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算再买两台拖拉。大强也要买台拖拉,然后我再从奎屯买几台收割,光夏天转到各乡割麦子,一个麦季就能把拖拉的钱赚回来!”</p>
“弄这么多拖拉谁开啊”李建国吓了一跳,“总不能老爹去开吧我那拖拉上倒是可以挂一个收割。”</p>
李建国知道割麦子赚钱,所以李龙既然了,他自然是想参与进来。</p>
他还了件事情,兵团韩家那边前两天来人了,韩大春过来一是农闲了和李建国叙叙旧,二来也是打听打听有没有赚钱的活。</p>
去年他们过来打苇子赚了一些钱,今年李建国没叫他,他虽然想赚钱,却也不好什么。</p>
这冬天到了,他就想过来打听打听。话的时候李建国起了自己种打瓜,买拖拉,以及李龙用收割收割麦子的事情。</p>
这倒是让韩大春眼睛一下子亮起来,他们兵团那边大面积种麦子的也不少,倒是可以让李龙他们去那边收割。</p>
反正距离不远,几十公里的事情。</p>
还有就是那边兵团也有连队种打瓜的,收成没有李建国这么多,他们是上交上去的。</p>
这也让李建国有些意外,没想到兵团连队也有种打瓜的。</p>
毕竟两套系统,有些时候是真的就不清楚。</p>
李龙倒是觉得去兵团割麦子也是一条不错的路子。兵团那边职工虽然是到年底才分钱,但外面去那里干活,钱还是当场能付的。</p>
这就扩大范围了。</p>
“开拖拉的人还是有的。反正打麦子有拖拉会很快,我打算把谢运东、贾卫东、梁大成找到,让他们开拖拉。</p>
他们目前买不起拖拉,我就和他们商量好,他们要么替我打工开拖拉割麦子赚工钱,要么就把拖拉带收割租下来,一个麦季咋也能赚一两千块钱。”</p>
什么生意最好做</p>
自然是垄断的生意最好做。李龙还有一件事情也是要急于去做的。他原本是打算麦季结束后就去奎屯找杜厂长,只是又要去山里收割牧草,后面一件事情接一件,就给耽误了。</p>
杜厂长也没打电话,但魏天星去找的时候没能买回收割,明杜厂长还是信守承诺的。</p>
他打算进一步和杜厂长谈好,最好拿下北庭州的收割代理权,如果拿不下,附近两个县加上石城的拿下也行。</p>
目前李龙所能辐射到的势力范围最多也就是这么大,也就别想太多了。</p>
毕竟姜干事的一篇报导,让收割一下子就出现在世人面前,能想到用这个赚钱的肯定不止魏天星一个。</p>
他就算不能占据大部分市场,至少明年要把附近这些地方的麦田收割权给掌握住。</p>
有三五台拖拉,一个麦季收割几万亩麦子还是不成问题的。</p>
其实李建国听韩大春的没错,兵团这时候种的经济作物比地方要多多了。毕竟地方眼下正在着急解决温饱问题,而兵团已经在解决富裕发展问题了。</p>
当然,后面兵团的停滞有其历史原因,就不了。</p>
李建国听李龙这么,倒的确是个法子。不过他又想了想道:</p>
“这么搞,那就得去其他乡里面,那好弄吗”</p>
“他们谁没几个亲戚朋友在外乡的自己去找,没有的话就自己去谈。想赚钱哪有庆等的道理”李龙笑了笑:</p>
“有空回去我要和他们一下,想干了,想出去赚钱,那我就支持。不然的话我就找其他人。队里想赚钱的人可不少。”</p>
“那是。”这一点李建国完全赞同,他突然想到了梁月梅的弟弟梁文玉,便轻咳一声道:</p>
“这么的话,娟她舅也行啊。”</p>
“对对对,我咋把他给忘掉了”李龙还真把梁文玉给忘记了。</p>
