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收苇把子的活,节奏快的出奇,在四队所有人几乎都在努力干打算多扎多挣钱的时候,李建国宣布结束了。</p>
九天时间,也算打破了这两年扎苇把子活的极限。</p>
当然也不全都是四队扎的,四队有些人家里现在还堆着大垛的苇子,打算多扎一些呢。</p>
在第八天的时候,兵团农场那边的韩本忠和韩大春牵着马车拉来了两车苇把子,得有个四五百个。</p>
李龙这边头一车苇把子拉到供销社的第二天,韩大春就来到李建国家里,他给李家提来了两塑料桶酒。</p>
这酒是韩本忠在呼克公路上接的。</p>
当时一辆拉酒的罐车出事故侧翻,罐体破裂,原酒泄露,正在地头的韩本忠把司救出来后,那司让他赶紧回家拿东西装酒——反正这酒漏了也浪费了。</p>
“这酒是烧酒厂烧出来拿去到北面的酒厂那边准备勾兑的原酒。”韩大春道,“俺家里放了几十公斤,这些是拿来给李叔你喝的。”</p>
刚烧出来的原酒,在老百姓眼里自然是比勾兑的酒要好——当然喝起来特别辣,主要是度数高。</p>
这算是非常不错的礼物了。李建国这边收苇把子,他知道韩家是能干这个活的,便让韩大春回去给韩本忠一,如果能扎的话,按标准来,送过来只要合格,自己这里就收。</p>
韩大春高兴极了,咧着嘴笑着“没问题没问题”,然后就匆匆赶回去了。</p>
他是骑马过来了,来的时候还是慢慢走,走的时候几乎是纵马狂奔的回去的。</p>
这个时候兵团种地虽然所有的农资都是上面下发的,职工只需要种就行了,但年底收的时候除留够自己的,剩下的全都上交,至于能返回来多少现金得看上面的意思,而且这算是一本糊涂账。</p>
地方已经包产到户,种多少东西交了公粮后卖多少自己做主,得到的钱是多少也是公开透明的,心中有数。</p>
以前兵团要比地方好。地方在大锅饭时期,实话是真没多少干活的动力,得过且过的比较多。到年底分不到钱还倒欠算正常,那时候地方羡慕兵团,至少到年底能拿上些现钱。</p>
现在是兵团羡慕地方,种什么能自主,种出来的除了交公粮剩下的就是自己的,能剩多少全看自己努力的结果。</p>
基本上算按劳分配。</p>
地方的生活水平一下子超过了兵团——韩大春他们自然是羡慕的。</p>
今年虽然还没到年底,但照往年来看,他们一家到年底能剩下个几十块钱顶天了。</p>
眼下能扎苇把子,一个三毛五,那还不快快的去干一家老齐上阵,三五天时间弄几百个苇把子是不成问题的。</p>
结果就是他们拉来两车,一下子就把李家院子里的苇把子数量给冲了一下。</p>
韩家是特别珍惜这次扎苇把子的活的会,因此拉过来的苇把子,合格率特别的高。</p>
韩本忠等李建国验收完,把一百六十七块三毛钱交到自己里的时候,颤抖的点了一遍后,激动的道:</p>
“他李叔啊,咱今年年底能好好过了,也能给娃们扯布做新衣服了,这多亏了你们啊。我们这就回去,再扎一些”</p>
“不能再扎了,够了。”李建国虽然很不想让韩本忠失望,但数量的确已经快够了,韩家路途远,已经来不及再扎了。</p>
“够了吗也行也行。”韩本忠那一瞬间脸上的笑容滞了一下,随即又笑了,“能挣这些钱也够了。比俺连队里其他那些强多了,那些人家里也就那几十块钱,要过一年——唉。”</p>
兵团职工这时候还是挺苦的,吃饱没问题,但要过得好,真就比不了包产到户的农民了。</p>
李建国想想道:</p>
“明年秋天麦子割了后,龙弄着扎大扫把的活。今年比较多,明年应该也有不少。</p>
