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p>
贺若弼神色如常。</p>
对于皇帝的书法字体,露出赞许之色。</p>
等看到后面,突然脸色大变。</p>
“这,这”</p>
贺若弼不由地失语。</p>
“陛下,这真的可行么?”</p>
“行不行那不得做了才知道么!”</p>
“对,对,陛下所言甚是,做过之后便知”</p>
沉吟片刻。</p>
贺若弼内心竟然有些激动起来。</p>
“辅伯,此册天知,朕知,你知!”</p>
“臣定当守口如瓶!”</p>
宇文衍拿回册子,把后面一些内容撕下来,丢进了火盆之中。</p>
贺若弼见状也是松了一口气。</p>
要不然这个册子带在身上,他还真有些睡不着觉。</p>
“朕让人从倭国运了一万石稻种到龙城,应该差不多到了,你去了之后,一定要把水稻种成功。”</p>
“除了推行均田制,鼓励开荒垦田外,首要任务就是促进人口增长”</p>
宇文衍特别交代了几句。</p>
具体应该如何去做,册子上已经写的很详细了。</p>
“臣遵命!”</p>
“言子,你带辅伯去冶铸坊领陌刀、锥枪各两千。”</p>
“多带些二锅头去,东北冬日里天寒地冻的,喝了暖身。”</p>
“是,陛下!”</p>
对于冬天避寒取暖问题,宇文衍把铁炉子的图纸给了他一份。</p>
在东北不知效果怎么样,到时可以尝试一下。</p>
然后就是火炕的图纸。</p>
火炕绝对是东北的抗寒神器。</p>
除此之外。</p>
建造“地窝子”御寒的方法,也一并给了他。</p>
皇帝也不知道当下生活在那里的人,是不是已经掌握了这些冬天生存之道。</p>
反正也没坏处,尽量和他多一些。</p>
“辅伯,你再看这里!”</p>
宇文衍指着辽西走廊的狭长地带。</p>
“此处依山傍海,是从幽州前往辽西最为近便的通道。”</p>
“只不过,当下该地森林茂密,多沼泽,还没开发出来。”</p>
“朕希望你亲自走一趟,实地考察一下”</p>
皇帝当即把辽西走廊的情况告诉了他。</p>
此处至关重要,宇文衍绝对不会掉以轻心。</p>
哪怕当前并不适宜通行。</p>
“此道若是能够行军,那可是兵家必争之地啊!”</p>
贺若弼自熟读兵书。</p>
以往中原王朝经略东北,全都是走燕山的几条古道。</p>
他不知道皇帝从哪得来的消息。</p>
若是从舆图上看,那里确实是通往辽西最近的一条路线。</p>
前人为什么不走那里呢?</p>
难道真如陛下所,多沼泽,不利于行军么?</p>
这不禁让他有些好奇起来。</p>
“陛下,臣此去辽西便从此道而去,探一下到底能否通行!”</p>
宇文衍点了点头。</p>
交代完后,贺若弼退下,回府准备出发事宜。</p>
辽西原本就是一郡之地。</p>
设营州之后,辽西郡仍然保留。</p>
就目前情况来。</p>
营州就是辽西郡,辽西郡就是营州。</p>
幽州总管阴寿,去年发兵击溃伪齐高宝宁残部。</p>
后来。</p>
更是带兵跨过辽河,杀到辽东地区。</p>
与高句丽军队发生了大数十战。</p>
</p>
接到朝廷诏令后,这才撤兵返回幽州。</p>
临走前。</p>
和辽西郡太守把皇帝试种水稻的谕令安排了一番。</p>
此时。</p>
辽西龙城,人山人海,人声鼎沸。</p>
百姓们正排队领取稻种。</p>
“老罗,你家开垦了多少亩地?”</p>
人群中,一个老农拍了拍排其前面的人问道。</p>
“能有多少,百余亩,哪像你家,五个儿子”</p>
老农嘿嘿一笑。</p>
他这一辈最骄傲的事情便是生了五个儿子,还全部养活了。</p>
“你这地方,冻起来比青州还冷,真能种水稻?”</p>
“既然朝廷要求至少三成的田地用来种稻子,应该是可以种吧”</p>
“反正稻种又不用花钱,开垦的地十年内免租,那就种种看呗。”</p>
旁边有人听后,接过话头了起来。</p>
“不过这里的地那是真的好啊,一把火杂草树木一烧,地一翻,全都是黑土”</p>
“是啊,地又平,周边河流水量充足,灌溉不成问题。”</p>
“听这稻种是皇上让人从倭奴国漂洋过海运过来的,这皇上还管咱老百姓种田之事?”</p>
</p>
这些人大多是从青州,幽州,相州三地迁徙过来的百姓。</p>
从来没种过水稻,心里也是没底的。</p>
不过朝廷提供稻种,十年内不用交田租。</p>
百姓们也没太大的异议。</p>
“我有个远房亲戚家侄儿,他舅舅家二大爷的孙女婿,在京城做官。”</p>
“咱们现在用的曲辕犁,农具都是皇上发明的!”</p>
有个汉子不无骄傲地了一句。</p>
好似有个孙女婿在京城做官的二大爷就是他二大爷。</p>
“去你个皮老鸭,净胡扯!”</p>
“皇上怕是连地都没下过吧,还发明农具,你可真能吹”</p>
“就是,唬谁啊,据皇上还是个孩子呢!”</p>
当下,便有人出声反对。</p>
“且不管是不是皇上发明的,你就那曲辕犁好不好用吧?”</p>
“嘿嘿,该不。”</p>
“那些农具着实好用,否则俺家最多只能开荒一半的田地。”</p>
“那不就结了,还有那沤肥,我敢保证用了之后,庄稼收成绝对会更好。”</p>
人群中,有人对朝廷推行的一系列策令很是认同。</p>
“对了,你们听了没有,城里设立了一个什么“大周钱庄”。”</p>
“只要在郡衙做了户籍登记的农户,都能去借钱,用来买农具和种子”</p>
“对,对,好像两年内不用利钱。”</p>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p>
“朝廷会对咱们这些泥腿子这么好?”</p>
“我作证,绝对是真的,我们村二驴家就借了十贯钱。”</p>
</p>
人多的地方。</p>
向来都是喧闹不止,热闹非凡。</p>
这些最早一批迁来辽西的百姓,隐约看到了一些好苗头。</p>
境况似乎没有他们想象中的那么糟糕。</p>
如今。</p>
辽西郡登记在册的自耕农户,已有两万余户,近十万人口。</p>
一旦水稻试种成功。</p>
后续将会更多百姓源源不断地迁徙过来。</p>
在民族大融合的时代。</p>
人口流动非常频繁,也是很有必要的。</p>
在辽西郡官府的组织下,稻种有条不紊地发放到百姓中。</p>
而且。</p>
官府还开设了水稻育种,耕种,田间管理等相关内容的讲堂。</p>
在辽河以西的这片广袤平原上。</p>
出现了一副春耕农忙的热闹景象。</p>
百姓们撸起袖子,大干特干,憧憬着秋后能够大丰收。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