主要是这位本身就是个能人,后面没人支撑的情况下,从村团委干到村支书,最后又成为县里为数不多的直接由村干部转任公务员的人。</p>
牛吧</p>
所以下意识就忽略了他了。其实这时候他也很弱,也可以帮一把。</p>
其实李龙去梁家送羊的时候就能想起来,不过眼下还需要李建国提醒。</p>
李建国倒也是没想到李龙竟然有买这么多拖拉的钱,看来这两年的确赚了不少。</p>
挺欣慰的。</p>
“其实还有一个赚钱的。”李建国想了想,“买大拖拉犁地。全队两千多亩地,犁一回就八千多,一年至少犁两回,还要耙地、平地、播种”</p>
李龙深以为然。</p>
不过随即又摇了摇头。</p>
眼下队里干拖拉的是王财迷,他这一年应该是把队里的欠款还清了吧</p>
不过应该也没剩下多少。</p>
接下来十来年,队里土地从两千多亩变成七千多亩,但耕地的主要还是他。</p>
他那台破旧的东方红七十五一直在努力工作着,王财迷甚至又买了一台更旧的东红方七十五开回来放到院子里,作为拆零件用。</p>
毕竟这玩意儿二货太容易坏了。</p>
赚钱也真的赚钱,一年从几万到十几万到二十几万。</p>
辛苦也是真辛苦,拖拉经常坏到地里,一修一晚上,甚至都修不好。</p>
一开始是买不起新的,后来是舍不得买新的。</p>
当然,不是没人眼红这生意,后来有人买了台东方红02,也是台二货。当然也是用用修修,最后就不用了。</p>
毕竟这玩意儿,普通人是真搞不定。</p>
这就是垄断。</p>
李龙当然能搞,现在他贷款搞台新的东方红七十五,估计拖拉厂都给他卖。</p>
但太麻烦了。那玩意儿是链轨式的,本身就和他的驾驶习惯不符,这么大块头的东西买新的他也不会放心给别人开。</p>
更重要的一点是太慢了。</p>
队里拖拉发展起来还是北疆的大马力拖拉开始盛行,那玩意儿马力足,犁地快,翻转犁不需要后面有人坐着升降,一天一夜极限能犁四百亩。</p>
那时候的犁地价格已经到了二十块一亩。</p>
李龙打算那时候进一台。提前掌握消息,那时候还有国家的农补贴,买一台,甚至可以在一个犁地季把附近的地都承包掉。</p>
东方红七十五一天能犁一百亩撑死了。那个时候王财迷还在用老式拖拉。</p>
没办法竞争,真要搞一台,简直一骑绝尘。</p>
李龙隐约记得一台大马力轮式拖拉当时的价格是三十多万,国家补贴百分之三十,自掏二十多万。</p>
相信自己到时应该能赚到吧</p>
真搞一台,两个人轮换着开,一年,基本上就能把钱给赚回来。</p>
主打的是信息差。</p>
李龙想着想着突然笑了。</p>
四队在大型械方面好像一直比较相信二货。王财迷弄的拖拉是二的,另外一个人弄的东方红02也是二的;有人买的二八大轮胎拖拉也是二的。</p>
到种的时候,队里有人贷款买的第一台采也是二的。</p>
感觉好像永远都跟不上形势,都跟在别人身后走。</p>
好在队里的治理环境比较好,人文环境也不错,不存在村干部把持村政,也不存在私吞各种补助经费的事情。</p>
李龙的生活环境最开始的时候一直就在村里,一直到最后,地入了合作社后才有空出去旅游,这时候才知道的,原来不是所有的村子都是这样的。</p>
</p>
原来有些村的合作社没有背景是建不起来的,原来有些人的地入了合作社只得了第一年的分红,后面就没消息了,原来有些人的补助没有就没有了,原来有些人明知道有些村干部贪污挪用了村里的资金,却没地方去告。</p>