到时我看八月中旬吧,你让大春过来,我给你们,你们可以干。那一个大扫把三块多钱,扎一季也能挣不少。”</p>
“嘿,这个没问题,我回去就把栽桩啥的弄好,到时就让大春过来这活能干啊。这大扫把还些贵哩,一个三块多真不便宜,好活,好活啊!”</p>
韩本忠语气里有感叹也有羡慕。地方靠近城市,会多,以前觉得兵团好,现在比着比着怎么就落后了呢</p>
韩本忠也没吃饭,他也看出来李建国忙,交了苇把子后就赶着马车回去了。</p>
第二天晚上李建国收完苇把子便赶到了许成军家里,用大喇叭通知全队,苇把子已经收够了,明天不再收了。</p>
这通知把许多人给打懵了,他们正准备蓄力大干的,毕竟这才十天,往常扎苇把子和扎大扫把差不多,怎么也得要一个月的。</p>
这时候有些人才后知后觉的感觉这苇把子怎么少了</p>
等有人从李建国那里打问来具体的消息后,就有点慌。</p>
这两年,四队的人已经习惯了年初开始就有人去编抬把子,秋后开始扎大扫把,入冬前扎苇把子。</p>
这三笔钱中至少有两笔是全村人都能挣到的。</p>
有些人甚至在年初就已经安排好了年底扎苇把子这笔钱的用处。</p>
虽然去年和今年李龙把一部分扎大扫把的活交给到了别的村,但总的扎大扫把的活的量在增加,并没有怎么影响到本村人扎大扫把的利益,而且因为涨价今年挣到的钱还多了一些。</p>
眼下一下子听到苇把子明年后可能就扎不了了,这才慌了。</p>
少一笔钱,那以后生活是不是就得紧张一点儿</p>
这可不是钱,一两百块钱顶其他有些村人家一年的总收入了。</p>
这种事情把整村里弄的人心惶惶的感觉;有些人听到消息还跑到李建国这里来求证。李龙不在,不管怎么他和大哥关系那么好,李建国应该知道。</p>
最慌的是张强,才把五百块钱拿去承包苇沟,这边苇把子就不扎了这不是欺负人吗</p>
张强一腔忿怒的也跑到李建国这里来求证——当然,他可不敢对李建国有什么脸色,来的时候还是提着东西的。</p>
看在和他哥张木匠的关系上,李建国虽然没把人直接赶走,但也没让张强进屋,也没收他的东西,只是告诉他:</p>
“龙了,上面通知以后盖房子可能会用预制板,那个结实,苇把子会收的越来越少。不过你那承包苇沟不影响啊,这打苇席也得用苇子,还能送去造纸厂不影响。”</p>
张强提着东西有点失落的回到了家里。</p>
自己已经卖了一年的大扫把,难道还要卖上几年的苇把子</p>
那打苇席是真的,但四队不光有苇沟,还有苇湖,海子里也有苇子。别人要打苇席挣钱的话,肯定不会买他的苇子,免费的不香吗</p>
那就只剩下一个去处,造纸厂了。</p>
芦苇是非常优质的造纸原料,造纸厂一直在收,只不过价格不高,毕竟北疆这边造纸原材料非常的丰富,除了芦苇,还有麦草等。</p>
再往后,就没造纸厂了。</p>
玛县似乎有个比较怪的现象,一直想发展工业,始终没发展起来,三四十年间来过不少企业,换了不少,最终还是一个农业县。</p>
也不错。</p>
李龙把苇把子交完,该分的钱分了,该给宋明的车费也都结清,这让宋明还有些不好意思。</p>
“冬天没事还要你拉渣呢,别不好意思。”李龙和宋明了,目送他离开,这趟活就算结束了。</p>
他预感着明年可能就没苇把子的活了,就算有,数量可能也会非常的少,低于五千个的话,他就不接了。</p>
休息了几天后,李龙赶在头一场雪下下来之前,去了趟乌城。</p>
八十年代的冬天比三四十年后要提前一些,进十一月就开始下雪。</p>
不像后世,可能到十二月初雪都没下下来。</p>
他就想赶在雪下下来之前,把乌城那边的事情办完,接下来冬天就可以休息一下了。</p>
