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朝鲜官员柳成龙为了劝导李如松继续攻打汉城,体现他的智谋与良苦用心,不仅亲自拦在李如松马前,还提出了五条不可撤退的理由。</p>
第一,可以借趁胜之威,夺回朝鲜王室的陵寝,朝鲜王室陵寝尚在倭寇里,这是必须要夺回,若明军撤退,陵寝将继续被日军掌控,这对朝鲜王室和国家意义重大。</p>
第二,不负沦陷敌区朝鲜百姓,沦陷区的朝鲜都在还等着王师光复,贸然撤退会让朝鲜百姓失望,朝鲜百姓对明军寄予厚望,希望明军能将他们从倭寇统治下解救出来。</p>
第三,要扞卫倭寇国土的完整,朝鲜国土一寸都不容舍弃,才能体现朝鲜王室对朝鲜领土的坚决维护,不能因一时困难就放弃攻打汉城,让朝鲜的国土继续沦陷。</p>
第四,要稳定朝鲜军队的军心,明军一撤,朝鲜军队恐怕会有哗变离散的危险,明军的存在对稳定朝军军心,维持朝军战斗力至关重要。</p>
第五,防止倭寇追击,若是明军后撤,倭寇便会追尾进攻,到时候连开城,平壤也未必守得住,会导致明军和朝军面临更大的军事压力,让朝鲜丢失更多领土。</p>
同时,柳成龙还列举了此时顺势攻打汉城的优势。</p>
若是此时明军能顺势拿下汉城,可使倭寇在朝鲜的统治核心瓦解,打乱其整体部署,让倭寇失去在朝鲜的重要据点和指挥中枢。</p>
毕竟汉城是朝鲜首都,收复汉城对朝鲜的国家尊严和民心士气意义重大。</p>
能极大地振奋朝鲜军民的抗倭信心,展示明军援朝的决心和能力,增强朝鲜百姓对明朝的向心力和认同感。</p>
并且汉城作为重要城市,倭寇在此可能储备了大量的物资和粮草,若明军攻克汉城,能获取这些物资,补充自身的军需,减轻后勤补给压力。</p>
柳成龙的劝导,可以是句句在理,头头是道。</p>
但是,在面对像柳成龙这样的人时,李如松在大明朝廷之中,也不知道遇到了多少。</p>
一个个都是能会道,巧舌如簧之辈。</p>
但实际上,却是可笑与无知,且盲目自大之人,所以李如松并没有理会,冷眼扫视一眼之后,便不再搭理柳成龙等人,驾马离去。</p>
在被李如松冷眼扫视之后,柳成龙恍然醒悟,连忙拦住,想要继续上前进行劝导的朝鲜官员。</p>
而被柳成龙拦住的朝鲜官员,在明军将军走完之后,才敢对柳成龙声的抱怨道,这是明军痛失良之举。</p>
并且声嘀咕着,连那威名赫赫的李如松,竟然也是如此不懂军事之人,可惜,可叹。</p>
若是他们朝鲜王朝,能拥有这么多铁骑部队,还有那么多威力强大的火炮,早就把倭寇干掉了。</p>
诸天万界大明时代。</p>
民间:</p>
百姓甲:“妈了个巴子,这群朝鲜废物,老子忍他们很久了,真想冲上去给他们几个大嘴巴子。”</p>
“他们自己有能耐,干嘛要不断派出向大明救援?”</p>
“他们的十三万勤王大军,打不过二千倭寇,他们也有脸谈军事才能?”</p>
“真是一群狗坐轿子-不识抬举的货色,给他们三分颜色-他们就能直接大开染坊了,真是一群自不量力的无敌蠢货。”</p>
百姓乙:“我觉吧,在天道历史进程之中,这后世大明王朝最大的一个错误,不是支不支援这朝鲜王国的问题。”</p>
“而是不敢开疆扩土,大明朝廷中的上上下下,没有敢于开疆扩土的野心。”</p>
</p>
“都已经出兵在朝鲜了,直接把朝鲜那点地方给占了去不就好了?”</p>
“喜好那什么天朝上国的名声,有什么鸟用?”</p>
“难道他们不知道,大汉王朝与大唐王朝的威名,不都是打出来的吗?”</p>
</p>
碧蹄馆之战后,南北军事集团矛盾也进一步加剧了起来,随着李如松的威名不断的增大。</p>
在入朝作战之前,大明朝廷中的文官集团,就已经在担忧起到大明的武官集体,会因此抱团壮大。</p>
但是让大明朝廷中的儒生文官集团,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平壤城之战后,东征大军的南北军事集团居然产生了争功的矛盾。</p>
这是让大明朝廷中的儒生文官集团,所获得的意外之喜。</p>
在朝鲜方面,经略宋应昌是南人文官,虽在品级上,与李如松同等级别的,但是目前的大明朝廷,依旧是文官大于武官。</p>
而李如松是当令大明天子皇帝,亲点的东征大军的主帅,是当令大明天子皇帝的亲信大将,所以宋应昌与李如松,不存在谁在领导谁的问题。</p>
但是,当宋应昌与李如松,两人产生意见与问题的分歧时,也是谁都不能命令谁的情况。</p>
而此时的宋应昌,也存在着,要压制一下李如松在武官上的势头。</p>
不管是担心李如松功高震主,还是李如松在大明朝廷中的威势与地位继续上涨,都不是宋应昌此时想看到的。</p>
碧蹄馆之战后,北军将领与士兵,也都遭到了南军将领与士兵的指责,指责北军贪功冒进,错失良等等。</p>
在发现需要攻城大战之时,才想到南军的步兵军团与火炮部队,才想分点汤给南军的将士。</p>
大明成祖界。</p>
明成祖朱棣:“这是平壤城之战,打得太过于轻松了,才导致南北两军的将士,都不把倭寇放在了眼里后,才有的情况。”</p>
“但在朕看来,拖了李如松后腿的,不仅是战后论功问题上的分歧,更多的是朝廷中的文官,不想让李如松再立新功,不想让武官的权利与地位,大于文官的权利与地位。”</p>
“这既是对外倭寇的战争,却又是后世大明对内权利的争斗。”</p>
</p>
诸天万界大清时代。</p>
民间:</p>
百姓甲:“果然如此,大明王朝就是这样,不管是大明,还是后面的南明,都是一群只顾利益与权力争斗的人,在败坏大明王朝的根基与运数,这些人真是太可恨了。”</p>
百姓乙:“大明的儒生文官集体,怕大明的武官抱团之中,权利与地位会高过他们。”</p>
“结果一场平壤城之战的胜利,就能让大明的武官集团,产生这么大的分歧,这很符合大明王朝的官场内斗风气。”</p>
“这样的王朝,岂有不亡的道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