这时候才感觉,原来自己的村子竟然这么“模范”。合作社,十几家地块相连的串联一下,就建立起来了。各种补助,你不领村里会催着你去领。合作社的分红,到年底负责人会一笔笔给你算清赚的钱用到了哪里,最后分红应该多少。</p>
四队地多,所以哪怕最后种的价格不怎么样,但因为不需要承包费,所以基本上每年每个入股的农户还是能分不少钱。</p>
他们也明白,分的就基本上和其他人的承包费持平了。</p>
但是想想,一亩地的承包费到最后几乎达到了一千五到一千八,一亩地能赚这么多的话,那分红也不少呢。</p>
哪怕除去开支,一亩地能分红一千,也行了啊。</p>
扯远了。</p>
李龙知道这个情况,所以他才会坚定的决定留在村子里,等第二轮分地的时候,多承包一些队里的土地,那时候村里的土地已经从现在的两千多亩增加到了七千多亩,可承包的多了去了。</p>
现在不开垦那么多,一来是因为械化还差的远,人力种不过来,二来是因为盐碱地不产粮食,开垦出来也没用。</p>
但是盐碱地长,这就这么怪。</p>
李龙就等的是那个会。他想等到大马力拖拉出来的时候,抢吃第一个螃蟹,赚到一笔资金,然后等到采出现的时候,买一台采,到时就能先人一步,然后步步领先了。</p>
当然也不容易,毕竟采刚开始出来的时候,一台两百多万,还因为发动的原因在采的过程中经常起火造成损失。</p>
所以,一步步来吧。</p>
至于链轨式拖拉(履带式),谁爱用谁用吧。虽然这玩意儿前面挂上推土板,也是能当推土用的,但李龙用不上。</p>
他最多想着等把海子承包下来的时候,抽空去把海子挖一下,清一下淤。毕竟海子和大海子不一样,里面芦苇很多,水流就会变缓,然后淤泥就会留下来堆积起来。</p>
这玩意是很好的肥料,只不过这边的人不怎么用。</p>
李建国知道自己兄弟两个其实都不算是修械的能,所以见李龙对目前犁地的拖拉没兴趣,他也就不了。</p>
那边顾晓霞和杜春芳完,两个人都出来,顾晓霞要去厨房帮忙,让梁月梅给赶了出来,让她好好休息。杜春芳脸上都带着笑,看来也很满意和顾晓霞的谈话。</p>
看人出来,李青侠便不聊了,四个男人聚在一起在外面也不太好,李龙便招呼着大家还是进屋子里。</p>
进屋后,李龙看了看时间,十二点了,便打开了电视。</p>
这年头,周日十二点钟有儿童节目,会播放动画片。对于朋友来好看,其实不少节目对大人来也是很新奇的。</p>
几个男人看电视动画片在后世看可能很怪异,但在这时代还很正常。</p>
李龙坐在李青侠边上,不经意的问道:</p>
“老爹,我把海子包下来给你逮鱼咋样”</p>
“包下来包下来是啥意思就咱自家逮鱼”李青侠疑惑的问道。</p>
“那不是,包下来后,你想让谁逮鱼就让谁逮鱼。”李龙道。</p>
这话的有些霸道,顾博远和李建国都觉得不妥。</p>
一直以来,海子都是四队的“内湖”,虽然和三队邻界,但和三队没什么关系。</p>
大海子不同。大海子南面、西面和北面有七八个村子围着,这些村子里的人都可以到大海子里逮鱼,这个没人的,一直到最后大海子被人承包养螃蟹才算结止。</p>
即使到那个时候,村民到大海子里下逮鱼,养螃蟹的也是不能管的,最多不让钓螃蟹。</p>
而海子就完全不一样了。海子算是李建国、顾博远他们看着慢慢变成现在的样子的。</p>
后面的坝也是他们不断加固起来的。</p>
李龙突然要把这海子承包,变成私人的,这让两个人都有些不满。</p>
尽管这对自家有利。</p>