</p>
能不跑尽量不跑,这时候冬天冷的白天都能到零下二十七八度,晚上到零下三十度都很正常。</p>
呆在有炉子的屋子里多舒服,就像去年前年,如果不是生活所迫,他才不会天天去砸冰窟窿逮鱼呢。</p>
谁不想在大冬天窝在暖和的屋子里</p>
李龙吃过早饭就开着吉普车往乌城跑。这回他没在北庭停留,一来没啥事情,二来也没东西给钱主任送,后面再吧。</p>
他先去的玉器厂,在刘工那里收了四块雕好的玉器。</p>
虽然只有四块,但个头都不,一副玉镯,一个拳头大的把件,一块平安无事牌,还有一尊十来厘米高的玉佛。</p>
玉质都非常好,现在刘工名气大,厂里也能送来一些略微大块的料子。</p>
“知道你喜欢收集这个,好材料都给你留着呢。”刘工把这四件东西摆在桌子上让李龙看。</p>
外面有人在橱窗里挑玉器,李龙是唯一一个被允许进来的。</p>
李龙自然高兴,也没讲价,三百块钱收了这些玉雕。</p>
“玉料开始涨价了,”刘工有些不好意思,原来这样的四块玉雕可没这么贵的。</p>
“以后玉料的价格会越来越高的。”李龙并没有在意,“现在能囤就囤一些吧。”</p>
和刘工聊了几句,后面厂里有人找,李龙便出来,找地方吃了中午饭,然后便去了农学院。</p>
李龙这一次到农学院,给吴教授带了三袋东西。一袋是大哥家收的打瓜籽,一粒粒都是压平的,还有一袋是昨天晚上杨大姐帮炒的葵。</p>
第三袋,就是四队产的米了。虽然乌城周围后世最出名的是米泉的米,但实际上四队的米在范围里比米泉的米更出名一些。</p>
甚至于后世有些人测试这里的土壤富硒,真假李龙不知,只是知道原来的米好吃。</p>
门卫在李龙登记后就把他放了进去,还热情的给他指了吴教授办公室的位置。</p>
李龙到办公室门口的时候,吴教授正在和同事讨论着什么,注意到门口的李龙后,她笑着站了起来。</p>
同事好奇的看着李龙,吴教授就给他介绍:</p>
“这位是玛县的李龙,我原来在种子公司的时候,他找我买过打瓜籽,后面种的不错,挺有想法的。”</p>
吴教授招呼李龙进来,她的同事便笑着离开。</p>
李龙把东西放下,吴教授也挺有兴趣的看着。</p>
“这是打瓜籽,今年种的也算丰收,不过明年就不种了。”李龙道,“这个是葵,昨天才炒的,味道挺香的。还有这个”</p>
李龙把米袋子打开,一股子新米的香气扑鼻而来:“这是我们队种的大米,虽然不出名,但味道很好。”</p>
“好好好,谢谢你啊。”吴教授也没客气,都收下了,“打瓜为什么不种了”</p>
李龙便把情况了一遍。</p>
吴教授听完,有些感慨的道:“现在农民信息不畅,想种经济作物赚钱,又不知道哪些比较符合市场需要,这种跟风式的种植,真的就很容易伤农。”</p>
李龙也点点头。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二十一世纪初才算停下来,那时候整个乡里基本上都种了,也无所谓跟风不跟风了,反正大家都一样。</p>
“那你们明年打算种什么”不种打瓜,经济效益自然也就没了,种粮食除非面积足够大否则也不赚钱。</p>
这一点吴教授肯定是清楚的。</p>
“打算种葵。”李龙道,“我们那边有许多盐碱地,目前还没开发出来,虽然分的地比其他村要多一些,但想要大规模种植,目前还不行。”</p>
“盐碱地咱们南北疆都比较多,”吴教授道,“目前还没有特别好的整治办法。排碱沟你们知道吧”</p>
