,我听你讲了你写的那篇芙蓉镇,嗯,可惜那个给了收获,不过我听津门的大冯,你还有一篇长篇是写知青生活的。”</p>
</p>
“噢,孟主编你打电话的这个时间还真是赶巧了,我那篇写知青生活的长篇也刚刚写完,的名字叫蹉跎岁月。这篇差不多有20多万字。”</p>
原本季宇宁这篇蹉跎岁月也是想像前世那样,仍然登在沪上的收获杂志上。</p>
前世,蹉跎岁月是登在了收获0年第5期和第6期上。</p>
不过在上次友谊宾馆开的中长篇座谈会上,他听收获今年下半年要登载一篇同样写知青生活的长篇,叫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这篇的整体篇幅,跟他写的这篇蹉跎岁月差不多,可能要占收获杂志下半年两期的面。</p>
所以他估计恐怕收获收到他这篇不太好在今年继续安排刊登,很有可能会放在明年刊登。</p>
所以与其放在收获,等着明年刊登,还不如现在就把稿子给新创刊的当代呢。</p>
一般杂志的创刊号更容易让人关注。</p>
而且,当代就是人文社办的,在当代刊登完了以后,还可以很方便的在人文社继续出单行本。</p>
放下电话,季宇宁从他的书桌的抽屉里拿出蹉跎岁月的稿子。</p>
他在这篇的题目和作者后面,又加了一页,这算是的引言页,或者叫题记,这是用来概括书籍的主旨或情感基调的一段话或者一句话。</p>
他用了一段话,实际上是一首诗。</p>
这首诗,就是后世他穿越的时候,仍然非常出名的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温柔的部分。</p>
我有过寂寞的乡村生活,</p>
它形成了我生活中温柔的部分。</p>
每当厌倦的情绪来临,</p>
就会有一阵风为我解脱。</p>
至少我不那么无知,</p>
我知道粮食的由来。</p>
你看我怎样把清贫的日子过到底,</p>
并能从中体会到快乐。</p>
而早出晚归的习惯,</p>
捡起来还会像锄头那样顺。</p>
只是我再也不能收获些什么,</p>
不能重复其中每一个细的动作。</p>
这里永远怀有某种真实的悲哀,</p>
就像农民痛哭自己的庄稼。</p>
这首诗的作者,就是号称第3代诗人代表的韩东,在0年代中期写的。</p>
所谓第3代诗人,是在朦胧派诗人之后的一代诗人。也叫新生代诗人。</p>
这首诗算是这一代诗人中最具代表性的,堪称经典之作。</p>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感情真挚,带着一丝伤感,而且非常流畅,朗朗上口,一气呵成。</p>
季宇宁觉得把这首诗放在蹉跎岁月的卷首,用作引言或者题记,简直太合适了。这正是他在苏北插队多年之后的感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