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真正的严绍庭</p>
“是啊”</p>
昌平别院藏书楼地下密室内,严绍庭念叨了一声。</p>
只是他的声音里,却没有半点释怀之意。</p>
反倒是更为凝重了一些。</p>
徐渭眉头不由一紧。</p>
他忍住心中疑惑,只是目光中带着几分思索的看向严绍庭。</p>
密室内。</p>
烛火通明,将两人的身影照映在周围一圈的书架上。</p>
人影婆娑。</p>
秋风急了。</p>
从通气孔里,钻进密室,发出细低沉的回响。</p>
在此也不知过了几时。</p>
严绍庭方才皱眉开口:“徐先生或许有所不知,其实我心中一直有个顾虑”</p>
罢。</p>
严绍庭抬头,目光清明的看向面前的徐渭。</p>
他很清楚。</p>
自己如今的皇恩和权势,究竟是因为什么。</p>
不是因为自己真的是什么天纵奇才,也非仙人扶顶有那醍醐灌顶之事发生。</p>
自己不过是因为多了几分不同于当下人的见识,以及那浩瀚的历史作为指引为自己避祸趋福。</p>
他严绍庭也不过是一介凡人而已。</p>
所以这么长时间以来,始终都是做一步看三步,万事求稳。</p>
徐渭身子前倾,低声道:“宾客的顾虑来自于世子!”</p>
似乎是明白了些什么。</p>
徐渭顿时眉头一挑,最后两个字声量也变大了一些。</p>
旋即。</p>
他的眼里闪过一丝诧异。</p>
脸上表情,也显露出对自己这句话的迟疑。</p>
但是。</p>
严绍庭却点了点头。</p>
“常言道,以史为鉴。”</p>
“我观史书之过往,历朝历代,凡与君王亲近者,多难有善终。”</p>
到这里,严绍庭还在犹豫着要不要将后面的话出口。</p>
徐渭却是已经惊声开口:“宾客慎言!”</p>
即便二人是身处这鲜有人知的藏书楼地下密室之中,徐渭依旧是面色紧张的看向四周。</p>
但严绍庭却终于是出了他犹豫的那句话。</p>
“我观历代君王,无论登临大宝之前如何,一旦继承大统,便非与常人同。”</p>
犹豫的话虽然出了口。</p>
但严绍庭还是收敛了一些。</p>
他其实想的是。</p>
别管皇帝登基前如何如何,与麾下臣子又是如何。</p>
可一旦他们成为了中原的皇帝。</p>
这一切都将要重新考量计算。</p>
因为。</p>
成为皇帝。</p>
就是另一个物种了!</p>
大明朝的养猪政策,往藩王宗亲只享受荣华富贵,国朝奉养。</p>
可为何四十一年前,那个少年人尚未踏入京师城门,就能开始与满朝文武乃至于后宫对抗</p>
皇帝权柄。</p>
会让一个人,变成另一个物种。</p>
屁孩朱翊钧呢</p>
严绍庭很清楚,张居正和朱翊钧的关系。</p>
尤其是在自己深入大明朝堂,与皇帝打交道的次数越来越多,办的差事越来多,他的这份顾虑就越来越深。</p>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p>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p>
万事稳健为先,是严绍庭在嘉靖三十九年腊月,在午门将周云逸的腿打断丢出皇城后,就给自己定下的规矩。</p>
所以从那一日再往后看。</p>
他其实并没有再做过,如那年腊月在午门前做的那等事。</p>
稳健才是保命之道。</p>
徐渭却是彻底变得哑然无语。</p>
严绍庭的这番话灌入他的耳中,已经是让他开始有些分辨不清,到底该如何分析解释这件事了。</p>
皇帝非与常人同。</p>
这是自然。</p>
但字面上而言,这是人们常的皇帝受命于天,乃是代天而行。</p>
但徐渭却清楚的明白,严绍庭所的可不是这个意思。</p>
他心中一动。</p>
不由出声揣测道:“宾客是因为今日裕王之表现,与往日大相径庭,方才今夜与学生这些话的”</p>
既然是顾虑。</p>
那就不可能是一时之间忽然生出,定然是由来已久。</p>
但今天无疑是一个契。</p>
让严绍庭会当着自己的面,出这些话。</p>
严绍庭点了点头。</p>
“原本”</p>
他念叨了一声,然后仿若是自嘲般的摇着头笑了笑。</p>
