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其他类型 > 洪荒:造化青莲,开局创灵根一族 > 第371章 分不清善恶对错?
    **指向正在辛勤收割的农夫们,到这些年虽偶有灾害但处理及时,救济有力,在还未演变为大型灾难前已消除隐患,“所以你认为如今国家安定平和”。</p>

    “宁为太平犬也不做乱世人。”</p>

    若是**回溯到更早三十年,情况远较今更差,至少比现在糟十倍之多。</p>

    秦王政在位的最初年份,**不断;虫害横行蔽日;瘟疫频发。</p>

    战争使秦国无法拿出足够的粮食用于赈灾。最终,唯一的出路是招募灾民当兵。</p>

    获胜则满载财富与粮食回国;失败,则不必再顾虑饿死百姓。</p>

    秦国士兵之所以闻战斗而欢愉,是为了生存。</p>

    那些肤色黝黑,辛勤劳作的农民也许曾经就是战场上的勇士。</p>

    明白了其中利害关系的扶苏不由得转向父亲望去。正是因为这位先祖结束了混乱的六国之争,才有今天的太平盛世。</p>

    始皇帝的功德无可争议。然而**却深感复杂地望着远方。“我以后定将善待百姓,希望每一年的丰收都能延长哪怕一天也好。”</p>

    **笑了笑:“殿下,我所思考的角度可能与你不同。”</p>

    即使丰衣足食也不能止息人心的欲求。</p>

    当他们满足后还会有</p>

    “有人贪图财富,有人渴望权位。”</p>

    “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应顺应潮流,将救济百姓转向富民兴邦。”</p>

    秦政赞赏地点点头:“张卿所言极是。”</p>

    “高建,你怎么看?有何见解?”</p>

    面对**的询问,高建几乎毫不犹豫地回答:“内治百姓,外驱异族。”</p>

    “利用边疆之财充实国库,可令国家强盛人民富裕。”</p>

    **稍感意外。</p>

    二舅你这是怎么了?</p>

    你的刚正去哪了?</p>

    怎么会突然变得如此世故?</p>

    “好!”</p>

    秦政对自己的长子越来越满意。</p>

    他只是成熟得晚些,并非不堪造就。</p>

    确立其为继承人显然没错。</p>

    高建暗中投来歉意的目光,**微微点头回应。</p>

    能学会变通,今后的道路将平坦得多。</p>

    “获得远方财富并非易事。”</p>

    “京中最近有传言指责北方出兵,批评我的大哥过于冒险。”</p>

    “希望后勤部门尽快准备足够的军需物资,争取速战速决,以免给北军带来更多麻烦。”</p>

    王毅不合时宜地插话,惹得秦政眉头微皱。但他很快就领会对方的意思,微笑放下心中的芥蒂。王恬并不愿低声下气求人帮忙,只得以这种方式表达诉求。</p>

    “军事大事不敢懈怠。”</p>

    “尚书放心,我会尽心尽力完成任务。”</p>

    王大显然不乐意。</p>

    这老蒙越发让人难以容忍。</p>

    他年纪大,性格越发怪异。</p>

    目前对**而言,老蒙的作用就是在他生前尽量制造阻碍,去世后提供情感宣泄。然而,王毅的话得到了不少附和。</p>

    “雷侯难道不知道,边境多是荒芜之地,大军劳师动众,消耗无数,均来自于民脂民膏,何来利民之举?”</p>

    “殿下不该听信这些偏颇言论。雷侯不懂兵事,无从评论。”</p>

    “你取四方财为国用,却可知远征艰辛几何?”</p>

    “大秦纵然强盛,也应谨慎行动,否**怨四起如何平息?”</p>

    这话虽出自高建之口,明眼人都知道是**的想法。就算最**的武将也改弦易辙,大谈和平之重。</p>

    </p>

    **深深吸气。</p>

    又来了。</p>

    每当重大历史转折点,总会有一部分人墨守成规、固步自封。</p>

    他们天真地以为自己的权力与地位永恒不变。</p>

    殊不知在时代洪流中,他们所有一切都脆弱如沙堡。</p>

    “同僚们如何看待百姓?”</p>

    “认为他们是猪、狗、牛、马?”</p>

    “蠢钝愚昧,分不清善恶对错?”</p>

    **冷笑,“世人趋利,有利之地自引人流向,不用朝廷动员。”</p>

    “损害利益之时则人人躲避保命,实则出于理性。”</p>

    “是否荒凉由谁亲历才能定夺,而非空谈。”</p>

    “佐渡岛贡黄金之时,咸阳市万人空巷。问问他们愿不愿冒险远航换金银?是年复一年种田编织却穷困潦倒来得稳当,还是拼一把每年获利丰厚?”</p>

    众人静默片刻,再度反驳,</p>

    **嘲讽继续:“各位既贵且富,何须在意蝇头利。你们不会,也不会期待普通人豁出性命,毕竟你们就是他们的代表嘛!”</p>

    王毅呵斥:“雷侯搬弄是非!”</p>

    秦政示意他停下:“听张卿继续。”</p>

    “百姓眼界虽浅但也明白趋利,不妨走访了解。”</p>

    “听听他们的所思所想。明白了他们的真实需求,便知该做怎样的选择。”</p>

    宁远反驳道:“我处理众多京城民情,怎能不知百姓所求?”</p>

    **质问道:</p>

    “野人在下水道中栖身,你知晓吗?”宁远远无法应答。“锦衣玉食怎能懂民众辛酸,丢掉生命不可怕,贫穷更甚”。</p>

    **深思熟虑后提及一项长久构想:</p>

    “建议朝廷定期向民间发布文书。传递皇家诏令、朝政信息;普及军情战事及海外见闻。”</p>

    王远讥笑道:“普通百姓不识字,此计不通。”**正色反驳:“虽乡吏等人可以广传,为何不行呢?”</p>

    “若有人不明我兄出兵的理由,必有所抱怨。”</p>

    秦政神色犹豫。</p>

    虽不符法家之论,但从理智判断这或许有益。</p>

    **继续道:</p>

    “分发十万计农具耗费巨大,百姓借物于吏员却无人感谢皇恩浩荡。”</p>

    众官面露怒色:“陛下治雷侯!”“妄议君上请治罪!”</p>

    秦政面无表情</p>

    “月氏族惧于大国的兵威,早已迁徙千里,留下了许多肥沃的土地。”</p>

    “西域”</p>

    秦始皇嬴政听了这话,眼睛越发明亮。</p>

    凡事经比较便显分明。百姓总是埋怨赋税和劳役太重,</p>

    然而若能亲眼见见边境以外那些未开化的民族,他们的日子又是怎样的情景!</p>

    如果不是朕励精图治,治理国家,你们也如同他们一样生活!</p>

    “李相,这样的公告应该用什么名义发布?”</p>

    **不假思索地:“报章!”</p>

    “用一张纸通告远近四方,让全国人民知道这一切!”</p>

    “陛下,王侯此议极误民情!”</p>

    “所谓使百姓富足之策,实则会扰乱民心!”</p>

    蒙毅经验丰富,一看便知这‘报章’背后隐藏的权力和舆论控制之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