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顶流是谁呢,那就是6岁以一首离离原上草登上长安热搜榜第一,国民爱豆,一生作诗300多首,大唐存诗最多的诗人白居易。”</p>
“他又是诗王,又是诗魔,又是唐宣宗认可的诗仙。他有无数狂热粉丝,有个叫葛清的人甚至全身纹满了他的诗。他也被脚盆鸡奉为文殊菩萨,脚盆鸡天皇也是他的狂热粉丝。”</p>
大唐时空节点。</p>
长安大明宫。</p>
唐德宗李适和群臣以及新科进士一同观看天幕。</p>
自从天幕出现以来,整个社会都有了一些微的变化,李适是有重铸大唐的野望。</p>
但纷乱的时局中不知道蛰伏了多少危,也许哪一天天幕放出对大唐不利的视频,便会成为混乱的开端。</p>
如今的大唐经历过叛乱,李适重回长安已经六年了。</p>
期间多次赈灾免税以安民,而文学方面复古主义思潮兴起,文人从意识形态上发起改革来拯救国家。</p>
此时的白居易进士及第,正参与进这场古文运动。</p>
大明宫前,李适君臣都在回忆着盛唐的美好画面。</p>
“杜甫啊,想不到后世之人对杜少陵有如此高的评价。”</p>
李适看着半个乱世的词语,内心中是百感交集,他出生时便开元盛世的尾声,也见证了天宝年大唐由盛转衰的整个过程。</p>
“白居易。”</p>
李适眼神亮起,在骚动的人群中寻找白居易的身影。</p>
此时的白居易呆立当场,突然间被天幕丢下的超级大馅饼砸中。</p>
对于2岁刚刚高中进士的青年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闻名整个大唐,这简直就是做梦都想不到的事。</p>
一时间,他脑子里完全反应不过来,械的拱谢过道喜的人群。</p>
待内侍搬来了软垫子,示意是皇帝赐座,白居易才醒过神来,忙脚乱的躬身拜过李适。</p>
心神激动的白居易盘坐在软垫上,看着天幕上自己的名字和影像。他觉得自己都要佩服自己了。</p>
而群臣们也是在恭贺之后,再次被天幕所的白居易影响力而震撼。</p>
李适则是更加的高看了白居易。认为这是天幕给他最好的一份礼物。</p>
随后君臣继续观看天幕,然而却被整活的友搞得哭笑不得。</p>
“接下来我们友是怎么整活白居易的呢,一起来看看。”</p>
“牛马低头:元稹: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白居易: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请问他俩之间是爱情吗?”</p>
“曼吱吱:愿为云和雨,会合天之垂。你品,你细品。”</p>
“沦落人:冷知识:白居易和元稹还曾互换妾。可见古代人玩的很花。</p>
“走走停停:楼上认真的?那白居易行为属于劣迹艺人,那我提议以后他的诗词歌赋不许出现在语文书上了。”</p>
“果然整活还得看友。”</p>
白居易内心一片苦笑。</p>
周边的朝臣们也都哄笑不已。</p>
大唐的男女风气是相当开放的。李治可以娶妈,李隆基可以娶儿媳。</p>
这种互换妾的事,在文人贵族之间更算不得什么。</p>
李适同样面带笑意,连忙询问元稹为何人。</p>
2岁的元稹此时正在河中府当一个芝麻官。</p>
</p>
李适心里留意了此人。暗想日后倒要好好看看这两人还会不会如此亲密。</p>
天幕继续播放。</p>
“的便是社交牛症患者,集美食家,旅游达人,医学达人,吐槽达人,水利工程师,民俗文化学者的跨界王苏轼苏东坡。”</p>
“作为大宋顶流的苏轼,不仅他的文章,诗词,书法,甚至连穿的服饰,吃的食谱都受到了国民的喜爱。而且他为官一地,便能造福万民的政绩也是人们追捧他的原因。”</p>
“他被贬官时,五个太守不断的给他送酒食,有铁杆粉丝步行00里给他送家书。脑残粉马梦得更是一路追随被贬的苏轼。甚至还有狂热粉丝为读他的眉山集闹的和老婆离婚。”</p>
“宋徽宗的宰相蔡京蛊惑他,让他下令将苏轼所有文学作品列为禁书,一律焚烧,但赵佶自己却是偷偷收藏最多的人。”</p>
“他甚至将苏轼儿子苏过偷偷接到皇宫,让他背着身子,在空白的墙上写文章。只是因为苏过最像他的父亲。”</p>
“时至今日,千年以后的我们,仍然能见到苏轼的所有作品,无一遗失。”</p>
“去年,一场名为苏东坡的现代意义的讲座,在没有大规模宣传的情况下,有统计当时观看人数为269万。”</p>
“由此可见,东坡先生顶流的威力,即便000年后都铁粉无数。现在很多人都认为东坡乃是千古以来的第一文人。”</p>
大宋时空节点。</p>
开封府垂拱殿。</p>
赵顼呆呆的看着天幕中苏轼的名字。</p>
他想起之前天幕放的艺术家的天堂,自己有毛病,罢了王安石自己又搞变法。属于神经不正常。天幕还元丰改制有点效果。</p>
当时他就反省自己的过失,急急忙忙的又把王安石召回来。</p>
他也要和王安石商讨天幕中所展现的未来之事。</p>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p>
现在天幕上竟然看到了苏轼。而且苏轼竟然在后世竟然如此的负有盛名。</p>
“为官一地,便能造福万民。”</p>
这不是一般官员能有的评价啊。</p>
而后千古第一文人的评价可就是惊天动地啊。也不知道外面会因为这句评价变得如何了。”</p>
事实上他猜的没错。整座汴京城都要爆炸了。</p>
大宋在天幕上没有被夸奖过几次,如今竟然是出了一个后世很多人认可的千古第一文人。</p>
如何不提民气,如何不振国风。</p>
整个大宋境内都被炸开了,大宋虽然武力不强,但是文化程度不是寻常朝代可以比拟的。</p>
文化的盛行几无死角。普通百姓都能随口讨论几句文学。</p>
再加上苏轼本来人气就高,如今天幕如此肯定,更是让所有人都与有荣焉。</p>
此时整个大宋境内都在议论苏轼,议论刚刚结案的乌台诗案。</p>
千古第一文人苏轼刚刚因为乌台诗案被贬了。所以赵顼此时内心感觉无比烦躁。</p>
其实比他更烦躁的是提起乌台诗案和审理此案的大臣。看赵顼身后垂下的一排头颅便已清楚。</p>
“苏轼有能力,他长期在地方为官,反对变法肯定有其道理,天幕明变法只有一点用,那就明变法有无用之处。那么是不是诏苏轼回来,就变法一事详细商讨?”</p>
赵顼此时心中定下决议,立刻让人去追已经动身前往黄州的苏轼。</p>
此时这个提议出来,却无一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反对。</p>
而在汴京通往黄州的路上,一路吃喝玩乐的苏轼却对此一无所知。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