笑声止住,严绍庭继续:“很早之前,我只以为裕王是进取难有,守成有余。当今陛下治下,朝堂纷争无休,这位裕王该是万分谨慎心才是。甚至即便有朝一日,他登基为帝,也会放权于朝臣,而无心权柄之争。”</p>
这或许就是大多数人对裕王朱载坖的第一印象了。</p>
或是还有旁的。</p>
那就是这位裕王,大明朝将来的隆庆皇帝,还是个死在色字头上的皇帝。</p>
但今日,却让自己看到了另一面的裕王朱载坖。</p>
徐渭眉头皱紧,点头沉声:“宾客此言,亦是我等往日对裕王之印象。但今日宾客所言,当时在书院与裕王独处,却也属实截然不同,可谓是权柄钻营之心,已经深谙当今皇上之道。”</p>
完后。</p>
徐渭啧着嘴,摇了摇头,轻轻一叹。</p>
知人知面不知心</p>
或许不该如此。</p>
徐渭摇着头,呵呵一笑:“在其位谋其政,似裕王这等身份,到了如今这一步,诸般事宜其实也已经由不得他自己做主了。”</p>
这话看似是有些歧义。</p>
但实则却就是如此。</p>
严绍庭亦是点了点头,呵呵一笑:“是啊皇上先授裕王为书院山长,今日进而又加国子监祭酒。而当下朝廷推行待官生保送制在即,而此般取用天下官学生、生员之权尽在国子监,裕王即便不想去做,也会有人劝他如此做。”</p>
这就是他为何会。</p>
一旦人成了皇帝,就会成为另一个物种的原由。</p>
当下的裕王。</p>
正一步步走上成为皇帝的路。</p>
徐渭目光倒映着摇曳的烛火,看向严绍庭:“所以宾客是在担心,即便往后能亲自教导世子,可一旦假以时日世子若能登临大宝,哪怕曾经与宾客关系亲厚,可届时也会因世事而再不复前”</p>
严绍庭淡淡一笑,目光平静的看向了徐渭,却是一言不发。</p>
老张的历史,已经告诉了他结果如何。</p>
徐渭却是忽的站了起来。</p>
他在那一座座书架前来回的踱着步子。</p>
最后定定的站稳脚跟,目光直直的看向严绍庭。</p>
他急步而前,到了严绍庭近前。</p>
严绍庭眼中顿生不解。</p>
但徐渭已经是举臂抱拳,脸色郑重:“宾客可知,为何徐渭饱读诗书,时时牢记圣贤教化,忠孝朝堂,却会倾心宾客,而为宾客之事竭尽全力”</p>
严绍庭眉头渐渐皱起。</p>
其实他很清楚,同样徐渭也很清楚。</p>
光是他们二人此刻所处的这间密室里的东西,但凡是泄露出去一两样被人破译,那他们就是杀头的大罪。</p>
但徐渭依旧是从不一句质疑的话。</p>
</p>
哪怕现在他要告密,但他的罪也早就犯下了,再无将功补过的可能。</p>
徐渭放下,挥扫了一圈,面露笑容:“因为徐渭同样牢记圣贤所的天下大同,百姓安居乐业。而徐渭,在这昌平便日日沐浴在大同之中!所以,不论宾客在朝中做了什么事,或是为某事而需要以段而成之时,徐渭也从不迟疑。因为”</p>
徐渭再一次拱抱拳。“徐渭知晓,宾客也不同于常人。”</p>
“宾客在朝为官,可徐渭却知道,权臣非宾客意,在宾客心中皇权更不如百姓重要。”</p>
“所以”</p>
“请宾客受徐渭一拜。”</p>
言毕。</p>
徐渭便朝着严绍庭深深一拜。</p>
或许是因为眼前烛火的缘故。</p>
这一刻的严绍庭,忽然觉得眼前的徐渭,和自己少时所读课本上的那个徐文长,竟然是完美的重合在了一起。</p>
他当即起身。</p>
亦是叉作揖还礼。</p>
“能得文长先生如此信任,实乃三生有幸。”</p>
徐渭当即侧身摆:“宾客言重,不过宾客今日之忧,在徐渭看来,也不必操之过急,毕竟世事如水,非有常势。便是皇帝非常人,但在徐渭看来,宾客更非常人!”</p>
罢。</p>
徐渭的目光看向了周围的书架。</p>
他的脸上露出了一抹笑容。</p>
这座天下。</p>
恐怕除了宾客外,也就只有自己知道,那些在宾客嘴里被称之为屠龙术的文字,究竟都写了些什么。</p>
而那些内容。</p>
自己从未在任何一本古籍上见过。</p>
书院里的三位老夫子,只当宾客是阳明大宗师心学正统可以扛起大旗的后起之秀。</p>
但徐渭却清楚。</p>
什么心学。</p>
什么理学。</p>
这密室里那几份文字所述的内容,才是真正的人间圣学!</p>
只是。</p>
此等之术,却绝难示众。</p>
但昌平当下的一切,还有宾客在朝中所行的一切,却又都无形之中完美的契合了。</p>
或许。</p>