李龙能理解他们的心情,不过也必须让他们知道,时代变了,不光海子,以后许多地方都会被私人承包。</p>
“大哥,顾叔,这海子就算我不承包,后面被外面人盯上,乡里也会交给别人承包。眼下每年还能出不少鱼,卖钱的事情不光咱们队人知道,全乡都知道。</p>
有心人如果盯上了海子,要通过乡里承包的话,你队里能不同意与其等到外人承包,不如我先承包了。</p>
你们要觉得这样不好,那承包后给大家一下,允许大家在里面逮鱼就行了。”</p>
李龙的话的很现实。</p>
李建国和顾博远两个都在思考。</p>
“不光海子,你们看着吧,往后苇沟也得让人承包了,有些人可能还会自己挖鱼池子养鱼卖。”李龙继续道,“上面政策允许大家先富起来,那富起来的办法多了,肯定有人想试一试。”</p>
再过五六年,乡里有个能人创业失败,欠一屁股债,最后乡里没办法,就把海子让他承包了,看他能不能有办法通过海子赚钱。</p>
那时候海子已经垮过一次坝,里面没啥大鱼了,只有鲫鱼,那人真就无力回天。</p>
最后摆烂了。</p>
眼下海子在李龙的努力下还好好的,他可不想让别人捡这个便宜。</p>
所以,先下为强。</p>
两年的经历,让李建国顾博远知道李龙的应该是正确的。不管这消息从哪里来,对于他们来,都是代表着以后生产队里的管理形式,会有大的改变。</p>
也就是,什么东西,都能私有化了。</p>
“那就包了吧。”李青侠对海子简直是满意极了。他觉得年年在海子里逮鱼都行。</p>
想想如果有一天那里被承包了,然后逮不了鱼了,李青侠觉得生活真就没多少乐趣了。</p>
“行,等我空了回去就找队里承包,然后到乡里备案。”</p>
“那你打算包多少年”李建国问道。</p>
“先包个十年吧”李龙道,“队里肯定不会要多少钱。老爹,你一夏天能从里面逮鱼卖到多少钱”李龙扭头问李青侠。</p>
李青侠一听李龙问这个,脸上顿时就增加了不少光彩,他有些矜持的笑着道:</p>
“咋也弄个两三千。”</p>
行吧,老爹一个夏天就差不多搞一个拖拉了。</p>
李建国突然觉得自己好像算是有点拖家里的后腿了。在地里拼死拼活的忙,最后干下来赚的钱,不如老爹悠悠哉的逮鱼一年赚的多。</p>
毕竟一夏天就两三千了,弄不好老爹还少了,再加上冬天努力一下,指不定超过五千没问题。</p>
这还是老爹一个人干的。</p>
李建国叹了口气,感觉电视也不好看了。</p>
不过他也知道他不能像李龙那样,更不能像老爹那样自在。</p>
一家人,甚至包括李龙和顾博远的公粮最后都得由他来交。</p>
明年,顾博远的地就得由他来种了,所以有台拖拉会好太多。</p>
好在顾晓霞的户口已经迁到了县城,她那份公粮不用交了。</p>
李龙之所以觉得这个生产队好的原因,是这里除公粮以外负责比较少。</p>
他听老爹,其实口里的负担比北疆要重。</p>
扯回原话,其实李龙还想把苇湖承包掉,不然的话,再过两年,供销社的苇把子任务恐怕就得受制于人了,那个时候,他再想赚这个钱,就没那么容易了。</p>
毕竟苇湖真的会被承包,而且还会比海子还快。</p>
当然,也就承包几年,供销社出的苇把子任务也就再收几年,九零年左右,就不收了。那时候造纸厂也不怎么要苇子了,毕竟麦草在造纸方面更优质一些,麦草的产量也大。</p>
但这几年,也有不的利润呢。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