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自己人</p>

    处罗侯既然想交投名状。</p>

    当然不会在乎阿波的二十几万部族人口。</p>

    对于宇文衍来。</p>

    人口就是劳动力,何况还是畜牧经验丰富的草原牧民。</p>

    他把这些人口一分为三,安置到朝廷的三个主要草场。</p>

    就算一开始有些怨气,也掀不起什么浪来了。</p>

    除了阿波可汗,部族中的其他贵族成员也全都进京定居,给予一定的封赏。</p>

    迁往三大草场的突厥人还会被分散开来,与当地的汉人混居。</p>

    东北科尔沁草原则是与汉人,库莫奚、契丹、靺鞨、室韦四族的人一同生活。</p>

    “陛下,您这招高啊!”</p>

    “臣这就给处罗侯去消息。”</p>

    长孙晟闻言钦佩不已。</p>

    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皇帝所的民族融合。</p>

    接到处罗侯消息的那一刻,他就预感到了会是这么一个结果。</p>

    以其对皇帝的了解,不可能放弃送上门的二十几万人口。</p>

    “去吧!”</p>

    “这个莫何可汗可以,加封镇北大将军,赐紫色朝服,冰玉饰品千件”</p>

    实话。</p>

    宇文衍也没想到这个处罗侯会做出称臣纳贡的决定。</p>

    虽东突厥和大周和亲,商贸往来也加深了彼此的联系,两国关系得到很好的改善。</p>

    东突厥大贵族从中获得丰厚的利润和好处。</p>

    但这可是涉及国家主权的大事,难道处罗侯一点都不在乎?</p>

    宇文衍心中有疑惑,但也没太当回事,只是让长孙晟多留个心眼。</p>

    以当下双方的实力。</p>

    若是兵戎相见,东突厥还真讨不到半点便宜。</p>

    留下阿波性命,接收二十余万突厥人内附。</p>

    是继突厥分裂,东突厥称臣纳贡后。</p>

    大周分化突厥战略的又一巨大成果。</p>

    在封建王朝数千的历史上。</p>

    单单靠武力征服,草原游牧民族势力是杀不完的。</p>

    正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p>

    从匈奴,到柔然,鲜卑,突厥,再到回鹘,契丹,以及后来的蒙古。</p>

    这些游牧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先后成了北方大草原上的霸主。</p>

    然而,草原供养牲畜,其食物转化率比起农作物来要低太多。</p>

    随着游牧势力扩大,人口增加,吃不饱肚子的他们只能把目光投向富庶的中原。</p>

    当长城内外,游牧、农耕两种文明彼此隔离,各成体系的时候。</p>

    双方之间发生冲突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p>

    既然武力征服治标不治本,</p>

    那是不是可以尝试武力震慑和人文教化双管齐下呢?</p>

    毕竟。</p>

    在这个时期,草原势力的文明程度相比中原要落后很多。</p>

    他们举兵南侵,无非就是想做无本买卖,掠夺粮食、财物、女人。</p>

    至少还没有特别明确“入主中原”的政治野心。</p>

    否则的话。</p>

    历史上突厥二十万大军杀到长安城外的渭水河畔。</p>

    刚刚发动玄武门政变当上皇帝的李世民,怎么可能凭借搬空国库财物就让突厥主动退兵呢。</p>

    凡日月所照,皆为汉土,江河所至皆为汉臣!</p>

    大汉一朝,展现了我华夏恢弘气概和广阔胸怀。</p>

    幽幽神州,中央之国,四海之内皆视为宗主。</p>

    这也就是宇文衍接见番邦使臣时所,天下诸国万民,皆为华夏子民,朕独爱之如一!</p>

    宇文衍的宗旨就是:</p>

    </p>

    欢迎天下各族百姓主动成为自己人!</p>

    若有不愿者,那就用武力打成自己人!</p>

    还是不行,那你就去和阎王爷做自己人!</p>

    宇文衍就是要恩威并施,加以贸易绑定。</p>

    然后在润物细无声的文明教化下,将草原上的大部族变成自己人。</p>

    一劳永逸地解决农耕、游牧势力间冲突不断的难题。</p>

    而且。</p>

    万古前,他们极有可能就是炎、黄部族的分支,本来就是自己人。</p>

    长孙晟施礼告退,兴冲冲地去处理阿波可汗内附之事。</p>

    宇文衍也将一众大佬召来,开了个朝会。</p>

    让他们制定详细章程,妥善安置好这二十余万突厥人。</p>

    大家见宇文衍的“突厥方略”又取得丰硕成果,也是乐不可支,直竖大拇指。</p>

    曾经盘踞大周北方的大患,如今已构不成威胁了。</p>

    另外。</p>

    他们也向皇帝禀报了一件事。</p>

    那就是叛乱的爨翫、爨震两兄弟,及其核心骨干成员。</p>

    经三司会审,以不服诏令,勾结外蕃势力,谋逆叛乱等罪,判处满门抄斩!</p>

    五服以内族亲,尽数沦为官奴,永不改判。</p>

    自古以来。</p>

    叛乱之人押解回京,给皇帝献俘后就要立刻斩首示众。</p>

    但在大周律颁布实施以后,宇文衍大力推行“以法治国”。</p>

    以律法为准绳,该杀就杀,该判的判,该罚的罚。</p>

    几年下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p>

    而且,大周律一直在不断地改进、完善之中。</p>

    爨氏也算是皇帝推行“法治”的受益者了。</p>

    谋逆,勾结外敌,放以前绝对是五马分尸,九族全诛!</p>

    爨氏伏法。</p>

    南中地区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开始。</p>

    朝廷军队进驻。</p>

    以前羁縻统治下的土司武装势力成为历史。</p>

    掌握了军事权,便可以放心大胆地把地方治理权交给霍、孟两家。</p>

    加上汉地移民和朝廷指派的两成中原官员。</p>

    在宇文衍推行的善政下,黔中,云南两道便可逐步与蜀地同之。</p>

    最后,真正成为自己人。</p>

    而云南道西部的永昌郡,将由陈王宇文纯镇守。</p>

    皇帝制定的规划是,以洱海湖畔的大理坝子为中心,大力发展农业,工业。</p>

    同时,利用收留的掸国皇室成员,重整其分散势力,收回被骠国侵占的地盘。</p>

    打通向西前往天竺的“蜀身毒道”,以及向南通过骠国,抵达西洋(印度洋)出海口的商贸通道。</p>

    大理坝子是位于南北走向的苍山,洱海之间的一块平原。</p>

    天然的屏障使得其防御稳固,只需守住南北两端的关隘,便可万无一失。</p>

    而且,它是藻泥土质的黑土地,和东北黑土一样,土壤特别肥沃。</p>

    坝子西面有“苍山十八溪”作为灌溉水源,足以滋润坝子上的万顷良田。</p>

    不论是强攻,还是久围,都难以啃下这块硬骨头。</p>

    这也是后来唐朝时的南诏国,宋时的大理国能够在此立国数百年的主要原因。</p>

    特别是在唐玄宗天宝年间,杨国忠为了一己私利,两次兴兵远征南诏。</p>

    结果数十万大军尽数覆灭,加速了唐朝由盛及衰的进程。</p>

    大理坝子还有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别适合农作物生长。</p>

    中原贵族要是知道有这么一块宝地,还会认为西南尽是鸟不拉死的蛮荒之地吗?</p>

    原本做好了吃苦准备的陈王。</p>

    抵达大理后。</p>

    都直接笑开了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