这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p>
不对。</p>
按照那些内容所言,这叫做实事求是,实践才是检验一切的标准,是真正的以百姓为中心。</p>
顺着徐渭的视线。</p>
严绍庭这才看到了为何徐渭会有今日这等态度的原因。</p>
而之所以如此。</p>
竟然是因为自己过往每逢要做事之前,必先追忆某位之时,所回忆记载的内容。</p>
而那些内容。</p>
或许才是真正的自己</p>
但也因为这些内容,才会导致经历科举坎坷,历经人间疾苦后,视之为圭玉的原因吧。</p>
虽然此刻严绍庭很欣慰,那位的思想,能在这个时候得到徐渭的认同。</p>
但他却摇头道:“文长先生。”</p>
徐渭当即抱拳:“请宾客吩咐。”</p>
严绍庭摆摆,示意徐渭坐下,而后自己坐下。</p>
但他的目光却盯着书架上那只并不起眼的木匣子。</p>
“待今夜过后,还请文长先生将那些都烧了吧。”</p>
徐渭当即面露急色,但很快就忍了下来,犹豫着点头道:“学生遵命。”</p>
完。</p>
徐渭却又道:“但还请宾客勿要才如此忧虑,我中原万年以来,历经动荡,即便宾客一人无法使天下大同,但只要有宾客在,这天下必然会和过往大不相同。”</p>
严绍庭深吸一口气,面露笑容,重重点头:“天下,必然与过往大不同!”</p>
徐渭则继续:“宾客之忧,皆在世子日后之秉性。但学生以为,宾客日后亲自教授世子学业,人以境地而生,有宾客日日提点,世子必然会继承宾客之志。若宾客担忧数十年后之事,亦可宽心,以宾客之志,难道能让所忧之事发生”</p>
完后。</p>
徐渭目光烁烁的注视着严绍庭。</p>
忽的。</p>
严绍庭笑出了声。</p>
是那种畅怀大笑。</p>
笑声中,郁气渐渐消散,最后只剩下快意和豪迈。</p>
徐渭这时候已经是起身。</p>
将书架上那只木匣子取来,随后当着严绍庭的面打开。</p>
他看了几眼木匣子里写满文字的纸张。</p>
最后还是忍着不舍。</p>
将这些纸张,一张一张的丢进火盆里,看着那些记载着文字的纸张一点点焚尽。</p>
严绍庭收起笑声,面带笑容,同样是看着那些纸张化为灰烬。</p>
最后。</p>
他缓缓开口:“我倒是想起了一首词”</p>
徐渭当即投来注视。</p>
旋即。</p>
密室内响起严绍庭阴阳顿挫的颂词声。</p>
声音经久不息。</p>
至最后。</p>
严绍庭朗声道:“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p>
声毕。</p>
余音环绕。</p>
许久方才平息。</p>
而当最后一句从严绍庭的嘴里诵读出后,徐渭便彻底呆住了。</p>
许久许久之后。</p>
“好!”</p>
“好词!”</p>
徐渭满眼闪亮。</p>
严绍庭则是面色含笑。</p>
好啊。</p>
确确实实的好。</p>
这一刻。</p>
他心中也终于是再无顾虑。</p>
谁老张的结局,就会是自己的结局</p>
张居正和朱翊钧之间,也曾有过师生温情,也曾有过孺慕之情。</p>
自己似乎只记得老张最后的结局,却忘了他的结局到底是因何造成的。</p>
若非朝堂争斗不休,而张居正又急于自己时间太少,唯恐自己人亡政息,开始一步步的逼着朱翊钧,又如何最终导致朱翊钧生出叛逆之心。</p>
而当朱翊钧还有着皇帝的身份,生出叛逆之心。</p>
所带来的结果,自然不同于寻常人家的孩子叛逆。</p>
但道理却是一样的。</p>
寻常人家的孩子,在长成前会因为叛逆,而反对父母所所做的一切。</p>
朱翊钧同样如此。</p>
所以才会有张居正人亡政息的结局。</p>
那个现在还只会阿巴阿巴,见谁都只知道喊爹的屁孩</p>
严绍庭决定。</p>
自己往后要改变一下,原本早已准备好的要对屁孩朱翊钧执行的教育计划。</p>
最终。</p>
严绍庭看向徐渭。</p>
“文长先生今日开释。”</p>
“润物受益匪浅。”</p>
“当下”</p>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p>
</p>
月票月票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