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陛下,臣有一法可振吏治!</p>
嘉靖眼中闪过一丝笑容。</p>
这个海刚峰,是个妙人。</p>
虽然只是个举人出身,但若是这一次进京,瞧着顺眼的话。</p>
倒是可以将其留在京中。</p>
依照这个海刚峰海笔架的性子,京中到时候恐怕会有数不尽的乐子可以看了。</p>
老道长真不怕被怼死</p>
严绍庭却是带着几分看好戏的神色,看向珠帘后的老道长。</p>
他也不怕到时候弄巧成拙,提前被海铁头狂喷的气倒了。</p>
还是太年轻。</p>
不知道海铁头的战斗力到底是有多强。</p>
只是吕芳这时候,已经去了一旁的御案前,开始执朱笔,书写圣旨诏令。</p>
而高拱则是一阵沉默,心思流转。</p>
在几番考量之后。</p>
此刻又见皇帝传召海瑞入京。</p>
的还是那篇陈情国朝治疏的事情。</p>
高拱目光闪烁,终于是拱抱拳,缓缓站了出来。</p>
“陛下。”</p>
“臣奏请陛下,就海瑞此次陈情国朝治疏一事,开本朝吏治整顿!”</p>
“海瑞所疏,近万余字,陈情国朝当下吏治情蔽,可谓真知灼见。尤有今日密云惨案一事发生,从中已然可以窥见,吏治不清,则百姓哀哀,天下不平,则朝廷艰难。”</p>
“如今朝中已是不忍吏治,百官今日皆奏请陛下严惩顺天知府,亦可见朝堂百官,于吏治一事,已有定论。”</p>
“臣预内阁,执掌朝纲经年,深以为国家吏治,已到不得不整顿之时刻。”</p>
“吏治整顿,已到紧要不可停滞之时,再不能使得天下生出今日密云惨案这等滔天人祸,累及百姓,致使陛下圣明之君受奸佞宵累及而侮。”</p>
“陛下身系九州万方,圣明无双,乾纲独断,还请陛下明鉴,开本朝吏治先河,绝贪官蠹虫蚕食大明江山社稷!”</p>
大殿之上。</p>
高拱肃穆郑重。</p>
如今已经是个绝佳的好时。</p>
正是借着密云惨案之风,开启整顿国朝吏治的时刻。</p>
高拱觉得,此事绝无可能被否。</p>
紧随高拱之后,自然是户部尚书高燿拱出班。</p>
“臣,附议,奏请陛下,降旨整顿吏治!”</p>
在人群中。</p>
都察院左都御史欧阳必进目光一转。</p>
整顿吏治。</p>
这种事情,可不是哪一个衙门能单独完成的。</p>
自己的都察院,原本就是执掌天下官吏监察之责。</p>
如今高拱牵头,高呼整顿吏治。</p>
对都察院,亦是个会。</p>
欧阳必进当即拱而出:“陛下!臣附议,如今朝廷已到必须大力整顿吏治之时。陛下自登基以来,圣明仁德,当力行整顿,臣请陛下明鉴,圣裁定夺。”</p>
在欧阳必进之后。</p>
便是袁炜缓缓抬抱拳,而后踱步走出:“臣附议。”</p>
整顿吏治。</p>
自然是要以吏部为首。</p>
执掌监察百官吏治问题。</p>
如此。</p>
郭朴这位新任吏部尚书,就可以挑起大梁。</p>
对自己,自然也有好处。</p>
郭朴在其后,亦出班道:“臣附议。”</p>
到此刻。</p>
内阁里的高拱、袁炜,六部里的高燿、郭朴,再加上一个都察院左都御史欧阳必进,都赞同朝廷开始整顿吏治。</p>
一直缩在人群中的严世蕃,左右看了好几眼。</p>
阁老目光一转。</p>
呼的一声走了出来。</p>
“陛下!”</p>
“臣附议!”</p>
“如今天子脚下,朗朗乾坤,那顺天知府徐璠,都能在密云做出戕害百姓的事情,府县沆瀣一气,无法无天,致使成百上千百姓惨死寒冬野外。”</p>
“此等惊天大罪,滔天惨案,本朝何曾有过陛下圣明之名,险些就要被这顺天知府徐璠败坏。”</p>
“顺天府尤能如此,我大明两京一十三省,千余县衙,又会如何牧守一方,其中又有多少人如那奸佞徐璠一般,背着陛下把持权柄,戕害百姓。”</p>
“臣严世蕃,绝不能忍受陛下圣明之名受这帮奸佞之人折辱败坏。”</p>
“请陛下降旨,从严整顿本朝吏治!”</p>
“将那帮食君之禄,却知法犯法,贪赃舞弊的奸佞统统下狱严惩!以此杀鸡儆猴,震慑各方!”</p>
即便徐璠已经被厂卫下狱。</p>
即便徐阶已经被赶回家中。</p>
严世蕃还是不忘趁蛐蛐徐家。</p>
不过他的倒也是合情合理。</p>
顺天府可是天子脚下,京畿之地,都能发生密云惨案。</p>
大明朝两京一十三省数千府县,还不知藏着多少污垢奸佞。</p>
阁老这把属于是公忠体国,为国为民了。</p>
这时候。</p>
礼部尚书严讷也站了出来。</p>
“陛下,朝堂吏治干系天下苍生,江山社稷,自当要严明吏治。但朝廷内外,数万官员,数十万胥吏,若是无有规矩,不先议定,便因突生之事,急急整顿,而朝廷远离地方,不能及时掌控地方情形,恐会使得贪官污吏藏匿地方,而使忠良官吏无辜受冤,臣以为此事当徐徐图之。”</p>
眼下徐阁老不在朝中。</p>
