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其他类型 > 大国崛起:从军工开始 > 第675章 钢铁产量
    第65章钢铁产量</p>

    按照现在华夏对钢材的巨大需求,刘韬丝毫不怀疑,只需要五六年时间甚至更短的时间,华夏钢产量绝对很有可能破2亿吨。</p>

    从90年华夏第一家汉阳钢铁厂的创建,一直到到共和国成立,59年的时间华夏产钢量共为60万吨(包括械厂的钢产量在内),其中达到最高年产量的943年也只有923万吨,而且绝大部分产量还分布在日本侵占的东北地区。由于受到战争的影响,949年全国钢产量只有5万吨,居世界第26位。</p>

    共和国成立后,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95年钢产量就达到5355万吨。而到了现在,我国钢产量已突破亿吨大关,达到024万吨,跃居世界第一位,真正实现‘赶英超美’。</p>

    共和国仅仅用了40年时间,钢产量增长6406倍!</p>

    钢产量突破亿吨,这是几代人梦寐以求的。</p>

    刘韬很有信心,全国钢产量很快就会突破2亿吨、3亿吨、4亿吨</p>

    至于为何有这份信心,就是他还记得,华夏那不计算瞒报在内的钢产量曾经突破0亿吨大关,成为全球第一个钢铁年产量达到0亿吨的国家。</p>

    那时候曾经有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法,那就是全球钢铁产量第一名华夏(除冀省),第二名华夏冀省(除唐汕),第三名华夏冀省唐汕市。</p>

    而这里面的钢铁产量瞒报,可是绝对不少。</p>

    不信的话,去看看马科长的采访视频。</p>

    这几年几个钢铁厂发展速度都非常凶猛,而这些钢铁厂的发展又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p>

    就像冀省的发展速度很快,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钢铁厂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带动了整个冀省的发展。</p>

    而且现在华夏钢铁工业的发展可不仅仅体现在产量的巨大变化,在调整产业结构以及提高科技含量等方面那可是也非常明显,各种特种钢材产量可不低。</p>

    华夏钢铁产量迅猛,水泥产量同样也非常迅猛。</p>

    翌日早上,刘韬去了一趟京城理工大学,却是他受邀开一个讲座。</p>

    虽然刘韬头上挂着京城理工大学教授头衔,但是实际上他不需要给本科生讲课,一年也就只需要开一两个讲座即可。</p>

    刘韬带的研究生,则是主要挂在京城理工大学以及西南联大。</p>

    这是与他关系最为紧密的两所大学。</p>

    也因为兵器工业系统发展状况好,使得京城理工大学的发展也非常好,目前在全国仅次于清华、北大、西南联大三所大学,稳稳占据全国第四位。</p>

    目前整个华夏,清华、北大、西南联大是属于独一档的,西南联大虽然建校晚,但是起步非常高,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经费多,所以在全国非常的强势。</p>

    而且西南联大还有自主招生的权力,每年提前通过自主招生,便吸引走了一部分优秀生源。</p>

    刘韬此次获得‘图灵奖’,京城理工大学便多次邀请他回校给学生们开个讲座。</p>

    </p>

    毕竟‘图灵奖’乃是世界计算界最高奖项,号称计算界的诺贝尔奖,作为华夏首位获得‘图灵奖’,这不仅仅是刘韬的荣誉,也是让作为母校的京城理工大学也沾光了。</p>

    京城理工大学大礼堂,此时已经人满为患,座无虚位,但凡能够站人的地方,都有人在。</p>

    几乎每个学生,中都拿着笔记簿和笔,他们声地议论着。</p>

    如果哪位教授的讲座最受欢迎,那么毫无疑问是刘韬。虽然每年刘韬在京城理工大学开的讲座次数很少,但是每次开讲座,都是最受欢迎,学生抢着座位。</p>

    甚至连周边的大学的学生,也会抢着来听讲座。</p>

    “刘教授真是厉害,连国际上最高的计算奖项都拿到了,真是我辈榜样。”</p>

    “听奖金很多钱,大部分一辈子都赚不到的钱。”</p>

    “我就期待着,什么时候刘教授也能拿到诺贝尔奖。”</p>

    “我不关心刘教授拿什么奖,我就关心今年盘山集团会在我们学校招几个人,还有刘教授今年招不招研究生。”</p>

    “最好能够进入盘山集团,听待遇超好,国内独一档,比进入部委要来得强。”</p>

    “我有道消息,听盘山集团总共要从学生招聘200人,要学习成绩优异的,品学兼优!”</p>

    “真的假的还要招聘200人去年不是也招了200人!不会是骗人的吧”</p>

    很多人聊着聊着,聊到了招聘的事。</p>

    在之前,大学生是包分配的。但是现在不一样,现在已经不能称之为包分配,或者已经不完全包分配了,是双向选择,各种国企、研究所、关单位等到学校来要人,有不少其实是定向地要人,供需情况各专业不等。</p>

    毕业分配,是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学或中专毕业生就业按国家下拨的计划指标进行统一安排。毕业分配制度强调的是‘服从国家’,对个体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及就业要求等不太重视。</p>

    毕业分配在特定时期内,起到了推动人才流动和资源调配、协调不同行业和地区利益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其弊端愈发显现。</p>

    比如统得过死,包得过多,毕业生、学校与用人单位不能事先了解、互相选择,容易造成人才配置与岗位的不适应,不利于调动三方积极性。</p>

    比如对用人单位来,只有接收的义务,没有选择的权利。不管是否需要,全部按计划分配,容易在造成人才积压浪费的同时,又难以得到急需人才的指标。</p>

    比如对学校来,统一分配毕业生,隔断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课程的设置和专业结构可以不考虑社会需求,教育效果难以得到实践检验。而对学生来,一进校门就捧上‘铁饭碗’,成了当然的‘国家干部’,毕业即就业,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分配时处在‘听天由命’的被动地位,无法按自己的能力、特长和爱好选择合适的工作。</p>

    所以,就有了双向选择的改革,从而去解决包分配的弊端,让各方都有选择。</p>

    甚至于也有学生选择不去国企、研究所、关单位等,而是选择去民营企业,毕竟民营企业虽然不是铁饭碗,但是往往工资会比较高,也比较自由。</p>

    甚至有的学生有野心,毕业后选择创业,去社会闯荡。</p>

    但是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能够去好的单位自然是最好不过的选择,而盘山集团毫无疑问是最好的去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