“知道。”李龙道,“我打算养殖一些牛羊,队里给了我一块盐碱地,我就打算整治一下挖排碱沟是一个办法,我想着能不能搞个针对性施肥,就比如测量土壤的那啥物质,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施肥,这办法可行不”</p>
现在测土施肥的名词还没出来,李龙不好直接出来,毕竟他是外行,所以就只能解释一下。</p>
吴教授眼睛一亮,然后思索起来。</p>
李龙也只是提一提,这方法提前了二十年,也不知道能不能行。</p>
目前北疆有化工企业,化肥方面问题不大,只是要进行精细化操作,就不容易了。毕竟测土施肥需要把每一块地的土质都要研究一下,这样的话挺耗费人力物力的。</p>
不过如果把这个当科研课题的话,倒是一个不错的项目。</p>
这也是李龙过来找吴教授的原因之一。</p>
“李啊,你这个思路是非常有用的。”过了好一会儿,吴教授抬起头来道,“我不是专门搞这个的,知道一点儿,不过我给你介绍一个人,你先坐会儿。”</p>
着吴教授就出去了。</p>
她走的有点急,门也没关,能听到脚步声很快。</p>
李龙想着,这回吴教授会请来的是谁</p>
过不到二十分钟,脚步声传过来,李龙走到门口,看到吴教授和一位五十多岁的男人走了过来,两个人边走边。</p>
那个男人头发有点秃,李龙眼尖,能看到他上还有泥土,衣服上也沾着有泥点子,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里的农民过来了。</p>
两个人走到这边的时候,吴教授指着李龙道:</p>
“这个就是提出想法的李龙。伙子虽然年轻,但很有想法,我觉得你可以和他聊聊。”</p>
然后吴教授对李龙道:</p>
“李啊,这位是我们学院的罗教授,从事农业研究已经二十多年了,专注于土壤方面的,你的想法可以好好和他一下。”</p>
“伙子你好!”罗教授很热情,“我听老吴你的想法,真不错,走,到我办公室好好聊聊!”</p>
李龙便和吴教授道别,跟着这个罗教授去了他的办公室。</p>
就在隔壁不远的地方,不过刚才吴教授显然是不在办公室里。</p>
“我在学院里搞了块实验田,刚才在田里忙活着。”罗教授一边开门一边给李龙解释,进屋后他指了指木沙发道:</p>
“来,李同志,坐。”</p>
给李龙倒了水之后,这罗教授主动问了起来。</p>
李龙便把自己所知的关于测土施肥的相关知识了一遍。</p>
他知道的也不是很多,毕竟后来合作社成立后,开始还让他们这些股东干活挣钱,后来利用的化肥、除草剂和种植方法越来越先进,都已经不需要人工除草了,他们也就不再去管怎么在先进科学方式下种地了。</p>
所以知道的关于测土施肥的知识大都是道听途,只知道个大概。</p>
但就是个大概,也让罗教授眼睛一亮,取出纸笔不停的记录着。</p>
“李啊,真没想到你一个农民在这方面能想的这么深。其实在农业方面有针对性的施肥一直有研究,只不过大家研究的是大方向上的,你的这种块细节方面的,目前还是空白。这可是一个非常好的研究方向,有针对性的施肥,符合咱们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方针,是个好办法!”</p>
李龙笑了,教授就是不一样,把这个也能和原则性的问题扯上。</p>
但人家是专家,这方面肯定是比自己厉害的,就细细听吧。他还真想着把自己的那块盐碱地好好整治一下,最好不是特别大动静的。</p>
当然,如果能整治的话,那四队边上几千亩盐碱地,就有大用了。</p>
提前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