若是这个时候朝廷开始整顿吏治。</p>
</p>
难免会出现,严家、高家、袁家,会将徐家在朝中和地方上的门生旧故,借打压开革的可能。潘恩紧随其后道:“陛下,太祖皇帝创立大明以来,便严明律法,所为便是震慑官吏。但古往今来,律令不可轻动,唯恐横生冤狱,致使无辜受累。</p>
“也正是因此,天下凡死刑者,皆需地方官上报朝廷,经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审议,方才呈奏陛下,勾决死刑,每岁秋日问斩。</p>
人命关天之事,当慎之又慎。”</p>
一时间。</p>
大殿内似乎是处于旗鼓相当的局面。</p>
但在内阁层面上,却几乎是全部都赞同整顿吏治的。</p>
当嘉靖的目光看向严嵩的时候。</p>
严绍庭已经拱出列。</p>
严家的</p>
在严绍庭动的时候。</p>
高拱、袁炜等人,以及严讷、潘恩、杨博三人,尽数看了过来。</p>
严家是支持整顿吏治,还是反对</p>
若是要整顿吏治的话,恐怕过去依靠严家的不少官员,都要被清查出来,开革废黜,乃至于是下狱问罪了吧。</p>
严家定然是不可能同意急匆匆整顿吏治的。</p>
严讷和潘恩对视一眼,心中默默的想着。</p>
虽然他二人和严家有所不对付。</p>
但在整顿吏治这件事情,应当是有相同目的的。</p>
嘉靖则是瞄了一眼走出来的严绍庭。</p>
心中哼哼着。</p>
这子处处都能插上话。</p>
不等严绍庭开口。</p>
嘉靖便已开口道:“免礼,有话快,有屁快放。”</p>
严绍庭脸色一顿。</p>
皱眉看向老道长。</p>
这么不给面子的</p>
心中默默骂了一句后。</p>
严绍庭还是直接开口道:“陛下,臣以为整顿吏治一事,自当以稳为首。”</p>
这话一出。</p>
严讷、潘恩、杨博三人眼底闪过喜色。</p>
严绍庭现在这话,无疑就是代表严嵩的意思。</p>
那就是整顿吏治这件事,不能急。</p>
高拱、袁炜等人则是面露疑惑。</p>
按理,如今徐阶不在场。</p>
若是整顿吏治,严嵩作为首辅,保住</p>
何乐而不为</p>
严绍庭这时又道:“吏治,干系朝廷内外数万官员,数十万胥吏。自然不能乱来,一旦朝中乱一点,天下就要乱一大片,到时候受苦受累的还是百姓,是陛下的子民。</p>
“但时至今日,朝廷整顿吏治,也到了必须做的时候。朝堂内外,诸事繁杂,可不论如何首在吏治!</p>
吏治清明,则政通人和,上行下效,朝廷一纸诏令,即能在地方得以畅通推行,则安民、富民、定邦、强国可成。”</p>
严讷三人瞪大双眼。</p>
这子竟然当着他们的面,来了一出回马枪。</p>
而高拱、袁炜等人则是明显的松了一口气。</p>
只要严绍庭不反对整顿吏治的话,那么严嵩这位内阁首辅就不可能到时候从中作梗,坏了整顿吏治的事情。</p>
而现在严绍庭表明朝廷需要整顿吏治,严嵩作为首辅,自然会站在他们这一方。</p>
“安民、富民、定邦、强国”</p>
嘉靖低声念道着,目光闪烁。</p>
这大概是历代君王,无不渴求的大好江山。</p>
刑部尚书潘恩却是心中冷哼一声,眼底显露讥讽。</p>
这个严绍庭不过是弄了一个昌平而已。</p>
当真就觉得,大明两京一十三省的事情,他都能办好了?</p>
潘恩当即开口道:“严侍读所言的强国四事,历代君臣皆为之追求,可若是能安定百姓,不使灾患乱民,朝廷岁有盈余,就已经是上上成了。</p>
“难道</p>
严侍读还能有妙法,可让我大明朝也能如此达成严侍读所的安民、富民、定邦、强国事”</p>
不过是一黄口儿意欲在圣前买直而已。</p>
但严讷心中却也有些担忧。</p>
虽然严绍庭不大可能做成这些事情,但哪怕只是能有那么一两条,是能安定民生,可也不是什么好事。</p>
严绍庭则是侧目看了一眼严讷。</p>
这位出身苏州府常熟县的礼部尚书,当初刚刚入朝为官的时候。</p>
有一年三吴之地遭遇倭患,他当即上书陈情,极尽言辞百姓困苦,然后老道长自然就免了三吴地区的徭役赋税。</p>
嗯。</p>
很合理。</p>
他老家常熟县,就是三吴地区。</p>
至于往后,这位同样以擅长青词而入阁的严讷,上台之后便推新吏治,然后就有了个任人唯贤,吏治一新的美名。</p>
至于任人唯贤、吏治一新的真实情况。</p>
呵呵。</p>
真要是如此,后面老高和老张上台后,就不可能还抓着吏治不放了。</p>
直接无视了这位礼部尚书。</p>
严绍庭拱看向珠帘后的老道长。</p>
“陛下。”</p>
“臣虽不才,但亦有一法。”</p>
“可振国朝吏治!”</p>
</p>
月票推荐票</p>
都市文老作者,目前专写神豪,喜欢这类的可以直通车过去。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