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其他类型 > 历史王朝崛起短视频引领工业革命 > 第114章 东风快递,使命必达6
    “接下来我们看看自家友的评论吧。”</p>

    “特定国家是指谁,谁心里肯定明白,一切以实力话。意思就是,既然阁下不通道理,正好在下也略懂拳脚。”</p>

    “有人问:钱学森是谁?请摸一摸后背的脊梁骨,请记得,其中有一节是钱学森老先生给的。”</p>

    大隋时空节点。</p>

    长安兴庆宫。</p>

    大隋君臣们开心的笑出声,没办法,这友整活花样百出,让他们大涨见识了。</p>

    “这种东风导弹确实有着无与伦比的威慑力啊。当真是镇国神器的级别。”</p>

    高颎缓缓坐下后,喝了一口茶后道。</p>

    众人皆是点头认可。</p>

    “由此可见,国与国之间交往凭的就是自身实力。弱者无外交啊。”</p>

    杨坚有感而发,像北方突厥,被大隋弄得分裂后,就再没听他们过硬气的话语。</p>

    “看看我们的友评论,不通道理,我就略懂拳脚。”</p>

    独孤伽罗掩嘴笑道。</p>

    众人转头看向天幕上出现的华夏友评论。</p>

    杨坚坐下来,腮帮子都还觉得有些发酸,又被自家友逗笑了。</p>

    “钱学森,又是一个国之脊梁。这个东风导弹应该是他研制的吧。”</p>

    看友评论中的含义,杨素猜测出言。</p>

    “真正的脊梁啊,有东风导弹撑腰,能不硬气吗?确实是这些科学家撑起了华夏的脊梁。”</p>

    韩擒虎身为军人,当然知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军人有如此利器,当战无不胜。</p>

    杨坚点头认可,道:</p>

    “所以我们的军事武器研究生产还差得远。工匠的待遇要提高,鼓励他们研究发明,不能再以老眼光去看待了。”</p>

    高颎频频点头,知道这些事一定要落到实处。陛下可能动了这方面改革的心思。</p>

    “另外,科举这一块,看是不是可以开工科,专门为工匠而开,地方上找几个合适的点,筹备工科学堂。”</p>

    “当然了,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先行筹备,前期的事一步一步来。”</p>

    高颎提醒身边的人将杨坚的话一一记录,道:</p>

    “科举开工科,没什么大的难处,毕竟不是选官员,只是这工科无法细分出种类,毕竟头一遭,也不知道我大隋到底都有些什么样的工匠人才。”</p>

    杨坚知道他的意思,便道:</p>

    “按你的想法办吧。先把这个名头打出去,只要做好公平公正,日后百姓自会在这条路上钻营。这总比我们摸索着闭门造车来的好。”</p>

    “陛下圣明。”</p>

    高颎随即吩咐着身边的人,通知相关人员展开讨论。</p>

    杨坚则借着这股东风,开始准备对科举进行改革了。</p>

    天幕继续播放。</p>

    “泡菜里的亚硝酸盐对大脑的伤害是巨大永久且不可逆的。山东的兄弟,你们实话,到底有没有在出口棒子国的白菜里加东西?”</p>

    “没别的意思,就是喜欢古诗。古人总是有先见之明的。比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比如出核日当无,汉敌核下屠。比如大蘑菇烟直,常核落日圆。”</p>

    “众所周知,我们的军工都是服役一代,生产一代,研制一代,探索一代。这里有个知识,东风3是06年服役的,东风4是年服役的。东风5听研制成功了。”</p>

    大唐时空节点。</p>

    长安大明宫。</p>

    李适看着后世华夏霸气的回应这些魑魅魍魉,他的内心十分的激动。</p>

    </p>

    这一刻,他仿佛觉得自己有了无穷的力量,他有信心把大唐重新带回到盛世之中。</p>

    “钱学森太令人尊敬了,这次的发射更加的验证了其重要性。后世华夏人才辈出啊。”</p>

    白居易站在李适旁边开口道。</p>

    新科进士,虽然还没有官位,但李适钦点陪同,白居易最近是炙可热。</p>

    “亚硝酸盐是什么?盐的一个种类吗?竟然有此等害处?”</p>

    有人疑惑,问了出来。</p>

    “哈哈哈,难道后世山东卖给棒子的白菜加了这种毒药吗?”</p>

    “棒子国买山东的白菜做酸菜,然后里面含有这个亚硝酸盐,就把脑子吃坏了?”</p>

    随后大笑声不时响起来。李适也是忍俊不禁。</p>

    “难怪这棒子国的友话如此不经过大脑。又嘴硬,又脑残。”</p>

    众人听李适一,再次大笑起来。他们觉得比起天幕过的脑残粉,这个脑残用在棒子身上似乎更合适。</p>

    “这个古诗是谁做的?”</p>

    李适笑了一阵后,看着天幕再问道。</p>

    “第一句是后世大宋辛弃疾所作,上次有评论就过这首词是为东风导弹而生的。”</p>

    白居易对天幕以往的视频记得很清楚,随后他又道。</p>

    “至于后两首,臣猜不出。不过最后那首似乎是王维王摩诘所作?”</p>

    李适听到王维的名字,脑子里过滤了一下,道:</p>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哈哈哈,后世人太会来事了。”</p>

    白居易其实也猜到了是这首诗,算是初入官场的他不敢太过自信而已。</p>

    随后众臣纷纷大笑起来。原来后人是改字不改音啊。</p>

    这时有人站了出来,正是贤殿校书郎吕温,只见他拱道:</p>

    “陛下,臣似乎猜到了中间这首诗的出处。”</p>

    “哦,来听听。”</p>

    李适眉头扬起,这如同字谜游戏一般,顿时便来了兴趣。</p>

    “此诗不改音,换字后便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p>

    李适听后,略一琢磨,拍案叫好。</p>

    “妙啊。此诗何人所作?”</p>

    吕温微笑着开口回到:</p>

    “此诗乃润州无锡人士李绅所作,前两年来京应试,臣偶闻此诗,便记下了。原诗名为悯农,如今不想被后世人改成了东风导弹的形容。”</p>

    众人听完,随即哄堂大笑,感叹着后世友的整活水平高超。</p>

    李适笑意不减,道:</p>

    “好诗,好名啊。农业和农民确实是国之根本。不过,这诗改字后用在东风导弹上,却也合适贴切。哈哈哈。”</p>

    李适大笑之后,吩咐内侍记下了李绅此人。能对农人怀有悲悯之心,确实值得关注。</p>

    而此时刚刚踏进长安城的李绅望着天幕上,也感觉似乎这诗和自己所作的悯农差不多啊。难道。。。</p>

    他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在唐德宗李适这里挂上了名号。</p>

    “了不得啊,原来这枚东风导弹还不是最厉害的。后面竟然还有更厉害的。”</p>

    众臣皆是啧啧称奇,想不到啊,后世华夏太能藏拙了。</p>

    藏了44年,打出来一个底下最次的导弹。就算是最次的同样能把所有人都震慑了。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